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上 (9)
卷上 (9)
1. 蛇床子
辛甘,入腎。溫腎助陽,祛風濕,癢痹,消惡瘡,暖婦人子宮,起男子陰痿,利關節,止腰痛。蛇床入腎而補元陽,大有奇功,誰知至賤之中,乃伏殊常之品。舍此而別求補益,豈非貴耳賤目耶?去殼,取仁,略炒。
白話文:
蛇床子味辛甘,歸腎經。具有溫腎助陽、祛除風濕、治療皮膚瘙癢和痺痛、消腫瘍、溫暖婦女子宮、治療男子陽痿、利關節、止腰痛的功效。蛇床子入腎經可以補益元陽,功效顯著。沒想到如此廉價的藥物,卻有著如此神奇的療效。捨棄它而另尋補益藥物,豈不是捨近求遠嗎?使用時需去殼取仁,略微炒一下。
2. 藁本
苦辛微溫,足太陽本經藥也。主太陽巔頂痛,大寒犯腦,痛連齒頰,頭面身體皮膚風濕。元素云:藁本乃太陽風藥,其氣雄壯,寒熱鬱於本經,頭痛必用之藥。巔頂痛非此不除。與木香同用,治霧露之清邪中於上焦。與白芷同作面脂,既能治風,又能治濕,亦各其類也。
白話文:
藁本味苦辛,性微溫,是足太陽經的藥物。主要治療太陽經頭痛(巔頂痛),以及因大寒侵犯腦部,疼痛連及齒頰,以及頭面身體皮膚的風濕病症。古人說:藁本是治療太陽經風證的藥物,藥性強勁有力,寒熱之邪鬱滯在足太陽經,頭痛一定需要用它。巔頂痛若不用它,就無法治愈。與木香同用,可以治療因霧露寒邪侵犯上焦所引起的疾病。與白芷一起製成面脂,既能治療風邪,又能治療濕邪,各有其功效。
3. 白芷
辛溫,手陽明引經本藥也,兼入肺經。解利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及肺經風熱,頭面皮膚風痹燥癢,眉稜骨痛,鼻淵衄齒痛,崩帶,能蝕膿,東垣云:白芷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時珍曰:白芷能闢蛇,故蛇傷者用之,亦制以所畏也。微焙用。
白話文:
白芷性味辛溫,主要歸入手陽明經,也兼入肺經。能治療手陽明經頭痛、中風寒熱以及肺經風熱引起的症狀,例如頭面皮膚風痺、乾燥瘙癢、眉稜骨疼痛、鼻塞流涕、鼻出血、牙痛、崩漏帶下等。它還能消蝕膿腫。李東垣(醫家)說:白芷治療風邪的病症非常有效,它氣味芳香,能通暢九竅,在發汗治療中不可或缺。李時珍(醫家)說:白芷能驅蛇,所以蛇咬傷可用它治療,也是利用其剋制蛇毒的特性。使用前宜微焙。
4. 白芍
藥味酸微寒,為脾肺行經藥,入肝脾血分。瀉肝安神,收胃止瀉,實腠理,和血脈。痢疾腹痛,脾虛中滿,胎產諸疾,退熱除煩,明目,斂瘡口。赤者破血下氣,利小便。東垣曰:芍藥酸澀,何以言利小便?蓋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通利也。按芍藥微寒,未若芩、連、梔、柏之甚也?而寇氏云:減芍藥以避中寒。
丹溪云:新產後勿用芍藥,恐酸寒以伐生生之氣。嗟夫藥之寒者,行殺伐之氣,違生長之機,雖微寒如芍藥,猶且諄諄告戒,況大苦大寒之劑,其可肆行而莫之忌耶。避其寒,用酒炒。入血藥,用醋炒。
白話文:
白芍味酸微寒,是作用於脾肺經的藥物,主要作用於肝脾的血液循環系統。它能瀉肝火、安神、收斂胃氣止瀉、使肌膚緻密、調和血脈。可用於治療痢疾腹痛、脾虛腹脹、婦產科疾病,以及退熱、除煩、明目、斂合瘡口。如果白芍顏色發紅,則有破血行氣、利尿的作用。
張元素(東垣)說:白芍味酸澀,為什麼說它能利尿呢?這是因為它能滋陰養濕,使津液停留在體內,所以小便自然減少,並不是具有通利小便的功效。
考慮到白芍性微寒,寒性不如黃芩、黃連、梔子、柏子等藥物強烈,但寇氏卻說:減少白芍的用量,以避免寒邪傷及身體。
朱丹溪說:產後不要使用白芍,擔心其酸寒的性質會損傷新生的元氣。唉,寒性的藥物都具有殺伐之氣,違背了人體生長發育的規律,即使像白芍這樣微寒的藥物,也要謹慎使用,何況是大苦大寒的藥物呢?更應避免濫用。若要避免其寒性,可用酒炒;若與活血藥同用,可用醋炒。
5. 牡丹皮
