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下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6)

1. 硫黃

咸熱,有毒。主命門火衰,陽氣暴絕,陰症傷寒,陽道痿弱,老人虛秘,婦人血結,虛人寒利,心腹積聚。按:硫秉純陽之精,益命門之火,熱而不燥,能潤腸結,亦救危神劑。故養正丹用之,常收起死之功。能化鉛為水,修煉家尊為金液丹。寇宗奭云:下元虛冷,真氣將絕,久患泄瀉,垂命欲盡,服無不效,但中病當便已,不可盡劑。

番舶者良,取色鮮潔者,以萊菔剜空,入硫在內,合好,糠火煨熟,去其臭氣;再以紫背浮萍同煮,消其火毒;又以皂莢湯,淘去黑漿。一法:絹袋盛鹼水煮三日夜,取出清水漂淨用。畏細辛、醋、諸血。土硫,止可入瘡科,不堪服餌。壬子秋,余應試北雍,值孝廉張抱赤,久荒於色,腹滿如斗。

參湯送金匱丸,小便稍利,滿亦差減。越旬日而滿如故,肢體厥逆,仍投前丸,竟無裨也。舉家哀亂,惟治終事。抱赤泣而告曰:若可救我,當終其身父事之。余曰:即不敢保萬全,然餌金液丹至數十粒,尚有生理。抱赤連眼百粒,小便遄行,滿消食進,更以補中、八味並進,遂獲痊安。

故夫藥中肯綮,如鼓應桴。世之病是症,而不得援者眾矣。有如抱赤之傾信者,幾何人哉,況硫非治滿之劑,只因元陽將絕,而參附無功,藉其純陽之精,令陰寒之滯見暖冰消爾。

白話文:

硫黃味鹹性熱,有毒性。主要治療命門火衰、陽氣驟然消失、陰寒症狀的傷寒、陽痿、老年人便秘、婦女血瘀、虛弱的人腹瀉、心腹積聚等症狀。硫黃秉持純陽之氣,能增強命門之火,溫熱而不燥烈,可以潤滑腸道,治療便秘,也是急救的良藥。因此,養正丹中使用硫黃,常能起死回生。硫黃能使鉛轉化為液態,煉丹家視其為煉製金液丹的重要藥材。寇宗奭說:下元虛寒、真氣將盡、長期腹瀉、生命垂危的人服用硫黃,都有效,但只要病症好轉就應停止服用,不可服用過量。

好的硫黃來自海外,要選擇顏色鮮豔潔淨的。可以用蘿蔔挖空,放入硫黃,封好後用稻殼火煨熟,去除臭味;再用紫背浮萍一起煮,去除毒性;最後用皂莢水清洗,去除黑色雜質。另一種方法是用絹布袋裝好,放入鹼水中煮三日三夜,取出後用清水漂洗乾淨再使用。硫黃畏忌細辛、醋及一切活血藥物。土產的硫黃只能外用於治療瘡瘍,不能內服。

壬子年秋天,我在北方參加考試,遇到孝廉張抱赤,他長期縱慾,腹部脹滿如鼓。我用參湯送服金匱丸,他的小便稍微通暢,腹脹也略微減輕。但過了十天,腹脹又如故,四肢厥冷,再次服用金匱丸,卻完全無效。全家人都很悲傷,只等著料理後事。抱赤哭著求我說:如果能救我,我願終身侍奉您為父。我說:不敢保證一定能治好,但是服用金液丹幾十粒,或許還有生機。抱赤連服一百粒,小便暢通,腹脹消退,食慾恢復,我又讓他服用補中益氣湯和八味丸,最後終於痊癒。

所以,用藥要抓住關鍵,如同擊鼓應和,才能奏效。世上很多病人得了同樣的病症,卻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像張抱赤這樣對醫生深信不疑的人,又有幾個呢?況且硫黃並不是治療腹脹的專門藥物,只是因為他的元陽將盡,參附湯無效,才利用硫黃的純陽之氣,使陰寒之邪消融,如同冰雪遇暖而融化。

2. 膽礬

酸澀辛寒。性斂而能上升,湧吐風熱痰涎。治喉痹崩淋,能殺蟲,治陰燭。產銅坑中,磨鐵如銅者真。

白話文:

膽礬味酸澀辛辣,性寒。它的特性是收斂且能向上升發,可以嘔吐出風熱、痰涎。用於治療喉嚨阻塞、崩漏、淋證,還能殺蟲,治療陰部潰瘍。膽礬產於銅礦中,能使鐵器磨成銅色的才是真品。

3. 白礬

酸澀性涼。主消痰燥濕,解毒止血,定痛止痢,除咽喉口齒諸病,虎、犬、蛇、蠍百蟲傷。主治與膽礬同,收而燥濕,痰飲瀉痢,崩帶,風眼,皆用也。性能卻水,多服損肺。

白話文:

