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上 (7)
卷上 (7)
1. 艾葉
辛苦而溫,通行十二經。溫中氣,祛寒濕,定吐衄,止下利,安胎氣,除腹痛,理崩帶,闢鬼邪,殺諸蟲。灼灸百病,大有奇功。艾性溫暖,有徹上徹下之功,服之以祛寒濕,可轉肅殺為陽和,灸之以通經絡,可起沉疴為康泰,其用最普,其功最巨。蘇頌訛云:不可妄服,此必燥熱者,久服故耳。
今人謬執斯言,沒其神用,何異於因噎而廢食耶!老弱虛人,下元畏冷,以熟艾兜其臍腹,妙不可言。生用則涼,熟用則熱。
白話文:
艾葉性味辛溫,能通行全身十二經脈。它能溫暖中焦脾胃之氣,驅除體內寒濕,止住嘔吐出血和鼻出血,治療腹瀉,安胎,緩解腹痛,調理月經不調和帶下病,驅除邪氣,殺滅蟲害。用艾灸治療百病,療效奇特。艾葉性溫熱,能溫通上下,內服可以祛除寒濕,使寒邪轉化為溫和之氣;外用艾灸可以疏通經絡,使沉疴頑疾得以痊癒。艾葉的用途廣泛,功效巨大。以前有人誤以為艾葉不能隨便服用,那是因為體質燥熱的人長期服用才會出現問題。
現在很多人錯誤地執著於這種說法,埋沒了艾葉的神奇功效,這豈不是因為噎到就放棄吃飯一樣荒謬嗎?體弱虛寒,下腹部畏寒的老人和體弱者,可以用熟艾葉溫敷肚臍和腹部,效果極佳。艾葉生用性涼,熟用性熱。
2. 茵陳蒿
足太陽藥也。治發黃,驅濕熱,利小便,通關節。按發黃有陰陽二症,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同附子、乾薑以治陰黃。總之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症之陰陽也。古法用茵陳、生薑搗爛,於胸前、四肢,日日擦之。
白話文:
茵陳蒿是足太陽經的藥物。可以治療黃疸,去除濕熱,促進小便,疏通關節。黃疸分為陰陽兩種,用茵陳配合梔子、黃柏治療陽黃;用茵陳配合附子、乾薑治療陰黃。總而言之,茵陳是主藥,再根據情況搭配寒涼或溫熱的輔藥,來治療黃疸的陰陽虛實。古時候的方法是用茵陳和生薑搗爛,每天塗擦在胸前和四肢。
3. 青蒿
苦寒,入肝經血分。主真陰不足,伏熱骨蒸,生搗傅金瘡,止血止痛。殺鬼氣屍疰,理久瘧久痢。按青蒿得春獨早,其發生在群草之先,故治少陽、厥陰諸症,特著其功。然性頗陰寒,胃虛者不敢投也。童便浸一日夜,曬乾。
白話文:
青蒿味苦性寒,進入肝經的血分。主要治療真陰不足、伏熱骨蒸等症狀,鮮品搗碎敷在金瘡上,可以止血止痛。還能殺死邪氣、屍氣,治療久瘧(瘧疾)、久痢(痢疾)。青蒿在春天最先發芽,比其他草本植物早,因此特別擅長治療少陽、厥陰經的疾病。但它的性質比較陰寒,胃虛弱的人不能服用。可以將青蒿用童尿浸泡一晝夜後曬乾。
4. 茺蔚
即益母草。心、肝二經,血分藥也。活血破血,調經止痛,下水消腫,胎前產後一切諸症,皆不可缺。可浴癮疹,搗傅蛇毒。茺蔚子,功用略同,但葉則專主行血,子則行中有補,故廣嗣及明目藥中,多收之。然畢竟職專行血,故瞳神散大者,又在禁例。微炒,舂去殼用。
白話文:
茺蔚就是益母草,歸心、肝二經,作用在於血液循環。它能活血化瘀、破血止痛、利尿消腫,孕期前後各種症狀,都少不了它。還能用於治療癮疹,搗碎敷在蛇咬傷處。茺蔚子(益母草的種子)功效與益母草相近,但葉子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種子則是在活血的同時兼具補益作用,所以很多治療不孕和明目方劑中,都會用到它。但畢竟它的主要功能是活血,所以瞳孔放大的人,就禁止使用。使用前需微炒,再舂去外殼。
5. 夏枯草
苦辛微寒,獨入厥陰,消瘰癧,散結氣,止目珠痛。此草補養厥陰血脈,又能疏通結氣,目痛瘰癧,皆系肝症,故獨建神功。然久用亦防傷胃。與參、術同行,乃可久服無弊。
