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白冬瓜

甘寒,入脾胃大小腸四經。主胸前煩悶作渴,臍下水脹成淋,通二便,解熱毒,可貼癰疽,又解丹石魚毒。丹溪曰:久商與陰虛者忌之。未被霜者,食之,成反胃病。

白話文:

白冬瓜味甘性寒,進入脾、胃、大腸、小腸四經。能治療胸部煩悶口渴、下腹部水腫脹痛、小便不利等症狀,還有通利大小便、解熱毒的功效,外敷可治療癰疽。也能解丹砂、石藥、魚類中毒。朱丹溪說:久病體虛和陰虛的人不宜食用。霜降前採收的白冬瓜,食用後容易引起嘔吐。

2. 果部

3. 杏仁

辛苦微溫,手太陰藥也。潤肺燥,除風熱,定咳嗽,散滯氣,消食積,潤大腸,殺狗毒,爛索粉積。辛能橫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為要劑。湯泡,去皮尖,炒黃研碎。風寒肺病藥中連皮尖用,取其發散。雙仁者有毒,不宜用。巴達杏仁,味甘美,止咳下氣,潤腸化痰,力稍薄。

白話文:

杏仁性味辛、苦而微溫,歸屬於手太陰肺經。它能滋潤乾燥的肺部,去除風熱,止咳,消除積滯之氣,消食積,潤滑大腸,還能解狗毒,以及治療因食物停滯引起的積食。杏仁辛味能向外擴散,苦味能向下行,因此成為重要的藥物。使用時需以水泡過,去除尖端和外皮,再炒黃研成粉末。若治療風寒引起的肺病,則可連皮尖一起使用,以利於發散風寒。但需注意,雙仁的杏仁有毒,不可使用。巴達杏仁(可能為其他品種杏仁)則味道甘美,能止咳、降氣、潤腸、化痰,但療效較弱。

4. 烏梅

酸澀。主斂肺澀腸,生津化痰。安蛔清熱,截瘧止痢,消酒定嗽。白梅即霜梅。主中風牙關緊閉,擦牙齦,涎出即開。止瀉治渴,止下血崩帶,功仿烏梅。

白話文:

烏梅味酸澀,能收斂肺氣、止瀉澀腸,生津止渴,化痰止咳。還能安蛔蟲、清熱解毒,治療瘧疾、痢疾,醒酒止咳。白梅(霜梅)同樣具有療效,主治中風導致牙關緊閉,可用其擦拭牙齦,待唾液流出即可緩解。白梅還能止瀉止渴,治療出血、崩漏帶下等症狀,功效與烏梅相似。

5. 桃仁

甘辛微溫。主血結瘀閉癥瘕,潤腸殺蟲。苦重於甘,氣薄味厚,厥陰血分藥也。凡行血連皮尖,生用活血潤燥。去皮尖炒用。

白話文:

桃仁味甘辛微溫。能治療血脈凝滯、瘀血阻塞、腹部腫塊等症狀,還能潤滑腸道、殺滅腸道寄生蟲。它的苦味比甘味重,氣味清淡而味道濃郁,是作用於厥陰經(肝經)血分的藥物。凡是需要活血的藥方,都應連同桃仁的皮尖一起使用,生用能活血潤燥;如果要緩和其活血作用,則去掉皮尖再炒用。

6. 大棗

甘平,脾之果也。補脾益氣,潤肺止嗽,殺附子毒。東垣云:和陰陽,調榮衛,生津液。仲景治奔豚,用大棗者,滋脾土以平腎氣也。治水飲脅痛有十棗湯,益脾土而勝妄水也。棗能調臟腑,和百藥,為切要佳品。若多食損齒生蟲。好古云:中滿者勿食甘,甘多令人滿。故仲景建中湯心下痞者,去飴、棗,與甘草同例。

蛀棗,止痢。紅棗,主治相同,功力稍緩。止瀉藥用以作丸。

白話文:

大棗性味甘平,是脾臟喜愛的果實。能補益脾胃之氣,潤肺止咳,還能解附子毒性。醫家李東垣認為,大棗能調和陰陽,調節營衛之氣,滋生津液。張仲景用大棗治療奔豚病(一種心悸氣短的病症),是藉由滋養脾土來平復腎氣。治療水飲停滯導致的脅肋疼痛,使用的十棗湯,也是藉由益補脾土來剋制水飲。大棗能調和臟腑,能使各種藥物相協調,是極其重要的良藥。但如果吃太多,會損傷牙齒,並可能導致蟲蛀。古人說:「腹部脹滿的人不要吃甜食,甜食吃多了會讓人覺得飽脹。」所以張仲景在治療心下痞滿的建中湯方中,去除了飴糖和大棗,這和甘草的用法類似。

蟲蛀的大棗,能止瀉痢。紅棗的功效和作用與大棗相同,只是藥效較為緩和,常被製成藥丸用於治療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