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上 (7)
卷上 (7)
1. 前胡
味苦,微寒,肺肝藥也。散風祛熱,消痰下氣,開胃化食,止嘔定喘,除嗽,安胎,止小兒夜啼。柴胡、前胡均為風藥,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為不同耳。種種功力皆是搜風下氣之效,肝膽家風痰為患者,舍此莫能療。忌火。
白話文:
前胡味苦微寒,歸肺肝經。具有散風祛熱、消痰降氣、開胃化食、止嘔定喘、止咳、安胎、止小兒夜啼的功效。前胡和柴胡都是治療風症的藥物,但柴胡偏於升提,前胡則偏於下降,兩者作用不同。前胡各種功效都源於其疏風降氣的作用,對於肝膽風痰導致的疾病,沒有其他藥物能比它更有效。服用前胡需注意避免炮製過度,以免損其藥效。
2. 防風
辛甘微溫,入肺與膀胱。主上焦風邪,瀉肺實,大風頭眩,周身痹疼,四肢攣急,風眼冷淚,兼能去濕。東垣云:防風治一身痛,乃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風藥中潤劑也。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治上焦風,用其身;治下焦風,用其梢。本主治風,又能治濕者,風能勝濕也。
白話文:
防風味辛甘微溫,藥性進入肺經和膀胱經。主要治療上焦風邪引起的病症,能瀉去肺經實熱,以及治療頭暈目眩、全身痹痛、四肢拘攣、風眼流淚等症狀,還能去除體內濕氣。東垣(指醫家李東垣)說:防風能治療全身疼痛,這是它卑微卻重要的作用,它能隨著風邪入侵的部位而發揮作用,在風藥中屬於潤澤的藥物。防風能抑制黃耆的藥性,但黃耆遇到防風,功效反而會更大,這是因為它們互相牽制、互相促進的關係。治療上焦風邪,要用防風的根莖;治療下焦風邪,要用防風的枝梢。防風主要治療風邪,又能治療濕邪,這是因為風能克制濕邪。
3. 羌活 獨活
乃一類兩種,中國生者名獨活,胡來者名羌活。氣味辛溫,為手足太陽引經之藥,又入足少陰厥陰。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骨節之痛,頭旋掉眩,失音不語,手足不隨,口眼歪斜,目赤,膚癢,理女子疝瘕,散癰疽惡血。王好古云:羌活色赤氣雄,可理遊風。獨活色黃氣細,可理伏風。氣血虛而遍身痛者,禁之。
白話文:
羌活和獨活其實是同類但不同的兩種藥材,產於中國的稱為獨活,來自西域的稱為羌活。它們辛溫,是手足太陽經的引經藥,也入足少陰、厥陰經。藥力能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因此能驅散表面的風邪,治療周身骨節疼痛、頭暈目眩、失聲、肢體麻痺、口眼歪斜、眼睛紅腫、皮膚瘙癢,以及婦女的疝氣和腫毒,還能散瘀血。王好古說:羌活顏色偏紅,藥性強勁,能治療遊走性的風邪;獨活顏色偏黃,藥性平和,能治療潛伏的風邪。但對於氣血虛弱而全身疼痛的人,則應避免服用。
4. 升麻
辛平,入脾胃二經。主頭額間痛,牙根疼爛,肌肉間風熱,解百毒,殺鬼邪,闢瘟疫,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暈及胸脅虛痛,久瀉脫肛,遺濁崩帶。東垣云:發陽明風邪,升胃中清氣,引甘溫之藥,以補衛入表,故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升陽,又緩帶脈之意。大抵人年五十以上,降氣常多,升氣常少。
《內經》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窺其微旨,東垣一人而已。凡上盛下虛者勿用。
白話文:
