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上 (6)
卷上 (6)
1. 薑黃
苦溫,善達肝、脾。下氣破血,化癥瘕血塊,消癰腫。大者為片子黃,能入臂理痛。
白話文:
薑黃味苦性溫,藥性容易到達肝臟和脾臟。能行氣活血,消除瘀血腫塊,消散癰腫。塊頭大的薑黃,稱為片子黃,還能治療手臂疼痛。
2. 鬱金
辛苦,入心。下氣破血,止心腹痛,產後敗血攻心,失心顛狂,衄血吐血,痘毒入心。《經驗方》云:一婦人患顛十年,用鬱金七兩,明礬三兩,為末,薄荷湯法丸。才服五十丸,心胸間覺有物脫去,再眼而蘇。此因驚憂而致。痰與血凝於心竅也。
白話文:
鬱金味苦,歸心經。能行氣破血,止痛,治療產後血瘀攻心、神志失常、鼻出血、吐血、痘疹毒邪入侵心臟等症。古方記載:一位婦女患有十年癲癇,服用鬱金七兩、明礬三兩研磨成粉末,用薄荷湯做藥丸服用。服藥五十丸後,感覺胸臆間有阻塞之物排出,隨即清醒。這是因為驚恐憂慮,導致痰血凝滯於心竅所致。
3. 蓬莪朮
苦辛而溫,專走肝家。破積聚惡血,疏痰食作痛。李時珍云:鬱金入心,專司血病;薑黃入脾,治血中之氣;蓬朮入肝,治氣中之血,稍有不同。醋炒者,引入血分。
白話文:
蓬莪朮味苦辛性溫,主要作用於肝臟。能破除積聚的瘀血,疏通因痰飲、食積引起的疼痛。李時珍說:鬱金主要作用於心臟,專治血病;薑黃主要作用於脾臟,治療血液中的氣滯;蓬莪朮主要作用於肝臟,治療氣滯引起的血液瘀阻,三者略有不同。用醋炒過的蓬莪朮,能更好地作用於血液。
4. 荊三稜
苦溫,肝家血分藥也。破堅積結聚,行瘀血宿食,治瘡腫堅硬,通經下乳,墮胎。昔有患癥癖者,死遺言必開腹取之。得塊堅如石,文理有五色,削為刀柄,後劉三稜,柄消成水,故知得療癥瘕。元素云:能瀉真氣,虛者勿用。醋煮,炒乾。
白話文:
荊三稜味苦性溫,歸肝經,作用於血液。能破除堅硬腫塊、積聚,消散瘀血和宿食,治療瘡腫堅硬,促進經絡通暢,催乳,以及墮胎。過去曾有患有癥瘕(婦科腫塊)的人,臨死前遺言一定要剖腹取出腫塊。剖開後發現腫塊堅硬如石,紋理呈現五種顏色,有人將其削成刀柄,後來這個刀柄(荊三稜)竟然化成水,因此就知道它能治療癥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荊三稜能耗損元氣,體虛者不宜使用。建議用醋煮或炒乾後再使用。
5. 香附
辛甘微苦,足厥陰、手少陽藥也。利三焦,開六郁,消痰食,散風寒,行血氣,止諸痛,月候不調,崩漏胎產,多怒多憂者,需為要藥。丹溪云:香附行中有補,如天之所以為天者,健運不息,故生生無窮,即此理也。李時珍云: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毛;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
炒黑則止血,便制則入血補虛,咸炒入血潤燥,酒炒則行經絡,醋炒則消積聚,薑汁炒則化痰。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蒼朮、撫芎則解鬱,得黃連、山梔則降火,得紫蘇則發散,得艾葉則暖子宮。韓飛霞雲:香附能推陳致新,故諸書皆云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說,宜於女人不宜於男子者,非矣。
白話文:
香附味辛甘微苦,是足厥陰肝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的藥物。它能通利三焦,疏解六鬱(氣鬱、血鬱、痰鬱、食鬱、濕鬱、寒鬱),消散痰飲和宿食,散寒止痛,促進血液循環,止痛。對於月經不調、崩漏、產後出血,以及容易發怒或憂慮的人,香附都是重要的藥物。