苦辛微寒,肝經藥也。清腎經之虛熱,理無汗之骨蒸,涼血行血,通關腠,排膿消瘀,定吐衄血。時珍云:牡丹皮治腎肝血分伏火,伏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惟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更勝也。此千古秘奧,人所不知,赤花者利血,白花者補人,宜分別用。肉厚者佳,酒洗微焙。
白話文:
牡丹皮味苦辛微寒,歸肝經。能清泄腎經虛火,治療無汗的骨蒸潮熱,涼血止血,疏通經絡,排膿消腫,止吐血、鼻出血。李時珍說:牡丹皮能治療腎和肝臟血分裡的伏火(伏火就是相火)。古代方劑只用它來治療相火,例如仲景的腎氣丸就用到了它。後人只知道用黃柏治療相火,卻不知道牡丹皮的效果更好。這是古方中不為人知的秘訣,紅色牡丹皮行血之力較強,白色牡丹皮則較為滋補,需區別使用。藥材以肉厚者為佳,用酒洗淨後微焙乾燥。
6. 木香
性溫味辛,氣味俱厚,沉而下降,統理三焦氣分。主心腹痛,健脾胃,消食積,止吐利,安胎氣,理疝氣,療腫毒,闢鬼邪。時珍云:諸氣膹郁,皆屬於肺。故上焦氣滯者宜之,乃金鬱則泄之也。中氣不運,皆屬於脾,故中焦氣滯者宜之,脾胃喜芳香也。大腸氣滯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淋,肝氣逆上則為痛,故下焦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形如枯骨,味苦黏牙者良。
凡入理氣藥,只生用之。若欲實大腸藥,須以麵裹煨,面熟為度。
白話文:
木香性溫味辛,氣味濃郁厚重,藥性沉降,能調理三焦的氣機。主要功效是治療心腹疼痛,健脾胃,消食積,止吐瀉,安胎氣,調理疝氣,治療腫毒,驅除邪氣。李時珍說:各種氣機鬱結都屬於肺的病症,所以上焦氣滯的人適合服用,這是因為疏通金氣才能洩除鬱滯。中焦氣機運行不暢都屬於脾的病症,所以中焦氣滯的人也適合服用,因為脾胃喜歡芳香之物。大腸氣滯會導致大便不通,膀胱氣機不化則會出現小便不利,肝氣逆上則會引起疼痛,所以下焦氣滯的人也適合服用,這是因為疏通阻塞才能使氣機通暢。形狀像枯骨,味道苦澀黏牙的木香品質最好。
所有用於理氣的藥方,木香都應生用。如果要加強其潤腸通便的功效,則需用麵粉包裹後煨烤,以麵粉熟透為度。
7. 高良薑
辛溫,獨入脾胃。主寒邪腹痛。止嘔吐,寬噎膈,破冷癖,除瘴瘧,消宿食。東壁上炒用。
白話文:
高良薑味辛性溫,單獨作用於脾胃經。主要功效是治療寒邪引起的腹部疼痛,止嘔吐,緩解噎膈(食道梗塞),消除冷癖(胃寒),去除瘴氣和瘧疾,以及消積宿食。使用時需炒至顏色變深。
8. 草豆蔻
辛溫,入脾胃二經。脾胃多寒濕、鬱滯者,與之相宜。然多用能助脾熱,傷肺損目。麵裹煨,去皮。
白話文:
草豆蔻味辛性溫,進入脾胃二經。脾胃寒濕、氣滯者,適合服用。但是大量服用會助長脾胃的熱氣,傷肺損傷眼睛。食用時可用麵粉包裹後煨熟,再去除外皮。
9. 白豆蔻
辛溫,入肺脾二經。散肺中滯氣,祛胃中停積,退目中雲翳,通噎膈,除瘧疾,解酒毒,止吐逆。楊士瀛云:治脾虛瘧疾,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症自平。《肘後方》云:患噁心者,惟嚼白豆蔻最佳。其功全在芳香力氣,一經火炒,便減功力,即入湯液,但當研細,待諸藥煎好,乘沸點服,尤妙。
白話文:
白豆蔻味辛性溫,歸肺經和脾經。可以散去肺部的滯氣,去除胃部的積滯,消除眼睛裡的雲翳,治療噎膈,去除瘧疾,解酒毒,止吐逆。楊士瀛說:治療脾虛引起的瘧疾,白豆蔻能消能磨,藥力能通行三焦,運行於營衛之間,各種症狀自然會好轉。《肘後方》中記載:患噁心的人,只嚼白豆蔻最好。它的功效完全在於芳香之氣,如果用火炒,就會減弱藥效。若放入湯劑中服用,應研磨成細粉,待其他藥煎好後,趁熱服用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