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下 (5)
卷下 (5)
1. 蔓荊子
辛而微溫,足太陽經藥也。主太陽頭風、頂痛、目痛翳淚,亦能固齒。去白膜,酒炒,打碎。
白話文:
蔓荊子辛味帶點溫熱,是足太陽經的藥物。主要治療太陽經頭痛、頭頂痛、眼睛疼痛、眼白有翳膜及流淚等症狀,也能夠固齒。使用前需去除白膜,再以酒炒後打碎。
2. 山茶花
止血衄、腸風。取紅者為末,童溺調服。
白話文:
山茶花能止血,治療鼻出血和腸風(下血)。取紅色山茶花的花瓣研磨成粉末,用童子尿調服。
3. 密蒙花
甘寒。主目痛、赤膜多淚、羞明障翳。酒蜜拌,微炒。
白話文:
密蒙花味甘性寒。能治療眼睛疼痛、眼膜充血流淚、怕光以及眼障翳障等症狀。使用時可以將其與酒、蜜拌勻,然後稍微炒一下。
4. 側柏葉
苦辛微溫。主吐血衄血、痢血腸風、崩帶、濕痹、冷風、歷節痛。炙,罯凍瘡。汁塗黑發。丹溪曰:柏屬陰善守。故採其葉者,隨月建方取之,得月令之旺氣,為補陰之要藥。其性溫燥,大益脾上,以滋其肺。時珍曰:柏性後凋,稟堅凝貞靜之質,乃多壽之木。故道家以之點湯代茶,元旦以之浸酒辟邪。麝食之而體香,毛女食之而身輕,亦其證驗矣。
白話文:
側柏葉味苦辛,性微溫。能治療吐血、鼻出血、痢疾出血、腸風(腸道疾病)、崩漏(女性月經紊亂)、帶下(白帶異常)、濕痺(濕邪引起的痺證)、風寒痺痛、關節疼痛等。用火烤炙後,可以治療凍瘡。它的汁液可以塗抹頭髮使其烏黑髮亮。
丹溪(朱震亨)說:柏樹屬陰,具有良好的收斂作用。因此採集側柏葉時,應根據月份和節氣選擇,在當月氣候旺盛時採集,才能獲得最佳的補陰效果,是重要的補陰藥物。它的性質溫和偏燥,能大大益補脾胃,並滋養肺部。
李時珍說:柏樹生命力頑強,晚年才會凋零,具有堅韌、凝重、沉靜的特性,是長壽之木。道家常用它來煮水代替茶飲,元旦則用它浸酒以辟邪。麝香動物吃了它身體會發香,毛女吃了它身體會變輕盈,這些都是它的功效驗證。
5. 柏子仁
甘平,心腎藥也。益氣養血,清心安神,補腎助陽,去濕潤燥,辟邪益智,久服顏色美澤,耳目聰明。時珍曰:柏子甘平,不寒不燥,甘而能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仙家上品藥也。《列仙傳》云:赤松子久食柏實,齒落更生,行及奔馬。非虛語也。炒去衣,研細。
白話文:
柏子仁味甘性平,歸心、腎經。具有益氣養血、寧心安神、補腎助陽、除濕潤燥、辟邪益智的功效,長期服用能使面色紅潤、耳聰目明。李時珍說:柏子仁味甘性平,不寒不燥,既能滋補又能潤澤,氣味清香,能通達心腎,還能益脾胃,是神仙都珍愛的上品藥物。《列仙傳》記載:赤松子常吃柏子,牙齒脫落後還能再生,行動迅速如奔馬,這並非虛言。食用前應炒去外皮,研磨成細粉。
6. 松香
苦甘平,主一切瘡痍,除熱祛風,排膿化毒,生肌止痛,殺蟲療瘡。弘景雲:松、柏皆有脂,凌冬不調,理為佳物。時珍曰:脂乃英華,在土不朽,流膏日久,變為琥珀,宜其可以辟穀延齡。大釜加水,白茅襯甑,又加黃沙寸許,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減頻添熱水。候松脂盡入釜中,取出,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乃佳。服之,通神明,去百病。
白話文:
松香味苦甘,性平,能治療各種瘡傷,去除熱邪和風邪,排出膿液,化解毒素,促進傷口癒合止痛,殺死蟲子並治療瘡瘍。古代醫家陶弘景說:松樹和柏樹都含有松脂,它們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是很好的藥材。李時珍說:松脂是松樹的精華,埋在地下也不會腐爛,時間久了會變成琥珀,所以它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製作方法是:用大鍋加水,在鍋底墊上白茅草,再加一寸厚的黃沙,然後把松脂放在上面,用桑樹柴火煮。水減少了就經常添加熱水。等到松脂完全融化到鍋裡,就取出來投入冷水中,使其凝固後再蒸,這樣重複三次,就製成了上好的松香。服用它可以使人神志清醒,去除百病。