白話文:
夏枯草味苦辛微寒,只作用於厥陰經,能消散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散結氣,止痛,尤其能治療眼珠疼痛。這種草藥能滋養厥陰經的血脈,又能疏通阻塞的氣血,而眼痛和瘰癧都是肝臟相關的疾病,所以夏枯草對這些病症特別有效。但是長期服用也要注意避免傷胃。如果與人參、蒼朮一起服用,就能長期服用而沒有副作用。
6. 旋覆花
鹹甘微溫,入肺與大腸二經。通血脈,消結痰,驅痞堅,除水腫,散風濕,開胃氣,止嘔逆。旋覆花之功頗多,然不越乎通血,下氣,行水而已。但是走散之品,非虛衰者所宜也。去蒂及皮,蒸用。
白話文:
旋覆花味鹹甘微溫,歸肺經和大腸經。具有疏通血脈、消除痰結、消除痞塊、消除水腫、散寒除濕、開胃、止嘔的功效。旋覆花功能很多,但總體來說不脫疏通血脈、降氣、利水的範圍。但它屬於發散的藥物,體質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使用時需去除花蒂和外皮,再蒸後使用。
7. 紅花
辛溫,入心與肝,血分藥也。活血通經,去瘀散腫。產後血運,胎死腹中,並宜用之。多用破血,少用養血。酒噴,微焙。
白話文:
紅花性味辛溫,進入心經和肝經,是作用於血分的藥物。具有活血通經、去瘀散腫的功效。產後血瘀、胎死腹中,都適合使用。紅花多用於破血,少用於養血。使用前需用酒噴灑,微火烘烤。
8. 大小薊根
甘溫,入脾、肝二經。破宿血,生新血,安貽氣,止崩漏,定吐衄。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力勝能消癰,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能消癰。酒洗,或童便拌,微炒。
白話文:
大小薊根味甘性溫,歸脾經、肝經。能破除陳舊的血塊,生長新的血液,調和氣血,治療崩漏(月經出血過多)、吐血、鼻出血等症。大小薊都能活血化瘀,但大薊的功效更強,能消腫解毒;小薊的功效較弱,只能退熱,不能消腫解毒。 使用前可用酒洗,或用童尿拌勻,再略炒一下。
9. 續斷
苦而微溫,獨入肝家。助血氣,續筋骨,破瘀結,消腫毒,縮小便,止遺泄,理胎產崩帶,及跌撲損傷。血痢,用平胃散五錢,入續斷一錢二分,煎湯服必效。以其既能行血,又能止血,宣中有補也。酒浸炒。
白話文:
續斷味苦性微溫,只作用於肝臟。它能補益血氣,修復筋骨,消除瘀血腫毒,減少尿量,止住遺尿、滑精等症狀,治療因產後或跌打損傷引起的出血不止。 治療血痢(血便),可用平胃散五錢,加入續斷一錢二分,煎湯服用,效果必定顯著。因為它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具有宣通和補益的雙重功效。 服用前需用酒浸泡後炒制。
10. 胡蘆巴
苦溫,純陽之品,補火之藥也。主元藏虛寒,疝瘕,寒溫,腹脅脹滿,腳氣。胡蘆巴,乃海南山中所產蘿蔔子也。溫補下元,導火歸經,與肉桂同功,至宋時始出,故《圖經本草》未之及耳。酒浸炒。
白話文:
胡蘆巴味苦性溫,是純陽的藥物,能溫補腎陽。主治腎臟虛寒、疝氣、寒熱交雜、腹部兩側脹滿、腳氣等症。胡蘆巴是產自海南山區的一種植物的種子。它溫補下焦,能使溫熱之氣歸於經絡,與肉桂功效相似。直到宋代才開始被使用,所以《圖經本草》裡沒有記載。服用時可用酒浸泡後再炒制。
11. 牛蒡子
即鼠黏子。辛溫,入肺。達肺氣,利咽喉,去皮膚風,消斑疹毒,出癰疽頭。牛蒡子,本入肺理風之劑,兼理腰膝凝滯者,一則金為水母,一則清肅下輸,或謂兼入腎者,非其升浮之用也。
白話文:
