從現代醫學觀點看頭昏精神不佳

頭昏且精神不佳是一個相當常見的症狀,嚴重的可稱為「腦霧」。在現代醫學看來原因很多,常見可分為生理性與心理性。
生理方面,包括低血糖、低血壓或體位性低血壓、貧血、脫水與電解質失衡等,這些都會導致腦部供氧或供血不足。內耳與前庭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荷爾蒙失調、神經系統或代謝疾病、營養不足都有可能。
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長期壓力、焦慮與憂鬱則也會導致頭昏、疲勞。藥物副作用(降壓藥、鎮靜劑、抗憂鬱藥等)也是常見來源。
由於原因複雜,改善的方法也很多,除了服用藥物之外,現在醫學也會要求保持規律且充足的睡眠、飲食均衡...等等改變生活習慣。
如果從中醫的經絡及臟腑角度來理解,也從不同角度,來提供有效的思考方向。
從中醫的觀點看頭昏精神不佳
頭昏,一定是困擾中國國人千年以上的症狀,只是在古代,主要被歸類於「眩暈」範疇,是指反復發生的頭腦昏沈、目眩不適症狀
有些人會出現季節性的慢性頭昏,即症狀隨四季氣候變化而波動或加重。這種現象在中醫看來,與人體內在臟腑功能失調以及經絡氣血運行受季節影響密切相關。
傳統中醫認為,頭部清竅受到風、痰、虛、瘀等因素影響時會造成頭昏,其中以肝臟、脾臟、腎臟功能失調關係最為密切
《黃帝內經》提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強調眩暈常與肝風內動有關與肝臟有關的內容,主要是暈眩。由於肝經通往頭頂,所以造成頭昏的原因通常是肝血虛。
所謂「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之說,因為脾臟、腎臟所引起的痰濁和正氣不足,才是造成頭昏的主要原因。
以上都只是理論, 2025年9月期間,雲端中醫針對系統中數百筆頭昏且精神不好的經絡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每一種經絡型態都有可能會出現,歸納出以下3種主要原因:
1.脾失運健與痰濁上蒙
造成頭昏,最主要的原因應該就是脾虛。中醫的脾臟主要負責運送和轉化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與水分,把其中的精華(營養)往上輸送到全身,尤其是供應氣血的生成。
如果一個人的脾胃功能不佳,或是濕氣重,容易讓體內產生濕濁,進而讓脾臟失去正常運作的能力。
這樣一來,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氣也不能順利下降,導致痰濕阻塞在體內,進而引發頭暈。
中醫有句話說:「無痰不作眩」,意思是大部分的頭暈頭昏都跟痰有關。痰濁之氣往上擋住頭部的清竅(例如腦部、感官),就是造成頭昏常見的原因之一。
通常,這也會感到頭重重的,好像整個頭被包住一樣,頭暈迷糊,還會伴隨胸悶、噁心、四肢疲倦無力,舌苔厚又黏,脈象滑(代表體內痰濕較多)。
當脾虛導致氣血生化不足時,也會讓大腦得不到足夠的養分,進一步引起頭暈、頭昏與疲倦。
從季節來看,在長夏(夏天及初秋之間)或梅雨季節這些濕氣特別重的時候,最容易抑制脾陽(脾的能量與功能),讓脾胃運作變差,痰濕就更容易在體內累積,進而誘發頭暈。
從雲端中醫的經絡圓運動數據,也可以看出來,每年在夏季及長夏期間,脾經的能量最低。
2025年9月中期間,某會員就發現,他整天都有頭昏昏的感覺,幾乎都沒辦法進行很複雜的思考,結果他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確實就是脾經與胃經虛證。
脾經與胃經虛證,容易出現在「鐵三角」經絡型態,或者是「綜合經絡型態」,在特定的時間點就會引發頭昏或頭暈。
「寒性經絡體質」的人,因為肝經常常出現虛證,肝血虛的人若伴隨脾經虛證,也可能會出現頭暈或頭昏。
2.腎精虧虛與清竅失養
傳統中醫認為腎臟有儲存精氣、產生骨髓的功能,還能把這些精氣上輸到腦部。
《黃帝內經》提到說過:「腦為髓海」,這個「髓海」是否充足,跟腎精是否充足有很大關係。
如果一個人腎精不足,或者腎陰虛弱,腦中的骨髓就會變得不足,導致腦部得不到充分滋養。
這時候,人就容易出現慢性的頭暈、健忘、耳鳴、腰膝痠軟等症狀。這種情況在中老年人或長期生病、體質虛弱的人身上很常見,屬於腎精虧虛型的頭暈、頭昏。
如果是偏向「腎陰虛」,就容易讓肝火上升,進一步加重頭暈的情況;如果是偏向「腎陽虛」,身體變得沒有溫暖的力量,陽氣無法上升到頭部,也會導致頭昏。
從季節來看,冬天很冷,寒氣具有凝滯和收縮的特性,太過寒冷會傷到腎陽,或讓體內的水分代謝出問題,產生濕氣,這也可能造成頭暈。
2025年9月期間,某電腦工程師會員突然間感到頭昏腦脹,完全沒辦法寫程式,結果他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真的就看到腎經虛證,同時伴隨脾經也虛證。
2025年9月某會員就分享,進入白露之後,有一天早上她醒來頭暈到不行,由於她不是第一天遇到這種狀況,馬上就去服用「真武湯」,確實就改善了很多。
因為體內「脾腎陽虛」所造成的水氣病,最容易造成頭暈,而而且且頭昏精神不好。
每年在進入秋季及冬季這段期間,就會有一大堆人出現類似的症狀。
腎經虛證,基本上與任何經絡型態都容易結合,現代人普遍腎經虛證,所以很多人的頭昏,都是腎虛所造成的。
3.手三陽經虛證
有一種造成頭昏的現象,是古代中醫書籍沒有提到的,不過是完全合理的,當一個人手山陽經(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出現虛證的時候,由於這三條經絡都是通往頭部,能量不足的話,就有可能出現頭昏或頭暈現象。
系統中經常發現,「上虛下實」經絡型態,很容易出現頭昏現象,尤其是疫情之後,有很多人出現「腦霧」現象,背後幾乎都是這種「上虛下實」經絡型態在作祟。
某會員長期觀察自己的家人,發現疫情之後,確實已經明顯造成自己兒女的經絡型態轉變成「上虛下實」,而且長期觀察幾年下來,並沒有改變的現象。
因為不論他怎麼跟自己的兒女講要如何養生,他們也不會堅持,而他精確地看到,「上虛下實」經絡型態,確實已經融入他們的經絡體質。
手三陽經虛證的人,尤其是脖子背後,以及肩頸部位,一定要常常保護,不能受到寒氣的入侵,這會加重其嚴重性。
只要找出自己的原因,疏通相關的經絡,配合中藥的調整漲幅,就可以改善頭昏現象。
例如,體內有濕氣的人必須要排濕氣,同時加強健脾的力量,這一定可以改善頭昏。
例如,腎虛的人,必須提升腎氣,這對改善頭昏絕對是有幫助的。
平常要經常拍打膀胱經、膽經,溫暖背後的督脈,這是與頭部最密切相關的經絡,只要經常疏通就可以改善頭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