朱丹溪說:香附在運行中又能滋補,如同天體永恆運轉,生生不息的道理一樣。
李時珍說:生的香附向上走,能通達胸膈,到達皮膚毛髮;熟的香附則向下走,能到達肝腎,以及腰足。
炒黑可止血;炮製後能補血益虛;加鹽炒能潤燥補血;酒炒能通經絡;醋炒能消積;薑汁炒能化痰。
它與人參、白術配伍能補氣;與當歸、生地配伍能補血;與蒼朮、川芎配伍能解鬱;與黃連、山梔配伍能瀉火;與紫蘇配伍能發散;與艾葉配伍能溫暖子宮。
韓飛霞說:香附能促進新陳代謝,所以很多醫書都說它能益氣。民間認為它耗氣,只適合婦女而不適合男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6. 藿香
辛溫,脾肺之藥也。開胃進食,溫中快氣,止心腹痛,為吐逆要劑。東垣謂其芳香助胃,故能止嘔進食。今市中售者,殊欠芳香,安望其有功耶?凡使,須水洗淨。
白話文:
藿香性味辛溫,是作用於脾胃和肺部的藥物。它能促進食慾、溫暖脾胃、舒暢氣機、止痛,是治療嘔吐的重要藥物。李東垣(指李杲)認為它芳香能幫助脾胃運作,所以能夠止嘔、促進食慾。但現在市面上販售的藿香,大多缺乏芳香氣味,還能指望它有什麼療效嗎?使用前,務必用水洗淨。
7. 澤蘭
苦而微溫,肝、脾藥也。破瘀血,消癖癥,宣九竅,利關節,通小腸,治水腫,塗癰疽。按澤蘭芳香,悅脾可以快氣疏利,悅肝可以行血,流行營衛,暢達膚竅,遂為女科上劑。
白話文:
澤蘭味苦性微溫,歸肝經和脾經。它能破除瘀血,消除腫塊,疏通九竅,利於關節,通利小腸,治療水腫,外用可治療癰疽。澤蘭芳香,能令人脾氣舒暢,肝氣通達,促進氣血運行,暢通肌膚和孔竅,因此是婦科常用良藥。
8. 香薷
辛溫,入肺。發散暑邪,通利小便,定霍亂,散水腫。世醫治暑,概用香薷,殊不知香薷為辛溫發散之劑。如納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以致惡寒發熱、頭痛、煩渴,或霍亂吐瀉者,與之相宜。若勞役傷暑,汗多煩喘,必用清暑益氣湯。如大熱大渴,人參白虎湯,以瀉火益元。
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反助其熱矣。今人不知暑傷元氣,概用香薷代茶,不亦誤乎?《外臺秘要》香薷一斤,熬膏,加白朮末七兩,丸如桐子,米飲下。治通身水腫,頗著神功。忌火焙,並忌日曬。
白話文:
香薷性味辛溫,歸肺經。具有發散暑邪、利尿、治療霍亂、消除水腫的功效。過去醫生治療中暑,大多使用香薷,但其實香薷是辛溫發散的藥物。如果因為貪涼喝冷飲,導致陽氣被陰邪阻遏,出現惡寒發熱、頭痛、口渴,或霍亂嘔吐腹瀉等症狀,則可以使用香薷。但如果是因為勞累導致中暑,伴隨汗多、呼吸急促等症狀,則應當使用清暑益氣湯。若是出現大熱大渴的症狀,則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來瀉火益氣。
如果此時使用香薷,反而會耗損體表陽氣,加重內熱。現在很多人不了解中暑會損傷元氣,就用香薷代替茶水飲用,這不是很錯誤嗎?《外台秘要》中記載:用香薷一斤熬成膏,加入白朮末七兩,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米湯送服,治療全身水腫,療效顯著。需要注意的是,香薷忌諱火烤和日曬。
9. 荊芥
辛溫,入肺、肝二經。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毒,化瘰癧,破結聚,下瘀血。按荊芥本功治風,又兼治血者,為其入風木之臟,即是藏血之地,故並主之。與河豚,黃顙魚、驢肉相反,若同日食之,多致喪命,不可不痛戒也。荊芥穗,炒黑,治下焦血有功。
