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前胡

味苦,微寒,肺肝藥也。散風祛熱,消痰下氣,開胃化食,止嘔定喘,除嗽,安胎,止小兒夜啼。柴胡、前胡均為風藥,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為不同耳。種種功力皆是搜風下氣之效,肝膽家風痰為患者,舍此莫能療。忌火。

白話文:

這味藥苦味,性微寒,屬於肺、肝的藥物。它能散風祛熱、消痰下氣、開胃化食、止嘔定喘、止咳、安胎、止小兒夜啼。

柴胡和前胡都是風藥,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兩者性質不同。它們都能搜風下氣,對於肝膽之風痰患者,沒有其他藥物能比它們更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這味藥忌火。

2. 防風

辛甘微溫,入肺與膀胱。主上焦風邪,瀉肺實,大風頭眩,周身痹疼,四肢攣急,風眼冷淚,兼能去濕。東垣云:防風治一身痛,乃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風藥中潤劑也。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治上焦風,用其身;治下焦風,用其梢。本主治風,又能治濕者,風能勝濕也。

白話文: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走入肺經和膀胱經。它能治療上焦的風邪,瀉除肺部的實證,以及大風頭眩、周身痹痛、四肢攣急、風眼冷淚等症狀,同時還具有祛濕的功效。李東垣說,防風治一身痛,是它卑微的職責,它隨風而至,是風藥中的潤劑。防風能制約黃耆,而黃耆得到防風的幫助,功效會更強大,這就是它們互相克制又互相利用的關係。治療上焦風邪時,用防風的莖部;治療下焦風邪時,用防風的梢部。防風主要治療風邪,同時也能治療濕邪,因為風能克制濕邪。

3. 羌活 獨活

乃一類兩種,中國生者名獨活,胡來者名羌活。氣味辛溫,為手足太陽引經之藥,又入足少陰厥陰。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骨節之痛,頭旋掉眩,失音不語,手足不隨,口眼歪斜,目赤,膚癢,理女子疝瘕,散癰疽惡血。王好古云:羌活色赤氣雄,可理遊風。獨活色黃氣細,可理伏風。氣血虛而遍身痛者,禁之。

白話文:

這是一種藥材,有兩種,中國產的叫做「獨活」,外國來的叫做「羌活」。它性味辛溫,屬於手足太陽經的引經藥,也入足少陰厥陰經。藥性小則無孔不入,大則無處不通,因此能散發肌膚表面的八種風邪,治療周身骨節疼痛、頭昏眼花、失聲不語、手足麻痺、口眼歪斜、眼睛紅腫、皮膚瘙癢,以及婦女疝氣、積聚、癰疽惡血等病症。

王好古說:羌活顏色偏紅,藥性強勁,可以治療遊走性的風邪;獨活顏色偏黃,藥性細膩,可以治療潛伏性的風邪。氣血虛弱而全身疼痛的人,則忌服此藥。

4. 升麻

辛平,入脾胃二經。主頭額間痛,牙根疼爛,肌肉間風熱,解百毒,殺鬼邪,闢瘟疫,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暈及胸脅虛痛,久瀉脫肛,遺濁崩帶。東垣云:發陽明風邪,升胃中清氣,引甘溫之藥,以補衛入表,故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升陽,又緩帶脈之意。大抵人年五十以上,降氣常多,升氣常少。

《內經》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窺其微旨,東垣一人而已。凡上盛下虛者勿用。

白話文:

性味辛平,進入脾經和胃經。主要用於治療頭額間疼痛、牙根疼痛潰爛、肌肉間風熱、解百毒、殺鬼邪、辟瘟疫、消斑疹、行瘀血、治陽氣下陷引起的眩暈以及胸脅虛痛、久瀉脫肛、遺精、崩漏帶下等症。

醫家李東垣說:「此藥可以發散陽明經的風邪,升發胃中的清氣,引導甘溫之藥,以補益衛氣,使之透達肌表,所以元氣不足的人,可以用它來升陽於陰中,也具有緩和帶脈的作用。」總的來說,人到五十歲以上,下降的氣息通常比較多,上升的氣息通常比較少。

《黃帝內經》說:「陰精可以維持人的壽命,陽精則會導致人的早夭。」千古以來,只有李東垣一人真正理解了這個微妙的道理。凡是上半身盛、下半身虛的人,都不要使用此藥。

5. 苦參

苦寒,入腎。主風熱蟲痛,腸風下血,積熱下利,擦牙止痛。丹溪云:服苦參者多致腰重,因其性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也。治大風有功,況細疹乎。火旺者宜之,火衰虛弱者,大忌。

白話文:

【苦寒,入腎。主風熱蟲痛,腸風下血,積熱下利,擦牙止痛。】 苦寒的藥性進入腎經,主要用來治療風熱引起的蟲痛、腸風出血、積聚的熱毒導致的下痢,以及擦牙時的疼痛。

【丹溪雲:服苦參者多致腰重,因其性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也。治大風有功,況細疹乎。火旺者宜之,火衰虛弱者,大忌。】 丹溪說,服用苦參的人可能會感到腰部沈重,這是因為它具有降氣的特性,而非傷害腎臟。苦參對治療風邪有著很好的療效,對於細小的疹子也是如此。對於內火旺盛的人來說,使用苦參是適合的;然而對於內火衰弱、身體虛弱的人來說,則要嚴格避免使用。

6. 白蘚皮

氣寒,善行,味苦,性燥,入肺脾二經。主惡毒諸瘡,風癩疹癬,濕痹死肌,不可屈伸,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肺熱咳嗽,天行狂走,頭目痛。氣味似羊膻,多服損中氣。

白話文:

此物性質寒涼,具有流通之效,味道苦澀,性質燥烈,主要進入肺和脾兩個經絡。主治各種毒素引起的傷口、風癩疹癬、濕氣阻塞導致的死肌、肌肉無法活動,能通暢關節,開闊九竅以及血脈流通,對於肺熱引起的咳嗽、流行病引發的狂亂行走、頭痛有療效。其氣味類似羊羶,過量服用會損傷中氣。

7. 玄胡索

辛溫,入手足太陽、厥陰四經。行血利血,止痛,落胎,通絡,利小便。玄胡索兼理氣血,故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理一身上下諸痛,確有神靈。時珍頌為活血化氣,第一品藥,非虛語也。往往獨行多功,雜以他味便緩。上部酒炒用,中部醋炒用,下部鹹水炒用。

白話文:

性辛溫,走入足太陽、厥陰四經,具有行血活血、止痛、墮胎、通絡、利尿等功效。玄胡索還能理氣血,因此能治療氣血瘀滯導致的各種疼痛,療效確實神效。李時珍讚揚其為活血化氣的第一品藥,並非虛言。單獨服用功效顯著,與其他藥物配伍則效果會減緩。上部需用酒炒,中部需用醋炒,下部需用鹹水炒。

8. 川貝母

味苦,微寒。主煩熱,心下滿,潤肺,消燥痰,散項下癭癧,傅惡瘡,收口生肌。俗以半夏有毒,用貝母代之。不知貝母寒潤,治肺家燥痰之藥。半夏溫燥,治脾胃濕痰之藥。二者天淵,何可代乎?去心,同糯米炒,米熟為度,去米用。

白話文:

半夏味苦性寒,能治煩熱、心腹脹滿,潤肺、消燥痰,散頸部癭瘤,治療惡瘡,收口生肌。民間常以貝母替代半夏,殊不知貝母寒潤,專治肺燥痰,而半夏溫燥,主治脾胃濕痰,兩者功效截然不同,怎可互相替代呢?使用半夏時需去心,與糯米同炒,待糯米熟透後,去除糯米即可。

9. 茅根

甘寒,入胃。主胃熱煩渴、吐衄,黃疸,水腫,消瘀血,通月閉,止喘嘔,利小便,亦良物也。世皆以其微而忽之,惟事苦寒,致傷中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藥的性質和功效。它說這種藥是甘寒的,主要進入胃部。這種藥對於胃熱引發的煩渴、吐血、鼻出血、黃疸、水腫、消除瘀血、通經、止喘、止噁心、利尿等症狀都有治療效果。它被稱為「良物」。

這段文字接著批評世人往往因為這種藥的性質微弱而不夠重視,只注重苦寒類的藥物,這樣會導致中和之氣受損。作者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夠全面的,無法真正理解這種藥物的價值。

10. 龍膽草

苦澀,大寒。肝經邪熱,下焦濕熱,目病赤腫瘀肉,小兒客忤疳氣,去腸中小蟲。時珍曰:相火寄在肝膽,有瀉無補,故瀉肝膽之熱正益肝膽之氣,但大苦大寒,過服恐傷胃中生髮之氣,及助火邪,亦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之義也。甘草湯浸一宿,曬乾用。

白話文:

黃連性苦澀,寒性極強,能清肝經邪熱,去除下焦濕熱,治療眼疾紅腫瘀肉,治小兒驚風疳積,驅除腸道寄生蟲。李時珍認為,相火藏於肝膽,黃連瀉火而不補,故瀉肝膽之熱能益其正氣。但黃連苦寒,過量服用恐傷胃中生髮之氣,助長火邪,長期服用亦有反從火化之弊。建議用甘草湯浸泡黃連一夜,曬乾後再使用。

