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本草通玄》一書,乃明末清初著名醫家李中梓的藥學力作。作為一部承襲傳統、又富於臨床見解的中醫藥學典籍,本書雖僅二卷,收藥三百餘種,但其精闢的論述和對藥物臨床應用的獨到分析,使其在中醫本草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李中梓,字士材,號隨軒,江蘇吳縣人,是明末清初的醫學大家,與喻昌、張璐合稱「明末清初三大醫家」,其醫學思想淵源深厚,著作豐富,尤其擅長於臨床實踐與理論結合,《本草通玄》正是其藥學思想的體現。

本書的基本架構清晰明了,共分二卷。李中梓將收載的341種藥物,依其自然屬性或來源,傳統地分為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蟲、鱗、介、禽、獸、人、金石等十四部。這種分類方式是當時本草著作的常見體例,便於讀者查閱。然而,《本草通玄》的價值並非僅在於藥物的羅列與分類,其核心與重點,如書名「通玄」所示,在於深入闡述藥物的「玄」妙之處,尤其側重於藥物的臨床應用與理論闡釋,力求「通」達藥性藥理的深層機理。

書中每一味藥物的論述,皆非簡單羅列其性味、歸經、功效,而是緊密結合臨床實際,對藥物的功用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作者常常先點出藥物的核心功用,繼而深入闡述其在不同病症、不同體質情況下的應用宜忌,並 часто引用前代醫家(如張仲景、李東垣、朱丹溪等)的論點,或予以闡發,或加以辨析,展現出其獨立的醫學思考與批判精神。

例如,在論述「人參」時,李中梓開宗明義地指出其「職專補氣,而肺為主氣之臟,故獨入肺經也」。他不僅強調人參補元氣、生陰血的廣泛功效,更針對當時醫家畏參如螫的現象,引述東垣、仲景、丹溪等名家之言,力辯人參在虛勞、亡血、陰虛症中的應用價值,尤其闡明「無陽則陰無以生,氣旺則陰血自長」的道理。同時,他也謹慎地提示了使用禁忌,如右手實脈、肺經本經有火者需慎用或炮製,並提及人參與升麻、茯苓的配伍協同作用,甚至對於人參與藜蘆等相反藥物的「達權變通」用法亦有提及,如「痰在胸鬲,以人參、藜蘆同用而取湧越,是激其怒性也」。這種論述方式,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臨床的廣度,並且敢於挑戰當時流行的觀點,極具學術價值和實用指導意義。

又如「甘草」,作者認為其「甘平之品,合土之德,故獨入脾胃」,而非李時珍所說的通入十二經。他強調甘草作為「中宮補劑」的作用,並解釋其「和百藥、化百毒」的機理。對於世俗因「甘能滿中」而禁甘草於脹滿症,李中梓則辨證地指出這句話是針對「土實者」而言,而脾虛脹滿者反而需要甘草補益。他還討論了甘草生用與炙熟的功效差異,以及與甘遂等相反藥物的特殊配伍用法,可見其對藥性理解的全面與靈活。

在對比闡述方面,書中對白朮與蒼朮的比較尤為精彩。白朮「味甘性溫」,得「中宮沖和之氣」,是「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其功在於「健運」和「勝濕」。蒼朮則「甘而辛烈,性溫而燥」,「寬中發汗,其功勝於白朮;補中除濕,其力不及於白朮」。李中梓用「卑監之土,宜與白朮以培之,敦阜之沴,宜與蒼朮以平之」這樣生動的比喻,精準地概括了兩者在補脾除濕方面的細微差別和適應症,指導臨床如何選擇應用。

除了對單味藥物的深入剖析,《本草通玄》的另一重要價值在於其體現出的藥學理論和臨床思維。李中梓的論述常常貫穿著對中醫基本理論的運用,如五行、臟腑、氣血、經絡、陰陽虛實等。他將藥物的性味、歸經與其治療作用緊密聯繫,並能靈活運用「君臣佐使」原則,雖然本書重點不在方劑,但在單藥介紹中常提及配伍的意義,如人參得升麻、茯苓,黃耆得防風等。他尤其注重辨證論治,強調「虛實」是決定藥物應用的關鍵,如知母一藥,雖具清火之功,但他嚴厲批評當時醫家誤將其用於虛損之人,認為其苦寒之性「行天地肅殺之令」,非「長養萬物者」,對於虛症是「如水益深」,可見其對誤用藥物的警惕和對辨證精準性的要求。

書末附錄的「用藥機要」扼要地總結了用藥的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引經報使」部分則列出了常用藥物的歸經和引導作用,對於理解方劑配伍和藥物作用部位極為重要;「針灸要穴圖」雖然與本草學直接相關性不強,但也反映了當時醫家綜合運用多種治療手段的臨床習慣,並為讀者提供了輔助信息。這些附錄內容進一步增強了本書的實用性和完整性。

《本草通玄》的編寫體例可謂嚴謹,內容翔實而又不枝蔓,直指藥物臨床應用的核心。李中梓以其深厚的醫學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藥物功用進行了獨到、精闢的分析與闡述,許多觀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他對人參、知母等藥物的辨證論述,對後世醫家理解和應用這些藥物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書不僅是一部臨床應用價值很高的藥學著作,更是研究李中梓醫學思想、了解明末清初藥學發展的重要文獻。

本書刊刻於明末,後經清代醫家尤乘增訂,並被收入其編纂的《土材三書》中,得以廣泛流傳。現存有清刻本及《土材三書》本等多種版本,足見其當時及後世醫界的認可程度。總而言之,《本草通玄》以其「通玄」的學術思想、精闢的藥性分析、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以及嚴謹的體例結構,成為一部不可多得的醫學典籍。它不僅為後世的中醫藥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為臨床醫家提供了重要的用藥指導,是中醫藥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上 (26)

卷上 (27)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卷下 (20)

卷下 (21)

卷下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