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下 (18)
卷下 (18)
1. 用藥機要
通草、防己淡滲,去濕熱無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去濕熱有形之物。故彼曰滯,此曰著也。澀劑,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脫者,氣脫、血脫、精脫、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用酸澀溫平以斂其耗散。夫汗出、便泄、遺溺皆氣脫也;腸風、崩下、血厥皆血脫也;精流、骨痿,精脫也。
牡蠣、龍骨、五味、五棓、訶子、粟殼、棕灰、石脂皆澀藥也。如氣脫,加參、耆;血脫,兼歸、地;精脫,兼龜、鹿。至夫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去死不遠,無藥可治。燥劑,燥可去濕,桑皮、赤小豆之屬。外感之濕,由於水嵐雨露;內傷之濕,由於酒茶蔬果。
夫風藥可以勝濕,淡藥可以滲濕,不獨桑皮、赤豆也。濕劑,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濕字當作潤字看。枯者,燥也,血液枯而成燥。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攣,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養血則當歸、地黃,生津則門冬、五味,益精則蓯蓉、枸杞,不獨石英為潤劑也。
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反之,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潰堅,可使破積,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以衰之也。王太僕曰:粗工褊淺,學未精深,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熱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熱不除,欲攻寒則懼熱不前,欲療熱則思寒又止。豈知臟腑之源,有寒熱溫涼之主哉。
《內經》曰: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味厚為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厚為陽,氣薄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元素曰:附子氣厚,為陽中之陽;大黃味厚,為陰中之陰。
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入太陽,不離陽之體也;麻黃味薄,為陰中之陽,所以發汗,入手太陰,不離陰之體也。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酸瀉之,(芍藥),實則瀉子(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虛則補母(地黃)。
白話文:
通草和防己具有淡滲的特性,可以去除無形的濕熱邪氣;葵子和榆皮甘滑,可以去除有形的濕熱之物。所以說前者是「滯」,後者是「著」。
澀劑,具有收澀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脫失的症狀,例如牡蠣、龍骨等。所謂的「脫」,指的是氣脫、血脫、精脫、神脫。脫失的狀態會導致精氣神散亂而無法收斂,因此需要使用酸澀溫平的藥物來收斂其耗散。汗出、便泄、遺尿都屬於氣脫;腸風、崩漏、血厥都屬於血脫;精液流失、骨骼痿軟都屬於精脫。
牡蠣、龍骨、五味子、五倍子、訶子、粟殼、棕櫚灰、赤石脂都屬於澀藥。如果屬於氣脫,可以加入人參、黃耆;如果屬於血脫,可以兼用地黃、當歸;如果屬於精脫,可以兼用龜板、鹿茸。至於脫陽者會產生幻覺,脫陰者會眼睛失明,這都屬於神脫,已經接近死亡,沒有藥物可以治療。
燥劑,具有乾燥的作用,可以去除濕氣,例如桑白皮、赤小豆等。外感濕邪,多是因為水氣、霧氣、雨露;內傷濕邪,多是因為飲酒、喝茶、食用蔬果。
風藥可以勝濕,淡味藥可以滲濕,不只桑白皮、赤小豆具有此功效。濕劑,具有滋潤的作用,可以去除乾燥,例如白石英、紫石英等。「濕」這個字,應該當作「潤」字來看。乾燥是血液枯竭形成的,上焦乾燥會口渴,下焦乾燥會便秘,筋脈乾燥會攣縮,皮膚乾燥會脫屑,肌肉乾燥會開裂,骨骼乾燥會枯槁。養血可以使用當歸、地黃,生津可以使用麥門冬、五味子,益精可以使用肉蓯蓉、枸杞,不只是石英可以作為潤劑。
治療熱症要使用寒涼的藥物,溫和地施用;治療寒症要使用熱性的藥物,涼爽地施用;治療溫病要使用清涼的藥物,冷靜地施用;治療清症要使用溫熱的藥物,熱烈地施用。木氣鬱結要疏達,火氣鬱結要宣洩,土氣鬱結要劫奪,金氣鬱結要疏泄,水氣鬱結要折制。
對於氣的偏盛,如果輕微,要順應它的趨勢;如果嚴重,要制約它的發展。對於氣的恢復,如果平和,要保持平衡;如果暴烈,要奪取它的勢頭;如果上亢,要抑制它的升騰;如果下陷,要舉起它的下墜;如果有多餘,要削減它;如果不足,要補益它;如果堅硬,要削弱它;如果有外邪,要去除它;如果因為勞累,要溫養它;如果結滯,要疏散它;如果停滯,要運行它;如果乾燥,要滋潤它;如果急迫,要舒緩它;如果散亂,要收斂它;如果有損傷,要補益它;如果安逸,要使它運行;如果驚恐,要平定它。
還有另一種說法:對於逆反的病症,要使用正治法;對於順從的病症,要使用反治法。反過來說,熱症可以使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寒症可以使用熱性藥物來治療,閉塞可以使用閉塞的方法來治療,通暢可以使用通暢的方法來治療,必須要伏藏其根本病因,並且要優先考慮其產生的原因。開始時可能相同,但最終結果一定不同,這樣才能使堅硬的病塊潰散,使積聚的病邪消解,使氣機平和,使疾病痊癒。
又說:凡是吃了寒性藥物反而發熱的,要從陰的方面去尋求治療;吃了熱性藥物反而發冷的,要從陽的方面去尋求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求其所屬以衰之」。王太僕說:粗淺的醫生,學識不夠精深,用熱藥來攻寒,用寒藥來療熱,治療熱病還沒有痊癒,寒病又產生了,攻寒藥使用太深,熱病又加重了,熱病產生時,體內的寒氣仍然存在,寒病產生時,體表外的熱邪還沒有解除,想要攻寒又害怕熱邪,想要療熱又顧慮寒邪。他們怎麼會知道人體的臟腑有寒熱溫涼的主導因素呢?
《內經》說:陰的精氣從下竅排出,陽的精氣從上竅排出。清陽之氣發散於皮膚紋理,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味道厚重的屬於陰,味道清淡的屬於陰中的陽;氣味厚重的屬於陽,氣味清淡的屬於陽中的陰。味道厚重的藥物具有發泄的作用,味道清淡的藥物具有通利的作用;氣味清淡的藥物具有發散的作用,氣味厚重的藥物具有發熱的作用。辛甘的藥物具有發散的作用,屬於陽;酸苦的藥物具有湧泄的作用,屬於陰。鹹味的藥物具有湧泄的作用,屬於陰;淡味的藥物具有滲泄的作用,屬於陽。
李杲認為:附子氣味厚重,屬於陽中之陽;大黃味道厚重,屬於陰中之陰。茯苓氣味清淡,屬於陽中之陰,所以可以利小便,歸屬於太陽經,不離陽的範疇。麻黃味道清淡,屬於陰中之陽,所以可以發汗,歸屬於手太陰肺經,不離陰的範疇。
肝氣容易急躁,要急用甘味的藥物來緩和它(例如甘草),用酸味的藥物來疏泄它(例如芍藥),如果肝氣過於旺盛,要瀉它的子(例如甘草)。肝氣想要疏散,要急用辛味的藥物來疏散它(例如川芎),用辛味的藥物來補益它(例如細辛),如果肝氣虛弱,要補它的母(例如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