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下 (19)
卷下 (19)
1. 用藥機要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以甘瀉之(參、耆),實則瀉子(甘草)。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虛則補母(生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以苦瀉之(黃連),實則瀉子(桑皮)。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虛則補母(炒咸)。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訶子),以辛瀉之(桑皮),實則瀉子(枳實)。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以酸補之(五味),虛則補母(五味)。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以咸瀉之(澤瀉),實則瀉子(芍藥)。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虛則補母(五味)。
夫甘緩、酸收、苦燥、辛散、咸軟、淡滲,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變者也。或補或瀉,則因五臟四時而迭相施用者也。溫、涼、寒、熱,四氣之本性也。其於五臟補瀉,亦迭相為用也。此特潔古因《素問》飲食補瀉之義,舉此以為例耳。學者宜因其意,而推廣變通之。元素曰:五臟更相平也。
一臟不平,所勝平之。
春宜辛溫,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宜辛熱,生薑、香薷之類,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甘苦辛溫,人參、白朮、蒼朮、黃柏之類,以順化成之氣;秋宜酸涼,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冬宜苦寒,黃芩、知母之類,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也。
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也,夏宜省苦增辛以養肺氣,長夏宜省甘增咸以養腎氣,此防其太過也。
王好古曰:四時總以芍藥為脾劑,蒼朮為胃劑,柴胡為時劑,十一經皆取決於少陽,為發生之始故也。補氣用參、耆,氣主煦之;補血須歸、地,血主濡之也。然久病積虛,雖陰血衰涸,但以參、耆、朮、草為主者,經所謂無陽則無以生陰也。是以氣藥有生血之功,血藥無益氣之理。
夫氣藥甘溫,法天地春生之令,而發育萬物,況陽氣充則脾土受培轉輸健運,由是食入於胃,變化精微,不特灑陳於六腑而氣至,抑且和調五臟而血生,故曰氣藥有生血之功也。血藥涼潤,法天地秋肅之令,而凋落萬物,又且黏滯滋潤之性,所以在上則泥膈而減食,在下則腸滑而易泄,故曰血藥無益氣之理也。
每見俗醫,療虛熱之症,往往四物主之,或兼知、柏、芩、連而投之,遂使脾土受傷,上嘔下泄,至死不悟,良可悲也?
藥有宜陳久者,如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狼毒之類。藥有宜新者,如人參、白朮、當歸、澤瀉之類,陳則氣味失矣,何效之有?詩云:老醫迷舊病,朽藥誤新方,其斯之謂與。
丸、散、湯、液,當顧名思義。湯者蕩也,盪滌其邪鋒。丸者緩也,緩養其正氣。散者散也,解散其結塞。丸有丸法。治下焦者,宜大而堅。中焦者,次之;上焦者,宜小而鬆。如蒸餅稀糊為丸,取其易化者,滴水猶為易化也。如蒸飯麵糊為丸,取其遲化,煉蜜亦取其遲化,而循行經絡也。蠟丸者,取其難化,而治下焦之藥也。
白話文:
用藥要點