白礬味酸澀,性涼。能消除痰濕、燥濕,解毒止血,止痛止痢,治療咽喉、口腔、牙齒等疾病,以及虎、犬、蛇、蠍等毒蟲咬傷。它的主要功效與膽礬相似,能收斂、乾燥濕邪,治療痰飲、瀉痢、崩漏帶下、風眼等病症。白礬具有止瀉作用,但服用過多會損傷肺部。

4. 無名異

甘平鹹寒。治金瘡,療折傷,收濕氣,生肌肉。按:無名異,陽石也,善理折傷內損,止毒止痛,故臨杖人用以溫服三錢,則不甚傷。亦善收水氣,故煎煉桐油者,不可缺也。

白話文:

無名異甘平鹹寒,能治療金傷(刀傷)、骨折,收斂濕氣,促進肌肉生長。無名異就是陽石,很擅長治療骨折內傷,止血止痛,所以古代杖刑後,會用它煎服三錢,以減輕傷痛。它也擅長收斂水濕,所以煉製桐油時,不能缺少它。

5. 硼砂

甘涼微咸。退障除昏,開努肉;消瘕通膈,殺勞蟲,生津止嗽,治喉痹,口齒諸病。按:硼砂之性能柔五金而去垢膩,故治𦠉膈積塊,痰核努肉,目翳骨哽等症,但可療有餘,難施於不足,虛勞症中非所宜也。有二種,出西番者白如明礬,南番者黃如桃膠。能制永啞銅。

白話文:

硼砂味甘、性涼微鹹。能消除阻塞、醒腦開竅,消腫散結;能消除血塊、通暢胸膈,殺死寄生蟲,生津止咳,治療喉嚨阻塞和口腔疾病。硼砂性能溫和,能軟化金屬並去除污垢,因此可用於治療胸膈積塊、痰核腫塊、目翳和骨哽等症狀,但只適用於實證,不適用於虛症,虛勞體質者不宜使用。硼砂有兩種,產自西域者顏色潔白如同明礬,產自南洋者顏色黃如桃膠。它可以解永啞銅的毒。

6. 用藥機要

醫之神良,識病而已;病之機要,虛實而已。虛甚者必寒,實甚者必熱,然常病易曉,變病難知。形衰神憊色夭,脈空而知其虛;形盛神鼓色澤,脈強而知其實,不待智者決也。至實有羸狀,誤補益疾;大虛有盛候,反瀉含冤。陽狂與陰躁不同,蚊跡與發斑有別,自非洞燭立微者,未易辨也。

居養有貴賤,年齒有老少,稟賦有厚薄;受病有久新,臟腑有陰陽,性情有通滯;運氣有盛衰,時令有寒暄,風氣有南北。六氣之外客不齊,七情之內傷匪一,不能隨百病而為變通,乃欲執一藥而理眾病,何可得也!故曰用古方治今病,譬猶拆舊料改新房,不再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明於此者。始可與言醫也矣。

藥有君臣佐使,陶弘景以上品之藥為君,及考《內經》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張元素曰:為君者最多,為臣者次之,佐使又次之。由是而知陶為服食之說則是,治病之法為偏也。

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相畏相反同用者,霸道也。相須相使同用者,王道也。有經有權,因時勢而斟酌也。

藥有五味:苦者入心,直行而泄;辛者入肺,橫行而散;酸者入肝,束而收斂;咸者入腎,甘而軟堅。甘者入脾,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土味居中而能兼五行也。淡之一味,五臟無歸,專入太陽而入小便。

藥有四氣:溫者應春生之氣而主發育,熱者應夏長之氣而主暢遂,涼者應秋收之氣而主清肅,寒者應冬藏之氣而主殺伐。故虛弱之人,不足之症,當以生長為先。壯實之人,有餘之邪,當以肅殺為要。兩者易而為治,是為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叔季之世,人民虛薄,受補者常多,受克者常少。

故補中、還少,日就增多;承氣、抵當,日漸減少。奈何?夫人之病十有九虛,醫師之藥百無一補,猶且矜獨得之妙,夭枉者比比,終不悔悟,良可悲夫!溫暖之藥,象類陽明,苟有過則人皆見之;寒涼之藥,象類陰柔小人,國祚已移,人猶莫覺其非。凡用滋補藥,病不增即是減,內已受補故也;用克伐藥則不減即是增,內已受伐故也。

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復。大方之說有三:有藥力雄猛之大;有品味數多之大;有分兩數多之大。此治下焦,療大病之法也。小方之說有三:有病勢輕淺,不必雄猛之小;有病在上焦,宜分兩輕微之小;有病無兼症,宜君一臣二之小。緩方之說有六:有甘以緩之之緩,有緩則治本之緩,有丸以緩之之緩,有品味眾多之緩,有無毒治病之緩,有氣味俱薄之緩。

白話文:

[用藥機要]