白話文:
荊芥味辛性溫,走肺經和肝經。具有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毒、化解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除腫塊、排出瘀血的功效。因為荊芥主要治療風症,又能治療血症,這是因為它作用於肝臟(屬木,主風),而肝臟又是藏血的器官,所以才能同時治療風和血的病症。荊芥與河豚、黃顙魚、驢肉相剋,同一天食用,很可能會致命,務必謹慎。將荊芥穗炒黑後,對於治療下焦瘀血有很好的療效。
10. 薄荷
辛涼,肺、肝藥也。除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止痰嗽,去舌苔。洗癮疹、瘡疥、瘰癧,塗蜂螫蛇傷,塞鼻止衄血,擦舌療蹇澀。按薄荷氣味俱薄,浮而上升,故能清理高巔,解散風熱。然芳香尖利,多服久服,令人虛汗不止。軟弱人久用,反動消渴病。
白話文:
薄荷味辛性涼,歸肺經、肝經。能去除風熱,清利頭目,利咽喉,止咳化痰,去除舌苔。可以清洗癮疹、瘡疥、瘰癧等皮膚病,外用於蜂螫、蛇傷,塞入鼻孔止鼻出血,擦拭舌頭治療舌頭髮硬、活動不便。薄荷氣味清淡,輕浮上升,因此能清理頭部,疏散風熱。但薄荷芳香辛辣,服用過多或長期服用,會導致盜汗不止。體質虛弱的人長期服用,反而可能引起消渴症(糖尿病)。
11. 紫蘇
辛溫,肺家藥也。葉可發散風寒;梗能行氣安胎;子可消痰定喘,解魚蟹毒,治蛇犬傷。按紫蘇以辛散為功,久服泄人真氣,俗世喜其芳香,愛其達氣,或為小蔬,或作蜜餞,朝暮服之,甚無益也。古人云:芳草致豪貴之疾,蓋指此類耳。
白話文:
紫蘇性味辛溫,屬於肺經藥物。葉子可以發散風寒;莖可以行氣安胎;籽可以消痰止喘,解魚蟹毒,治療蛇犬咬傷。紫蘇的主要功效是辛溫發散,但長期服用會耗損人體元氣。民間常因其芳香氣味,以及它能疏通氣血的功效,而將其當作小菜食用,或製成蜜餞,早晚服用,這樣反而沒有益處。古人說:「芳香的草藥會導致富貴病」,大概就是指這類情況。
12. 甘菊花
味甘性平,入肺、腎兩經。清頭目風熱,定風虛眩暈,利血脈,安腸胃,悅皮膚,止腰疼,翳膜遮睛,冷淚流溢,珍為要品。菊花,屬金與水,惟其益金,故肝木得乎而風自息;惟其補水,故心火有制而熱自除。甘美和平,得天地清純沖和之氣,是以服食家重之如寶玉也。鍾會贊菊有五美云:圓花高懸,准天極也。
純黃不雜,合土色也。早植晚發,君子德也。冒霜吐英,象真質也。味和體輕,神仙食也。甘者功用弘多,苦者但可理癰。白者入氣,赤者入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忌火,去蒂,漿過曬乾,乘燥入磨。
白話文:
甘菊花味甘性平,能清肝肺腎經的風熱,治療頭暈目眩等症狀,改善血液循環,安撫腸胃,使皮膚光滑,止腰痛,還能治療眼疾,例如翳膜遮擋視線、流眼淚等。菊花是珍貴的藥材。菊花屬金和水,它能滋養肺金,因此能使肝木平和,風邪自然消除;它也能滋養腎水,因此能抑制心火,熱症自然減輕。菊花甘美平和,具有天地間清純平和之氣,所以古代人視其為珍寶。鍾會曾讚美菊花有五種美德:花朵圓潤高挑,如同天上的北極星;花色純黃不雜,如同大地的顏色;種植時間早,開花時間晚,如同君子的德行;能頂著霜雪開花,展現了它堅韌的品質;味道甘和,輕盈不膩,如同神仙的食物。甘菊的功效很多,而苦菊則只能治療癰腫。白菊花能理氣,紅菊花能活血,這些功效的運用,全憑醫生經驗。菊花忌用火烘烤,需去除花蒂,用漿液浸泡後曬乾,趁乾燥時研磨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