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0)

1. 天南星

苦辛,有毒,脾、肺、肝之藥也。主風痰麻痹,眩運,口噤身強,筋脈拘緩,口眼腫邪,堅積癰疽,利水去濕,散血墮胎。味辛而散,故能治風散血;氣溫而燥,故能勝濕除涎;性緊而毒,故能攻堅拔毒。凡諸風口噤,需為要藥。重一兩者佳。生用,以溫湯洗過,礬湯浸三日夜,日日換水,曬乾。

熟用者,酒浸一宿,入甑蒸一日,以不麻舌為度。造膽星法:南星生研末,臘月取黃牛膽汁,和劑納膽中,懸有風處,年久彌佳。

白話文:

天南星味苦辛,有毒性,歸脾、肺、肝經。主要用於治療風痰引起的麻痺、眩暈、口噤(嘴巴張不開)、肢體強直、筋脈拘攣、口眼腫脹、腫塊積聚、癰疽等症,還具有利水消腫、散瘀墮胎的功效。 因為它味辛能散,所以能治療風症、散瘀血;氣溫而燥,所以能祛濕除痰;藥性峻烈且有毒性,所以能攻破堅硬的腫塊,拔除毒邪。凡是因風邪引起的口噤(嘴巴張不開),天南星都是重要的藥物。藥材以一兩重的品質最佳。生用時,需用溫水洗淨,再用明礬水浸泡三日三夜,每天換水一次,然後曬乾。熟用時,則用酒浸泡一夜,再放入蒸籠中蒸一天,以不麻舌為標準。製作膽星的方法是:將生天南星研磨成粉末,在臘月時取黃牛膽汁,與藥粉混合後放入牛膽內,懸掛在通風處,放置時間越久越好。

2. 半夏

辛溫,有毒,脾、胃藥也。燥濕和中,消痰止嗽,開胃健脾,止嘔定吐,消癰墮胎。好古曰經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痰曰嗽,無痰曰咳,痰因咳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而痰有形,潤腎燥脾,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耳。

以半夏為肺藥,非矣。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也。汪機曰:脾胃濕熱,涎化為痰,自非半夏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則翹首待斃。時珍曰:脾無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治痰,為其體辛溫也。涎滑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

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矣。丹溪謂半夏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成無己謂半夏行水氣而潤燥。《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滑盛也。俗以半夏為燥,誤矣。濕去則土燥,則痰涎不生,非其性燥也。

惟陰虛勞損,非濕熱之邪而用之,是重竭其津液,醫之咎也,豈藥之罪哉?愚謂同蒼朮、茯苓則治濕痰;同栝樓,黃芩則治熱痰;同南星、前胡則治風痰;用芥子、薑汁則治寒痰;惟治燥痰但宜以貝母、栝樓,非半夏所司也。半夏主治頗多,總是去濕健脾之力,苟無濕症,與半夏不相蒙也。

古人半夏有三禁:謂汗家、渴家、血家,以其行濕利竅耳。擇大而白者,水浸七日,每日換水,去衣淨,更以薑汁、明礬,皂角同煮透,曬乾。造麴法:以半夏洗淨,去衣研細,以薑汁、礬湯、搜和作餅,楮葉包裹,待生黃衣,去葉曬乾。

白話文:

半夏味辛溫,帶有毒性,是作用於脾胃的藥物。它能燥濕和中,消痰止咳,增進食慾,健脾利胃,止嘔止吐,還能消腫和墮胎。古籍記載:腎臟主導人體五種體液的代謝,形成五種濕邪,進入口腔成為唾液,進入肝臟成為淚液,進入心臟成為汗液,進入脾臟成為痰液,進入肺臟成為鼻涕。有痰則咳嗽,無痰則乾咳,咳嗽是因為痰的活動,而痰是脾臟濕邪的表現。半夏能清除痰液的表象,但不能清除痰液的根本原因。清除根本原因需要治療腎臟,咳嗽是無形的,而痰是有形的,半夏潤腎燥脾,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能治療濕邪,潤燥平衡。

將半夏歸為肺藥是錯誤的。止吐是作用於足陽明經,化痰是作用於足太陰經。汪機說:脾胃濕熱,津液轉化為痰,除了半夏,還有什麼藥物能治療呢?如果用貝母代替,那可就等著死吧!李時珍說:脾臟沒有濕邪就不會產生痰,所以脾是生痰的根源,肺是貯存痰的器官。半夏能治療痰,是因為它味辛溫。津液滑利能滋潤,所以能化濕通便,利竅通尿。

所謂辛味能行氣,能化液,辛味能潤澤,就是這個道理。朱丹溪認為半夏能使大便潤滑,小便增多。成無己認為半夏能運行水濕,潤燥止渴。《局方》中的半硫丸用於治療老年人虛秘,都是利用其滑利通暢的功效。民間認為半夏性燥,這是錯誤的。濕邪去除後,脾土就乾燥,痰液就不會產生,這並不是半夏本身性燥。

但是,如果病人陰虛勞損,沒有濕熱邪氣而使用半夏,就會耗竭津液,這是醫生的過失,不能怪藥物。我認為,半夏配伍蒼朮、茯苓能治療濕痰;配伍栝樓、黃芩能治療熱痰;配伍南星、前胡能治療風痰;配伍芥子、薑汁能治療寒痰;只有治療燥痰才適合用貝母、栝樓,這不是半夏的功效。半夏的治病範圍很廣,但總體來說都是依靠其化濕健脾的作用,如果沒有濕邪,使用半夏就沒有效果。

古人對半夏有三種禁忌:出汗過多的人、口渴的人、血虛的人,這是因為半夏能化濕利竅。選擇個大色白的半夏,用清水浸泡七天,每天換水,去除外皮,洗淨,再用薑汁、明礬、皂角一起煮透,曬乾。炮製方法:將半夏洗淨,去除外皮,研磨成細粉,用薑汁、明礬水攪拌成餅,用楮樹葉包裹,待其表面長出黃色菌衣後,去掉葉子,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