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下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0)

1. 用藥機要

凡製藥貴得中,不及則無功,太過則損性。煅則通紅,炮則煙起,炒則黃而勿焦,烘與焙同,燥而不黃是也。酒製升提,咸制潤下,姜取溫散,醋取收斂。便制減其溫,蜜制潤其燥,壁土取其歸中,麥麩資其穀氣,酥炙取其易脆,去穰者寬中,抽心者除煩。

病在上焦者,先食而後藥;病在下焦者,先藥而後食。病在上者,不厭頻而少;病在下者,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

煎藥用水,各有其宜。中虛者,當用春雨水,取其生生之氣;火旺者,宜用冰雪水,取其陰寒下降;氣滯血凝痰阻便閉者,宜急流水,取其行而不停;失血遺精溺多便滑者,宜井華水,用清早初汲,取其凝結而不流;吐逆喘嗽脹滿者,宜東流水,取其順下;陰不升陽不降者,宜甘瀾水以調之。

煎藥忌銅鐵器,宜銀瓦器,令謹慎者看守,務須清潔,水用新汲。補藥須封固,文火細煎。利藥須露頂,武火速煎。溫服之劑宜冷服,寒涼之劑宜熱服。上焦藥,徐徐服;下焦藥,宜急服。凡服膏子藥,噙在口,俟其自化而下,所謂在上不厭頻而少之意。若湯調湯頓服,甚非古人設膏之本旨,何不隨煎隨服,乃用煉火之膏耶。

凡煉蜜,每斤加水四兩,待滾掠去沫淨,煎至滴水不化為度,庶經久不壞。藥滓再煎,殊非古法。味有厚薄,氣有輕重。若取二煎,其厚且重者,尚有功力,其輕且薄者,已無餘味,安在其君臣佐使之為哉。愚謂將二煎合第一煎和服,庶氣味不大輕重。

白話文:

用藥的重點

大凡製作藥物,最重要的是要恰到好處,藥效不足則沒有效果,藥效太過則會損害藥性。煅燒藥材要燒到通紅,炮製藥材要到冒煙,炒藥材要炒到呈現黃色但不要焦,烘烤和焙乾的做法相同,都要乾燥但不變黃。用酒來炮製藥材可以提升藥性,用鹽來炮製則可以潤滑下降,用薑來炮製可以取其溫散的作用,用醋來炮製可以取其收斂的作用。用豆豉來炮製可以減低藥材的溫性,用蜂蜜來炮製可以潤澤藥材的乾燥,用壁土來炮製可以使藥性歸於中和,用麥麩來炮製可以增加藥材的穀物之氣,用酥油來炙烤可以讓藥材變得容易脆裂,去除藥材的穰可以寬中理氣,去除藥材的芯可以消除煩躁。

病位在上焦的,應該先吃飯後吃藥;病位在下焦的,應該先吃藥後吃飯。病位在上的,不嫌次數頻繁但每次少量;病位在下的,不嫌一次多量服用。少量服用可以滋養上焦,多量服用則可以強烈地補益下焦。

煎藥所用的水,各有其適合的選擇。中氣虛弱的,應該用春天的雨水,取其生發之氣;火氣旺盛的,宜用冰雪融化的水,取其陰寒下降的特性;氣滯血瘀、痰阻、便秘的,宜用流動的水,取其運行不停的特性;失血、遺精、小便多、容易腹瀉的,宜用清晨剛汲取的井水,取其凝結不流動的特性;嘔吐、氣喘、咳嗽、脹滿的,宜用向東流的水,取其順流而下的特性;陰氣不上升、陽氣不下降的,宜用攪拌多次的甘瀾水來調和。

煎藥忌用銅鐵器具,宜用銀器或瓦器,並且要由謹慎的人看守,務必保持清潔,用水要用新鮮汲取的。補藥需要密封煮,用文火慢慢煎;瀉藥需要打開蓋子煮,用武火快速煎。溫性藥物適合放涼後服用,寒涼藥物適合加熱後服用。治療上焦的藥,要慢慢地服用;治療下焦的藥,要快速地服用。凡是服用膏狀藥物,應含在口中,等待它自行化開後吞下,這就是所謂「在上不厭頻而少」的意思。如果將膏狀藥物加水攪拌後一次性喝下,就不是古人製作膏藥的本意,為何不隨煎隨服,卻要用煉製過的膏藥呢?

凡是煉製蜂蜜,每斤要加入四兩水,等水滾後撇去浮沫,煎到滴在水中不會化開的程度,這樣才能久放不壞。藥渣再煎煮,並不是古法。藥味有濃淡,藥氣有輕重。如果煎煮第二次,藥味濃厚的藥材還有些藥效,藥味輕薄的藥材已經沒有剩餘的藥味,又怎麼能講求藥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呢?我認為,應該將第二次煎煮的藥汁和第一次煎煮的藥汁混合在一起服用,這樣藥味才不會差異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