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安神補心丸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清心除煩的功效。
丹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清心除煩的作用。其活血化瘀可改善心脈瘀阻,而清心除煩則可緩解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安神補心丸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氣短等症狀,丹參的加入不僅能改善心血循環,更能平心安神,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整體療效。
安神補心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斂肺止咳、滋腎固精:五味子性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滋腎固精的功效。其酸味收斂肺氣,止咳喘,並能補腎固精,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
- 寧心安神:五味子還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能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其甘味入心,滋養心氣,有助於安定心神,提高睡眠品質。
因此,五味子在安神補心丸方劑中,起到斂肺滋腎、寧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心腎不足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達到安神補心的功效。
安神補心丸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 石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竅的功效。其芳香之氣能通達腦竅,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助於安神定志。
- 健脾益智: 石菖蒲亦有健脾益智的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使精氣充足,從而滋養心神,改善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等症狀,達到健脾益智,增強心神之效。
安神補心丸中加入珍珠,主要基於其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珍珠味甘鹹、性涼,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其鎮心安神作用,能有效改善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而清熱解毒作用,則有助於消除心火、平息躁動。
珍珠與安神補心丸中其他藥材,如酸棗仁、龍眼肉、柏子仁等,共同發揮鎮心安神、養血滋陰的功效,達到全面調理心神、改善睡眠的效果。
安神補心丸中加入夜交藤,主要基於其寧心安神的功效。夜交藤味甘性平,入心經,具有養心安神、滋陰降火之效。其性平和,適合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心煩易怒等症狀。
此外,夜交藤亦可補益肝腎,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因心脾兩虛所致的失眠、健忘等症狀,達到補心安神的目的。
安神補心丸中包含旱蓮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滋陰降火:旱蓮草性寒,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安神補心丸多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往往與心火亢盛、陰虛火旺有關。旱蓮草的滋陰降火作用可有效平息心火,改善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
二、補腎安神:旱蓮草亦有補腎安神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旱蓮草可改善睡眠質量,減輕精神壓力,從而達到安神的作用。對於腎虛引起的失眠、多夢等症狀,旱蓮草亦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安神補心丸中加入旱蓮草,可發揮其滋陰降火、補腎安神的功效,更有效地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安神補心丸中加入合歡皮,主要基於其安神解鬱的功效。合歡皮性平味甘,入心、肝經,具有疏肝解鬱、養心安神之效。其有效成分合歡皮鹼等,能起到鎮靜作用,緩解因肝氣鬱結、心神不安導致的失眠、多夢、心悸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酸棗仁、柏子仁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養心、安神定志的功效,達到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的效果。
安神補心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清熱: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常伴有口乾舌燥、心悸不安等症狀,生地黃可清心火、滋心陰,使心神安定,改善睡眠品質。
- 養血安神: 生地黃有養血生津的作用,可改善因血虛造成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同時,生地黃能滋養心血,使心血充盈,心神安定,從而達到安神的效果。
安神補心丸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原因有二:
- 補腎壯陽,安神定志: 菟絲子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壯陽固精、安神定志的功效。此藥材可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與安神補心丸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 滋陰補血,調和氣血: 菟絲子還具有一定的滋陰補血作用,能改善氣血不足所引發的頭暈目眩、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對於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安神補心丸中加入女貞子,主要基於其滋陰補腎、養肝明目的功效。
女貞子性涼,味甘苦,入肝、腎經,能滋補肝腎之陰,且能烏髮潤膚,兼具明目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女貞子可通過滋陰補腎,改善心腎陰虛所致的虛火上炎,達到安神寧心的作用。
此外,女貞子亦可改善肝腎陰虛導致的目昏眼花、視力下降等問題,起到輔助安神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安神補心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證爲思慮過度、陰血暗耗所致之心神失養證,其病機關鍵在於「心腎陰虛,神志不寧」。傳統功效主治集中於:
失眠健忘
因「心藏神」,陰血虧虛則神不守舍,夜交藤、合歡皮解鬱安神,珍珠母潛鎮浮陽,共引陽入陰以促眠;丹參、石菖蒲通竅醒神,改善腦絡瘀滯之健忘。頭昏耳鳴
肝腎陰虛則虛陽上擾,珍珠母重鎮降火,女貞子、旱蓮草(二至丸)滋補肝腎,生地黃涼血養陰,共奏滋水涵木之功,緩解眩暈耳鳴。心悸
陰血不足則心體失養而動悸,五味子斂心氣,丹參活血養心,菟絲子補腎益精以助心陽,使心腎相交而悸動自平。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滋陰安神,交通心腎」爲核心,配伍暗含三層結構:
◆ 滋養肝腎爲基
女貞子、旱蓮草、生地黃直補肝腎之陰,佐菟絲子溫潤填精,從根本上資充血脈之源。此組針對「陰虛之本」,仿六味地黃丸「三補」之意而簡化。
◆ 重鎮安神爲標
珍珠母用量獨重(200兩),取其「質重沉降」之性鎮攝浮越之陽,合歡皮、夜交藤調暢情志,標本兼顧以治煩躁不眠。此配伍法度源自《金匱要略》酸棗仁湯之「補瀉並施」思路。
◆ 活血開竅爲佐
丹參活血兼清心熱,石菖蒲化痰開竅,二藥相須,疏通腦絡以改善健忘;五味子斂汗生津,防諸藥辛散耗氣。此組體現「以通爲補」的治療智慧,暗合《本草綱目》「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論。
方劑特色
全方「補而不滯,鎮而不遏」:
• 女貞子、旱蓮草滋陰無膩膈之弊
• 珍珠母重鎮配伍夜交藤疏解,防沉降太過
• 丹參與五味子一散一收,調節氣血運行
故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養肝腎之陰以充腦髓,鎮浮越之陽以安神明,佐活血開竅以助神機」,契合中醫「形神合一」之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丹參30兩,五味子(炙)15兩,石菖蒲10兩,珍珠母(煅)200兩,夜交藤50兩,旱蓮草30兩,合歡皮30兩,生地黃25兩,菟絲子30兩,女貞子(炙)40兩。
養心安神。
取丹參、石菖蒲為細末,取部分細末與五味子同軋碎,乾燥後,為細末,與丹參等細末和勻;將菟絲子軋碎;取珍珠母等七味,用煮提法提取二次,約制稠膏65兩,制丸,每兩約200粒。
每服15丸,每日3次;或遵醫囑,溫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膩之性,體質肥胖、溼熱內蘊者不宜使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神補心丸, 出處:《中藥制劑手冊》。 組成:丹參30兩,五味子(炙)15兩,石菖蒲10兩,珍珠母(煅)200兩,夜交藤50兩,旱蓮草30兩,合歡皮30兩,生地黃25兩,菟絲子30兩,女貞子(炙)40兩。 主治:養心安神。主治:由於思慮過度、神經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頭昏耳鳴、心悸。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