心臟感到不適,運行緩慢,要趕快吃酸味的東西來收斂它(像是五味子),用甘味的東西來疏導它(像是人參、黃耆),如果是心實症就用甘草來瀉心火。心臟想要柔和,要趕快吃鹹味的東西來軟化它(像是芒硝),用鹹味的東西來補養它(像是澤瀉),如果是心虛症就用生薑來補心氣。脾臟感到濕氣太重,要趕快吃苦味的東西來乾燥它(像是白朮),用苦味的東西來疏導它(像是黃連),如果是脾實症就用桑白皮來瀉脾濕。脾臟想要緩和,要趕快吃甘味的東西來緩和它(像是甘草),用甘味的東西來補養它(像是人參),如果是脾虛症就用炒過的鹽來補脾氣。
肺臟感到氣往上逆,要趕快吃苦味的東西來向下疏導它(像是訶子),用辛味的東西來疏導它(像是桑白皮),如果是肺實症就用枳實來瀉肺氣。肺臟想要收斂,要趕快吃酸味的東西來收斂它(像是芍藥),用酸味的東西來補養它(像是五味子),如果是肺虛症就用五味子來補肺氣。腎臟感到乾燥,要趕快吃辛味的東西來滋潤它(像是知母),用鹹味的東西來疏導它(像是澤瀉),如果是腎實症就用芍藥來瀉腎火。腎臟想要堅固,要趕快吃苦味的東西來堅固它(像是知母),用苦味的東西來補養它(像是黃柏),如果是腎虛症就用五味子來補腎氣。
甘味有緩和作用、酸味有收斂作用、苦味有乾燥作用、辛味有發散作用、鹹味有軟堅作用、淡味有滲利作用,這五種味道是藥物的基本特性,是不會改變的。至於要補還是要瀉,就要根據五臟的狀況和四季的變化來交替使用。溫、涼、寒、熱是藥性的基本特性,它們對於五臟的補瀉作用,也是要交替使用的。以上這些是張元素根據《黃帝內經》中關於飲食補瀉的原則,舉例說明而已。學習的人應該理解其中的含義,並加以推廣運用。張元素說:「五臟是互相制約平衡的。」
一個臟器失去平衡,就要用能夠制約它的臟器來平衡它。
春天宜用辛溫的藥物,像薄荷、荊芥之類,來順應春天陽氣升發的特性;夏天宜用辛熱的藥物,像生薑、香薷之類,來順應夏天陽氣浮散的特性;長夏宜用甘苦辛溫的藥物,像人參、白朮、蒼朮、黃柏之類,來順應化生的特性;秋天宜用酸涼的藥物,像芍藥、烏梅之類,來順應秋天陽氣下降的特性;冬天宜用苦寒的藥物,像黃芩、知母之類,來順應冬天陽氣潛藏的特性。這就是所謂順應時令來調養身體,使之與自然和諧。
春天要少吃酸味,多吃甘味,以滋養脾臟;夏天要少吃苦味,多吃辛味,以滋養肺氣;長夏要少吃甘味,多吃鹹味,以滋養腎氣,這是為了防止五味過量而損傷臟器。
王好古說:「四季用藥總是以芍藥作為脾臟的藥物,蒼朮作為胃臟的藥物,柴胡作為時令的藥物,因為十一經脈都與少陽經有關,少陽是陽氣升發的開始。」補氣要用人參、黃耆,因為氣有溫煦的作用;補血要用當歸、熟地,因為血有滋潤的作用。但是,對於久病體虛,雖然陰血衰竭,仍然要以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為主,因為《黃帝內經》說:「沒有陽氣就無法產生陰液。」所以說,補氣的藥物有生血的作用,補血的藥物則沒有補氣的作用。
補氣的藥物多為甘溫性質,符合天地春天生長的規律,能夠發育萬物,而且陽氣充足就能夠健運脾土,使食物在胃中消化吸收,轉化為精微物質,不僅能夠輸布到六腑,使氣機通暢,還能夠調和五臟,使血脈生成,所以說補氣的藥物有生血的作用。補血的藥物多為涼潤性質,符合天地秋天肅殺的規律,能夠使萬物凋落,而且質地黏膩滋潤,所以在上容易阻塞胸膈而影響食慾,在下容易導致腸道滑利而引起腹瀉,所以說補血的藥物沒有補氣的作用。
我常常看到庸醫,治療虛熱的病症,往往以四物湯為主方,或者加上知母、黃柏、黃芩、黃連等藥物,這樣就會導致脾土受損,引起上吐下瀉,直到死亡也不明白原因,真是可悲啊!
有些藥物適合陳久使用,像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狼毒之類。有些藥物適合新鮮使用,像人參、白朮、當歸、澤瀉之類,陳久了就會失去藥性,還有什麼效果呢?詩說:「老醫生迷戀舊病,陳舊藥物耽誤新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丸劑、散劑、湯劑、膏劑,要從它們的名稱來理解其作用。湯劑是「蕩」的意思,用來沖洗、清除邪氣。丸劑是「緩」的意思,用來緩慢地補養正氣。散劑是「散」的意思,用來疏散結聚的阻塞。製作丸劑有丸劑的方法。治療下焦的病症,丸藥宜大而堅硬。治療中焦的病症,丸藥次之。治療上焦的病症,丸藥宜小而鬆軟。如果用蒸餅或稀糊做丸,是因為它容易消化;如果用蒸熟的米飯或麵糊做丸,是因為它消化比較慢;用煉製的蜂蜜做丸,也是因為它消化比較慢,能夠循行經絡。用蠟製成的丸藥,是因為它難以消化,適用於治療下焦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