醫術高明的醫生,只需要辨識疾病;而疾病的關鍵,就在於虛證和實證。虛證嚴重的人必定會怕冷,實證嚴重的人必定會發熱。然而,常見的病容易了解,變化的病卻難以辨識。如果一個人形體衰弱、精神疲憊、臉色枯槁,脈象虛弱,就可以判斷是虛證;反之,如果一個人形體強壯、精神飽滿、臉色光澤,脈象強勁,就可以判斷是實證。這些都不需要有智慧的人來判斷。但是,有時候實證會表現出虛弱的樣子,如果誤用補藥,反而會使病情加重;而虛證有時會表現出強盛的樣子,如果反而用瀉藥,就會使病人含冤而死。陽狂和陰躁不一樣,像蚊子咬的紅點和發出的斑疹也有區別,如果不是能仔細觀察細微之處的人,很難分辨。

居住環境有好壞,年齡有老少,體質有強弱;患病時間有新舊,臟腑有陰陽之分,性情有通達和阻塞的區別;氣運有盛衰,時令有寒暖,風氣有南北的不同。除了外感六氣之外,外來的致病因素也千差萬別,七情內傷也各有不同,如果不能隨著各種疾病的情況而靈活應變,只想用一種藥來治療所有的病,怎麼可能成功呢?所以說,用古代的藥方來治療現代的疾病,就像拆用舊的材料來改建新的房子,如果沒有經過工匠的巧手改造,怎麼能用呢?明白這些道理的人,才算得上可以和他談論醫術。

用藥有君、臣、佐、使的區分。陶弘景認為上品藥為君藥,但根據《內經》的說法,主治疾病的藥才是君藥,輔助君藥的是臣藥,配合臣藥的是使藥,不是按藥的上、中、下三品來區分的。張元素說,君藥的用量最多,臣藥次之,佐使藥又次之。由此可知,陶弘景的說法是講服用藥物的道理,但用來指導治病就有所偏頗了。

藥物有七情:單行藥是指單獨使用,不需要其他藥物輔助;相須藥是指同類藥物不可分離;相使藥是指輔助我的藥物;相惡藥是指會削弱我藥效的藥物;相畏藥是指會受到對方藥物制約的藥物;相反藥是指兩者不能同時使用的藥物;相殺藥是指可以解除對方藥物毒性的藥物。同時使用相畏藥和相反藥,就像使用霸道的手段;同時使用相須藥和相使藥,就像使用王道的手段。用藥必須掌握原則,並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斟酌使用。

藥物有五味:苦味的藥物入心,直接下泄;辛味的藥物入肺,橫向發散;酸味的藥物入肝,收斂固澀;咸味的藥物入腎,軟化堅硬;甘味的藥物入脾,有調和、緩和、補益、瀉下的作用,可以上行,可以下行,可以內服,可以外用,土味居中,可以兼顧五行的作用。淡味的藥物,五臟都沒歸屬,專門入太陽經而有利小便的作用。

藥物有四氣:溫性的藥物對應春季的生發之氣,主要促進發育;熱性的藥物對應夏季的生長之氣,主要使氣機暢達;涼性的藥物對應秋季的收斂之氣,主要使清肅;寒性的藥物對應冬季的閉藏之氣,主要具有殺伐的作用。所以,對於虛弱的人,屬於不足的病症,應當以生髮為主;對於強壯的人,屬於有餘的邪氣,應當以肅殺為主。如果兩者用反了,就等於把實證當作虛證來治,把虛證當作實證來治,就會使不足的更加不足,有餘的更加有餘。這樣用藥,就會導致病人死亡,是醫生殺害了他們。現在社會,人們體質虛弱,需要補益的人多,需要攻伐的人少。

所以,補中益氣,使人恢復健康的方法,應該越來越多;而使用承氣湯、抵當湯這些攻伐藥物的方法,應該越來越少。為什麼呢?因為人們的病十有八九是虛證,而醫生開的藥卻百無一補,但醫生們還是自以為有獨到的方法,導致許多人枉死,卻始終不悔改,實在可悲!溫熱的藥物,性狀像陽明,如果用錯了,大家都看得出來;寒涼的藥物,性狀像陰柔小人,即使國家滅亡了,人們也還沒有察覺到它的錯誤。凡是使用滋補的藥物,如果病情沒有加重,就說明病情正在減輕,這是因為身體已經受到了補益;使用攻伐的藥物,如果病情沒有減輕,就說明病情正在加重,這是因為身體已經受到了攻伐。

七種藥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大方有三種:一種是藥力強勁的大方;一種是藥味多的大方;一種是用量大的大方。這種方法是用於治療下焦、治療大病的。小方也有三種:一種是病情輕微,不需要藥力強勁的小方;一種是病在上焦,宜用藥量輕微的小方;一種是病情單純,宜用君藥一種、臣藥二種的小方。緩方有六種:一種是用甘味的藥物來緩解病情;一種是緩和治療疾病的根本;一種是用丸藥來緩解藥性;一種是用多種藥味來緩和藥性;一種是用無毒的藥物來治療疾病;一種是用氣味淡薄的藥物來緩和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