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上 (19)
卷上 (19)
1. 蓖麻子
辛熱,有毒。服者,一生勿食炒豆,犯即脹死。且有毒損人,故不可輕服。但取外治,其用甚多。研傅瘡癰瘰癧;塗足心,催生;口眼歪斜,左歪貼右,右歪貼左;塞鼻,治壅;塞耳,治聾;小便不通,三粒研細,入紙捻,插莖即通;子宮脫下,塗頂即收。丹溪云:追膿拔毒,乃外科要藥。
又曰鵜鵝油能引藥氣入內,蓖麻油能拔病氣出外。偏風,手足不舉同羊脂、麝香、山甲,煎作膏,日摩數次。手臂腫痛,萆麻搗膏貼之,一日即愈。偏頭痛,同乳香搗塗即止。外用必奏奇,內服多致損人。取萆麻油法,研爛,入水,用火煮之,有沫撇起,沫盡乃止,取沫煎至滴水成珠為度。
白話文:
蓖麻子性味辛熱,有毒。服用後,一生都不能吃炒過的豆類,吃了就會脹死。而且它有毒性會傷害人體,所以不能輕易服用。但它外用用途很多。可以研磨後敷在瘡瘍、癰腫、瘰癧上;塗在腳心可以催生;口眼歪斜,左側歪斜就貼在右側,右側歪斜就貼在左側;塞入鼻孔治療鼻塞;塞入耳朵治療耳聾;小便不通,研磨三粒蓖麻子,包在紙捻裡插入尿道就能通暢;子宮脫垂,塗在脫垂部位就能收回去。丹溪先生說:蓖麻子能追逐膿液、拔除毒素,是外科重要的藥物。
另外,有人說:鵜鵝油能把藥力引進體內,而蓖麻油能把病邪排出體外。中風導致手腳不能動彈,可以和羊脂、麝香、穿山甲一起煎成膏藥,每天擦幾次。手臂腫痛,可以把蓖麻子搗成膏藥貼上,一天就能痊癒。偏頭痛,可以和乳香一起搗碎塗抹,就能止痛。蓖麻子外用療效顯著,但內服很容易傷身。製作蓖麻油的方法是:把蓖麻子研磨成泥狀,加水煮,煮沸後撇去浮沫,直到沒有浮沫為止,然後繼續煎熬,直到油滴入水中能凝結成珠為度。
2. 常山
苦寒,有小毒。消痰至捷,截瘧如神,常山劫痰療瘧,無他藥可比,須在發散表邪之後,用之得宜,立建神功。世俗聞雷斅有老人久病之戒,遂視常山為峻劑,殊不知常山發吐,惟生用與多用為然,為甘草同行,則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錢許,余每用必建奇功,未有見其或吐者也。
不一表明,將使良藥見疑,沉疴難起,抑何其愚耶?酒浸一宿,切薄片,慢炙,久炒。形如雞骨者良。
白話文:
常山性味苦寒,略帶毒性。它消痰止咳的效果非常迅速,治療瘧疾更是神效,在治療痰飲和瘧疾方面,沒有其他藥物能與之相比。但必須在驅散體表邪氣之後才能使用,用藥得當,就能很快見效。世人因為聽說一些老人服用常山後出現不良反應,便認為常山是烈性藥物,不敢輕易使用。其實,常山引起嘔吐,只有生用或用量過多才會發生。如果與甘草同用,也會引起嘔吐。但如果用酒浸泡後炒透,每次只用少量,我每次使用都能收到奇效,從未見過嘔吐的現象。
不正確的用法,會讓良藥蒙受懷疑,使重症難以痊癒,這豈不是愚蠢之極?正確的炮製方法是:將常山用酒浸泡一夜,切成薄片,慢慢烘烤,炒至時間久顏色深,像雞骨頭一樣的才是最好的。
3. 附子
辛熱,有毒。通十二經,無所不至。暖脾胃而驅寒濕,補命門而救陽虛,除心腹腰膝冷疼,破癥堅積聚血瘕,治傷寒陰症厥逆,理虛人隔噎脹滿,主督脈脊強而厥,救疝家引痛欲絕,斂癰疽久潰不收,拯小兒脾弱慢驚。附子稟雄壯之性,有斬關之能。引補氣藥,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以逐在表風寒;引溫暖藥,以祛在裡之寒濕,其用弘矣。張元素云:附子以白朮為佐,乃除寒濕之聖藥。
又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丹溪云:氣虛熱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肥大多濕者,亦宜之。戴元禮云:附子無干姜不熱,得甘草則性緩。李時珍云: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氣益甚;治之以熱,則拒而不納。熱藥冷飲,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病氣隨愈。
此熱因寒用之法也。予每遇大虛之候,參、術無用,必加附子,便得神充食進。若陰虛陽旺,形瘦,脈數者,不可輕投。附子,以蹲坐正節角少,重一兩者佳,形不正而傷缺風皺者,不堪用也。沸湯泡,少頃,去皮臍,切作四分,用甘草濃汁二鍾,慢火煮之,汁干為度,隔紙烘乾。
或用便制者,只宜速用,不堪藏也。毋為!