7. 松節
搜風舒筋,燥血中之濕。
白話文:
松節具有疏風通絡、舒展筋骨,以及燥濕止血的作用。
8. 松子仁
益肺止嗽,補氣養血,潤腸止渴,溫中搜風,潤皮膚,肥五臟。陰虛多燥者,珍為神藥。
白話文:
松子仁能滋潤肺部、止咳,補充元氣、滋養血液,潤滑腸道、止渴,溫暖脾胃、驅除風邪,滋潤皮膚,滋養五臟。尤其對於陰虛體質、乾燥的人來說,更是珍貴良藥。
9. 肉桂
甘辛性熱,入脾腎二經。益火消陰,溫中健胃,定吐止瀉,破秘墮胎,堅骨強筋。桂心,主風寒痛痹,心腹冷疼,破血結,痃癖癥瘕,膈噎脹滿,內托癰痘,引血化膿。桂枝,主傷風頭痛,調營散邪,去皮膚風濕,手臂痛。在下近根者為厚桂,亦名肉桂。在中者為桂心。在上枝條為桂枝,亦名薄桂,亦名柳桂。
好古云:或問仲景治傷寒當汗者,皆用桂枝湯。又云:無汗不得用桂枝。甘草湯一藥二用,其義何也?曰: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湊之,故皆用桂枝發汗。此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從汗解,非桂枝能開腠發汗也。
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去而汗自止,非桂枝能止汗也。昧者不知其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汗發字,當作出字,汗自然出。非若麻黃能開腠,出其汗也。《醫余錄》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食,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目愈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制肝益脾,而一治兩得之。
故曰:木得桂而枯是也。用三種桂,忌見火,刮去粗皮。
白話文:
肉桂味甘辛性溫熱,歸脾、腎二經。它能溫補陽氣、消除陰寒,溫暖脾胃,止吐瀉,還有破血墮胎、強筋健骨的功效。
桂樹的心材(桂心)能治療風寒痹痛、心腹冷痛、血瘀、腹部腫塊、呃逆、胃脹、內癰及痘瘡,並能引導膿液排出。桂樹的枝條(桂枝)則主治傷風頭痛,能調節營衛之氣、驅散邪氣,治療皮膚風濕及手臂疼痛。靠近樹根的厚實部分稱為厚桂,也叫肉桂;中間部分為桂心;上方的枝條為桂枝,也稱薄桂或柳桂。
古人曾問道:張仲景治療需要發汗的傷寒,都使用桂枝湯,但又說沒有汗就不能用桂枝,而甘草湯卻能兩種情況都使用,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張仲景說,太陽中風,陰氣虛弱的人,汗水會自然排出,因為衛氣實而營氣虛;而太陽病發熱且汗出的人,則是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陰虛陽盛,所以都需要用桂枝來發汗。這是為了調和營氣,使衛氣自然調和,風邪無處藏身,從而汗解,並非桂枝直接打開毛孔發汗。
汗多而用桂枝,是為了調和營衛,使邪氣隨著汗液排出而汗止,並非桂枝能直接止汗。不明此理的人,遇到傷寒無汗也用桂枝,這是很大的錯誤。桂枝湯中「發汗」的「發」字,應理解為「出」字,汗水會自然排出,不像麻黃能直接打開毛孔出汗。
古籍《醫余錄》記載: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進食,用涼藥治療肝臟反而會使脾虛加重,用溫熱藥治療脾臟則眼睛更痛。但如果在溫平藥物中加入較多的肉桂,就能既補益脾臟又治療肝臟,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所以說:「木遇桂則枯」是有道理的。使用這三種桂皮時,應避免見火,並刮去粗糙的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