升麻味辛性平,歸脾胃二經。主要治療頭痛、牙痛、肌肉風熱、各種毒素、邪氣、瘟疫,以及斑疹、瘀血,還能治療陽氣虛陷導致的頭暈、胸脅疼痛、久瀉脫肛、遺精、白帶等症狀。李東垣(張元素)認為:升麻能發散陽明經的風邪,提升胃中清氣,引導甘溫的藥物上行,以補益衛氣,所以元氣不足的人,可以用它來在陰中升陽,緩解帶脈的病症。總的來說,人到五十歲以後,下降之氣較多,上升之氣較少。《內經》說:陰精充足的人長壽,陽精過盛的人短命。千百年來,只有李東垣一人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奧妙。上盛下虛的人不宜使用升麻。
5. 苦參
苦寒,入腎。主風熱蟲痛,腸風下血,積熱下利,擦牙止痛。丹溪云:服苦參者多致腰重,因其性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也。治大風有功,況細疹乎。火旺者宜之,火衰虛弱者,大忌。
白話文:
苦參味苦性寒,進入腎經。主要功效是治療風熱引起的疼痛、腸風下血、積熱引起的腹瀉,以及牙痛。朱丹溪說:服用苦參的人,很多會覺得腰部沉重,是因為它的藥性向下走而不向上走,並不是因為傷腎。它能治療大風病(麻風病),更能治療輕微的疹子。體內火旺盛的人適合服用,但體內火氣衰弱虛弱的人,絕對禁止服用。
6. 白蘚皮
氣寒,善行,味苦,性燥,入肺脾二經。主惡毒諸瘡,風癩疹癬,濕痹死肌,不可屈伸,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肺熱咳嗽,天行狂走,頭目痛。氣味似羊膻,多服損中氣。
白話文:
白蘚皮性寒,藥性容易擴散,味道苦,性燥,進入肺經和脾經。主要治療毒瘡、風癩、疹子、癬、濕痺導致肌肉壞死、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能疏通關節、暢通九竅及血液循環,以及肺熱咳嗽、流行性狂犬病、頭痛等。氣味像羊膻味,服用過多會損傷元氣。
7. 玄胡索
辛溫,入手足太陽、厥陰四經。行血利血,止痛,落胎,通絡,利小便。玄胡索兼理氣血,故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理一身上下諸痛,確有神靈。時珍頌為活血化氣,第一品藥,非虛語也。往往獨行多功,雜以他味便緩。上部酒炒用,中部醋炒用,下部鹹水炒用。
白話文:
玄胡索味辛性溫,走手足太陽經和厥陰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墮胎、通經絡、利尿等功效。玄胡索能同時調理氣血,因此能治療氣滯血瘀、血瘀氣滯所引起的全身各處疼痛,療效確實神奇。李時珍盛讚它是活血化氣的第一良藥,絕非虛言。它單獨使用就能發揮多種功效,但若與其他藥物配伍,則藥效會較為緩和。藥材的上部宜用酒炒,中部宜用醋炒,下部宜用鹽水炒。
8. 川貝母
味苦,微寒。主煩熱,心下滿,潤肺,消燥痰,散項下癭癧,傅惡瘡,收口生肌。俗以半夏有毒,用貝母代之。不知貝母寒潤,治肺家燥痰之藥。半夏溫燥,治脾胃濕痰之藥。二者天淵,何可代乎?去心,同糯米炒,米熟為度,去米用。
白話文:
川貝母味苦、性微寒。能治療煩躁發熱、胸悶、潤肺、消除燥熱引起的痰液、散除頸部腫塊、治療惡性瘡瘍,並能收口生肌。民間常以川貝母代替半夏,因為半夏有毒。但殊不知川貝母性寒潤,是治療肺部燥熱痰咳的藥物;而半夏性溫燥,是治療脾胃濕痰的藥物。兩者療效迥然不同,根本不能互相替代!使用川貝母時,應先去除其心,再與糯米同炒,炒至米熟即可,然後去除糯米使用。
9. 茅根
甘寒,入胃。主胃熱煩渴、吐衄,黃疸,水腫,消瘀血,通月閉,止喘嘔,利小便,亦良物也。世皆以其微而忽之,惟事苦寒,致傷中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白話文:
茅根性味甘寒,進入胃經。主要功效是治療胃熱煩渴、吐血、鼻出血、黃疸、水腫,消除瘀血,疏通月經閉塞,止咳止嘔,促進排尿,是很好的藥材。世人大多因為它普遍易得而忽略其價值,只偏好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損傷了人體的中和之氣,又有誰能真正了解這個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