白話文:
附子味辛性熱,有毒性。其藥效能通達全身十二經脈,溫暖脾胃,驅除寒濕,溫補命門,救治陽虛。可治療心腹、腰膝冷痛,以及癥塊、積聚、血瘀等症。還能治療傷寒陰證、厥逆,以及虛弱者引起的隔噎脹滿。主治督脈、脊柱強直及厥逆,能救治疝氣疼痛劇烈欲死,以及久治不愈的癰疽潰爛。也能治療小兒脾胃虛弱、驚癇等症。
附子藥性強悍,有突破阻礙的能力。它能引導補氣藥物,補足耗散的元陽;引導補血藥物,滋養不足的真陰;引導發散藥物,驅散表邪風寒;引導溫暖藥物,去除體內寒濕,其用途十分廣泛。張元素說:附子配白朮,是治療寒濕的良藥。
附子還能增強陽氣,消除陰邪,使大小便通暢。朱丹溪說:氣虛但熱盛者,可少量使用附子,以增強人參、黃耆的功效;肥胖而濕盛者,也適合使用附子。戴元禮說:附子單用缺乏薑的溫熱,配伍甘草則藥性緩和。李時珍說:陰寒在下,虛陽上浮,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則陰寒會加重;如果用溫熱藥物治療,則病情會好轉。熱藥冷飲,下咽後,寒邪消除,熱性藥效發揮,病症隨之痊癒。
這是寒邪導致疾病,而用溫熱藥物治療的方法。我經常遇到元氣大虛的情況,人參、白朮無效時,必須加入附子,才能使患者精神飽滿,食欲增加。但若陰虛陽亢,形體消瘦,脈搏頻數者,不可輕易使用附子。質地堅實、紋理勻稱、重量約一兩的附子較佳,形狀不正、有傷損、皺縮的附子不能使用。使用前需用沸水泡,片刻後除去外皮和臍部,切成四塊,用濃縮甘草汁慢火煎煮至汁液收干,再用紙隔著烘乾。
或是使用炮製好的附子,也應盡快使用,不宜久藏。切記!
4. 烏頭
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身長者,為天雄。大抵風症用烏頭,寒症用附子。而天雄之用,與附子相仿,但功力略遜耳。按烏、附、天雄,皆是補下之藥。若繫上焦陽虛,當用參、耆,不當用天雄也。且烏、附、天雄之尖,皆是向下生者,其氣下行,其臍乃向上,生苗之處。寇氏謂天雄之性,不肯就下。元素謂天雄之性,補上焦陽虛,皆為誤見。
白話文:
烏頭的根莖,長出的稱為附子;長而高的稱為天雄。大致來說,風寒症用烏頭,寒症用附子。天雄的功效和附子差不多,只是藥力略微遜色。烏頭、附子、天雄都是溫補下焦的藥物。如果上焦陽氣虛弱,應該用人參、黃耆,不應該用天雄。而且烏頭、附子、天雄的尖端都是向下生長的,藥性向下走,但它們的芽卻向上長。寇氏說天雄的藥性不會向下走,元素說天雄可以補上焦陽虛,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