牛蒡子,就是鼠黏子。性味辛溫,歸肺經。能疏通肺氣,治療咽喉腫痛,消除皮膚風邪,消退斑疹和瘡毒,使癰疽腫毒的膿頭排出。牛蒡子主要入肺經,治療風邪,還能治療腰膝痠痛。這是因為肺金能生腎水,又能清肅向下輸送,所以有人認為它也入腎經,但這並不是它主要的功效。
12. 豨薟
苦寒,入肝。主風氣麻痹,胃痛膝弱,風濕諸瘡。按豨薟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為生寒熟溫,理或有之。以為生瀉熟補,未敢盡信,豈有苦寒搜風之劑,一經蒸煮,便有補益之功耶?世俗以慎微《本草》譽之太過,遂誤認為風家至寶。余少時亦信之,及恪誠修事,久用無功,始知方書未可盡憑也。
古人所謂補者,亦以邪氣去則正氣昌,非謂其本性能補耳。酒蜜潤蒸。
白話文:
豨薟味苦性寒,歸肝經。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麻痺、胃痛、膝蓋無力以及風濕性瘡瘍。不過,豨薟味苦性寒且有毒性,會讓人嘔吐。有人說它生用寒涼,熟用溫和,這種說法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人說它生用瀉下,熟用補益,但我不太相信。苦寒性質的祛風藥物,經過蒸煮後就能產生補益功效嗎?民間過度迷信《本草》中對豨薟的誇讚,誤以為它是治療風濕的珍寶。我年輕時也相信這一點,但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發現它療效並不好,才明白方書記載不能完全相信。
古人所說的補益,指的是驅除邪氣後,正氣自然旺盛,並不是指藥物本身就具有補益的特性。可以用酒和蜜來潤蒸處理。
13. 蘆根
甘寒,入胃。主胃熱火逆,嘔吐噎噦,消渴瀉痢。取肥者,去須節並赤黃皮。
白話文:
蘆根味甘性寒,歸胃經。主治胃熱引起的火逆、嘔吐、呃逆(呃氣)、消渴(糖尿病)、瀉痢(腹瀉)。選用肥厚的蘆根,去除鬚根、節和赤黃色的外皮。
14. 麻黃
辛甘而溫,氣味俱薄,輕清上浮,入手太陰、足太陽二經。去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通利九竅,宣達皮毛,消斑毒,破徵結,止咳逆,散腫脹。按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
雖可汗之症,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症。可不兢兢至謹哉。服麻黃,須謹避風寒,不爾復發難療。去根節,煮數沸,掠去上沫,不去沫,令人煩,根節能止汗故也。
白話文:
麻黃性味辛甘溫,藥性輕薄,容易向上走,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能去除體內寒邪,消除衛氣中的風熱,疏通九竅,宣通皮膚毛髮,消散斑疹和毒素,消除腫塊,止咳逆,消散腫脹。麻黃藥性輕,能去除體內鬱積的邪氣,是治療外感風寒的首選藥物。但是,只有在冬天,表證有寒邪存在時,才能使用。如果只是發熱惡寒,但沒有頭痛、身痛、肌肉拘緊,脈象也不浮緊,就不可服用。
即使是適合發汗的病症,也必須根據病情輕重、患者虛實情況,謹慎用藥,不可服用過多。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津液,如果本不該發汗卻誤服發汗藥,或者雖然適合發汗卻發汗過度,都會使心血受到損傷,甚至出現亡陽、出血等危重症狀。所以服用麻黃一定要非常小心謹慎。服用麻黃後,必須注意避免風寒,否則容易復發,難以治療。使用麻黃時,要除去根節,煮沸數次,撇去上面的浮沫。如果不撇去浮沫,會讓人煩躁,因為麻黃的根節有止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