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秦艽

味苦性平,本入陽明,兼通於肝膽。主陽明風濕,搜肝膽伏風,所以養血榮筋,除蒸退熱,理肢節痛及攣急不遂,黃疸酒毒。世俗不知其功能本於祛風,凡遇痛症,動輒用之,失其旨矣。能利大小便,滑泄者勿用。

白話文:

秦艽味苦性平,主要作用於陽明經,也兼顧肝膽經。它能治療陽明經的風濕病,疏通肝膽經的伏藏之風,因此具有養血、滋養筋脈、退熱、治療肢體疼痛、關節攣急不遂、黃疸和酒毒等功效。但世人多不知曉其功效根本在於祛風,凡遇疼痛就使用,這樣就錯失了它的主要作用。秦艽能利大小便,因此大便溏瀉者不宜使用。

2. 柴胡

苦而微寒,入膽經。主傷寒瘧疾,寒熱往來,嘔吐脅痛,口苦耳聾,頭角疼痛,心下煩熱,宜暢氣血,除飲食、痰水結聚,理肩背痛,目赤眩暈,婦人熱入血室,小兒五疳羸熱。東垣引清氣升騰而行春令者,宜之。銀柴胡主用相同,勞羸者尤為要藥。欲上升者,用其根;欲下降者,用其梢。勿令見火。

白話文:

柴胡味苦性微寒,歸屬於膽經。主要治療傷寒、瘧疾、寒熱交替、嘔吐、脅肋疼痛、口苦耳聾、頭部兩側疼痛、心窩部煩熱等症狀。它能疏通氣血,消除飲食積滯和痰水凝聚,治療肩背疼痛、眼睛紅腫眩暈,以及婦女熱邪入侵血室、小兒五疳瘦弱發熱等。春天陽氣上升,可用柴胡來宣通上升之氣。銀柴胡的功效與柴胡相同,尤其適合體虛瘦弱的人。若要藥力上升,則使用柴胡的根;若要藥力下降,則使用柴胡的梢。煎煮柴胡時,不可用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