11. 細辛

辛溫,入足厥陰、足少陰血分,為手少陰引經之藥。主風寒濕頭疼,痰厥氣壅;利九竅,明目聰耳通鼻,治齒痛膚癢,風眼淚出,口瘡喉痹,驚癇咳嗽。時珍曰:氣之厚者能發熱,陽中之陽也。辛溫能散,故風寒濕火痰氣者,用之。用治口瘡齒疾者,取其散浮熱者,火鬱則發之之義也。

辛能瀉肺,故咳嗽上氣者,宜之。辛能補肝,故肝膽不足,驚癇目疾者,宜之。辛散太過,凡涉虛,忌之。

白話文:

性溫熱,進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血分,並引導手少陰心經的藥力。主要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疼、痰厥氣壅;暢通九竅,明目聰耳通鼻,治療齒痛皮膚癢、風邪引起的流淚、口瘡喉嚨阻塞、驚癇咳嗽。李時珍說:藥性強烈的能發熱,屬於陽中之陽。辛溫能散,所以風寒濕火痰氣之症,可以用它。用於治療口瘡齒疾,取其散去浮熱,火鬱則發之的道理。

辛味能瀉肺,所以咳嗽上氣者,宜用之。辛味能補肝,所以肝膽不足,驚癇目疾者,宜用之。辛散過度,凡屬虛者,忌用。

12. 當歸

甘辛微溫,入心、肝、脾三經。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血,溫中,止頭目心腹諸痛,破惡血,養新血,潤腸胃,養筋骨,澤皮膚,理癰疽,排膿止痛生肌。好古云:心生血,脾裹血,肝藏血,故入三經。頭止血而上行,梢破血而下行,身養血而中守,全活血而不走。氣血昏亂,服之而定。

能領諸血各歸其所當之經,故名當歸。脾胃瀉者,忌之。去蘆,酒洗微焙。

白話文:

當歸的藥性與功效:

當歸性味甘辛微溫,歸心、肝、脾三經。

功效:

  • 主治一切風、氣、血病症。
  • 溫暖脾胃,止頭、目、心、腹等部位的疼痛。
  • 破除瘀血,滋養新血。
  • 潤腸胃,養筋骨,滋潤皮膚。
  • 治療癰疽,排膿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藥理分析:

古人認為心生血,脾裹血,肝藏血,因此當歸入心、肝、脾三經。

  • 頭部用於止血,向上運行。
  • 梢部破血,向下運行。
  • 身部滋養血液,留在中焦。
  • 全身活血,不流失。

當氣血混亂時,服用當歸能使之平靜,讓各部位的血液回到應有的經絡。

因此,因其能使血液各歸其位,故名為「當歸」。

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服。

炮製:

去蘆頭,用酒洗淨,微火烘乾。

13. 川芎

味辛性溫,肝家藥也。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血,血虛及腦風頭痛,面上遊風,目淚多涕,昏昏如醉。除濕止瀉,行氣開鬱,去瘀生新,調經種子,排膿長肉。蘇頌云:蜜丸,夜服,治風痰殊效。弘景雲:止齒中出血。東垣云:頭痛必用川芎。再加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厥陰吳茱萸,少陰細辛。

寇氏云:川芎不可久服,令人暴亡,單服既久,則辛喜歸肺,肺氣偏勝,金來剋木,肝必受邪,久則偏絕,是以暴夭。若藥具五味,備四氣,君臣佐使配合得宜,寧有此患哉?小者,名撫芎,專主開鬱。

白話文:

川芎性溫味辛,是肝經的常用藥。它能治療各種風症、氣病和血虛,例如腦風頭痛、面部風疹、眼淚鼻涕過多、昏昏沉沉像喝醉一樣。此外,它還能除濕止瀉、行氣開鬱、去瘀生新、調經理帶、排膿生肌。蘇頌認為,將川芎製成蜜丸,晚上服用,對治療風痰特別有效。陶弘景則認為,川芎能止齒齦出血。李東垣則認為,治療頭痛一定要用川芎。在配伍川芎時,可以根據病症的不同,加入其他引經藥,如太陽經的羌活、陽明經的白芷、少陽經的柴胡、太陰經的蒼朮、厥陰經的吳茱萸、少陰經的細辛。

寇氏提醒,川芎不可長期服用,否則容易導致暴亡。因為單獨服用川芎時間久了,其辛香之氣會入肺,導致肺氣過盛,而金克木,肺氣過盛會克制肝氣,久而久之,肝氣就會衰竭,最終導致暴亡。但是,如果將川芎與其他藥物配伍,根據君臣佐使的原則,合理運用五味四氣,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較小的川芎,叫做撫芎,專門用來開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