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下 (3)
卷下 (3)
1. 龍眼
甘溫。養心益智,開胃益脾,潤肺止咳。
白話文:
龍眼味甘性溫,能滋養心神、增強智力,促進食慾、健脾胃,潤肺止咳。
2. 橄欖
澀而甘平。生津止渴,清咽止咳,開胃下氣,止瀉固精,解一切魚毒及酒毒。
白話文:
橄欖味道澀中帶甘,性平。能生津止渴,清潤咽喉止咳,增進食慾,理氣降逆,止瀉固精,還能解各種魚類和酒類的毒性。
3. 榧子
消穀進食,殺蟲化積,止嗽助陽,療痔止濁。
白話文:
幫助消化,殺死腸道寄生蟲,化解積滯,止咳、壯陽,治療痔瘡和白濁。
4. 檳榔
苦辛微溫。下氣消脹,逐水除痰,殺蟲治痢,消食破積,止瘧療疝,腳氣瘴癘。按:檳榔泄至高之氣,能墜諸藥達於下極,故治痢家後重如神。閩廣多瘴癘,嗜之以為上珍。苟無瘴而食之,寧無損正之憂乎?去心者刮去臍皮,見火無功。
白話文:
檳榔味苦辛微溫,具有行氣消脹、利水祛痰、殺蟲治痢、消食去積、止瘧治疝氣、治療腳氣和瘴癘等功效。 檳榔能瀉下人體上焦之氣,有助於藥物下行到達腸胃,因此治療痢疾後重症尤其有效。福建、廣東等地瘴癘盛行,當地人視檳榔為珍品。但若非瘴癘地區的人食用,恐怕會傷及身體正氣。去心的檳榔需刮去臍狀的表皮,單獨加熱則無效。
5. 大腹皮
辛溫。主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胎氣惡阻。大腹子與檳榔同功。大腹樹多集鴆鳥,用其皮者,豆汁洗淨。
白話文:
大腹皮味辛性溫。主治水腫、腳氣(下肢水腫)、孕婦妊娠嘔吐。其功效與檳榔相似。大腹皮多生長在有毒鳥類──鴆鳥聚集的地方,使用前需用豆汁清洗乾淨。
6. 川椒
辛熱。通三焦,補命門,散寒除濕,解鬱消食,理痹止瀉,壯腰膝,縮溺頻,除寒嗽,消水腫,祛痰飲,破癥結,伏蛔蟲。按:椒性下達命門,益下不上衝,蓋導火歸元也。味辛應四方之氣,故入肺而奏止嗽下氣之功。性溫稟南方之氣,故入腎而奏扶陽益火之效。乃玉衡星之精,善闢疫伏邪,此歲旦有椒柏酒也。
凡空心朝起,以沸湯送生椒二十顆有治熱治寒之妙,有消食散冷之奇,久服則永不受風寒濕,大能溫補下焦,亦神異之品也。邵武府張伯安,腰痛痰喘,足冷如水,面赤如丹,六脈洪大,按之則軟,服八味無功。用椒紅、茯苓蜜丸,鹹湯下,甫二十日而安。去核及閉口者,微炒使出汗,搗去黃殼,取紅用。
椒核利小便,治水腫痰飲,耳聾盜汗。
白話文:
川椒性味辛熱,能通暢三焦經絡,溫補命門腎氣,散寒除濕,消食化積,治療痹症和腹瀉,強壯腰膝,止小便頻數,消除寒咳,消退水腫,祛除痰飲,破除癥結,驅除蛔蟲。
川椒的藥性向下到達命門,滋養下焦而不向上衝,這是因為它能引導元氣歸於根本。辛味能通達四方的氣機,所以它能入肺經止咳平喘,溫熱的藥性則能入腎經溫補陽氣。川椒是玉衡星的精華,善於驅除瘟疫和伏邪,所以古代歲首時有飲用椒柏酒的習俗。
每天清晨空腹,用開水送服二十粒生川椒,具有治療寒熱、消食散寒的奇效。長期服用,可以預防風寒濕邪的侵襲,尤其能溫補下焦,功效神奇。邵武府的張伯安,患有腰痛、痰喘、腳冷、面紅等症狀,脈象洪大而軟弱,服用其他八味藥物無效。後來服用以川椒、茯苓製成的蜜丸,用鹹湯送服,二十天后便痊癒了。
使用川椒時,需去掉椒核和閉口不開的椒粒,微炒至出汗,搗碎去除黃皮,取紅色部分使用。椒核能利尿,治療水腫、痰飲、耳聾和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