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人參

職專補氣,而肺為主氣之臟,故獨入肺經也。肺家氣旺,則心、脾、肝、腎四臟之氣皆旺,故補益之功獨魁群草。凡人元氣虛衰,譬如令際嚴冬,黯然肅殺,必陽春布德而後萬物發生。人參氣味溫和,合天地春生之德,故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王海藏云:肺寒可服,肺熱傷肺。

猶為近理。至王節齋謂參能助火,虛勞禁服。自斯言一出,印定後人眼目,遂使畏參如螫,而病者亦泥是說,甘受苦寒,至死不悟,良可嘆也。獨不聞東垣云:人參補元氣,生陰血,而瀉虛火。仲景又云:亡血虛家,並以人參為主;丹溪於陰虛之症,必加人參。彼三公者,誠有見於無陽則陰無以生,氣旺則陰血自長也。

愚謂肺家本經有火,右手獨見實脈者,不可驟用。即不得已用之,必須鹹水焙過,秋石更良。蓋咸能潤下,且參畏滷咸故也。若夫腎水不足,虛火上炎乃刑金之火,正當以人參救肺,何忌之有?元素云:人參得升麻,補上焦之氣,瀉肺中之火;得茯苓,補下焦之氣,瀉腎中之火。凡用必去蘆淨,蘆能耗氣,又能發吐也。

李言聞曰:東垣交泰丸用人參、皂莢,是惡而不惡也。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痰在胸鬲,以人參、藜蘆同用而取湧越,是激其怒性也。是皆精微妙奧,非達權者不能知。少用則壅滯,多用則宣通。

2. 甘草

甘平之品,合土之德,故獨入脾胃。蓋土位居中,而能兼乎五行,是以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而李時珍以為通入十二經者,非也。稼穡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為中宮補劑。《別錄》云:下氣治滿。甄權云:除腹脹滿。蓋脾得補則善於健運也。若脾土太過者,誤服則轉加脹滿,故曰脾病。

人毋多食甘,甘能滿中,此為土實者言也。世俗不辨虛實,每見脹滿,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甘草為九土之精,故能化百毒和百藥,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理中湯用之,恐其僭上;承氣湯用之,恐其速下。凡下焦藥中勿用,嘔吐家及酒家勿用。生用,有清火之功;炙熟,有健脾之力。

節能理腫毒諸瘡,梢可止莖中作痛。甘草與甘遂芫花大戟海藻四味相反,而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乃痰在膈上,欲令攻擊以拔病根。東垣治結核,甘草與海藻同用。丹溪治勞瘵,芫花與甘草同行。故陶弘景謂古方多有相惡相反,並不為害。非妙達精微者不能也。

3. 沙參

微苦微寒。以補陰清肺為用,故久咳肺痿,右寸數實者頗為相宜,但體質清虛,性用寬緩,非肩弘任重之品也。

4. 黃耆

甘而微溫,氣薄味厚。入肺而固表虛之汗,充膚入腠;入脾而托已潰之瘡,收口生肌;逐五臟惡血,去皮膚虛熱。原其功能,惟主益氣。甄權謂其補腎,氣為水母也。《日華》謂其止崩帶,氣旺則無下陷之憂也。《靈樞》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黃耆補衛氣,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益衛氣而補三焦。丹溪云:肥白而多汗者宜與黃耆。若黑瘦而形實者服之,則多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黃耆同陳皮、白蜜能通虛人腸閉,補脾肺之功也。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古人制黃耆多用蜜炙,予易以酒炙,即助其走表,又行滯性。若補腎及崩帶淋濁藥中,皆須鹹水拌炒。

5. 白朮

味甘性溫。得中宮沖和之氣,故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故不能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土旺則能勝濕,故患痰飲者,腫滿者、濕痹者,皆賴之也。土旺則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濁氣善降而糟粕下輸,故吐瀉者不可缺也。《別錄》以為利腰臍間血者,因脾胃統攝一身之血,而腰臍乃其分野,以藉其養正之功,而瘀血不敢稽留矣。

張元素謂其生津止渴者,濕去而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謂其消痰者,脾無濕則痰自不生也;安胎者,除胃熱也。米泔浸之,借穀氣以和脾也;壁土炒之,竊土氣以助脾也。嫌其燥,以蜜水炒之;嫌其滯,以薑汁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