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下 (5)
卷下 (5)
1. 石蜜
甘溫。生津解渴,除咳消痰,潤心肺燥熱,助脾暖肝。按:石蜜即白沙糖,蔗汁煎曝而成是也。甘入脾,多食則病脾。西北人宜之,東南人少餌。比之紫沙糖、紅沙糖,功用相同,若多食損齒一也。
白話文:
石蜜甘甜溫和。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滋潤心肺燥熱、溫補脾肝的功效。石蜜就是白砂糖,是用甘蔗汁熬制而成的。甘味入脾,吃太多會傷脾胃。西北地區的人適合食用,東南地區的人則應少吃。它和紫砂糖、紅砂糖的功效相似,但吃太多都容易傷牙齒。
2. 寓木部
3. 茯苓
甘淡而平,入手足太陰。足太陽。補中開胃,利水化痰,安神定悸,生津止瀉,止嘔逆,除虛熱。赤者專主利小便,驅濕熱而已。茯苓藉松之餘氣而成,得土氣最全,故作中宮上藥。《本草》言其利小便,伐腎邪。東垣乃言小便多者得止,澀者通利。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義似相反,何哉?茯苓淡滲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之上源而下降,則利小便。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
東垣謂其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經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知淡滲之藥,俱先上升而後下降也。小便多,其源亦異。經云:肺氣盛則小便數,虛則小便遺。心虛則少氣遺溺。下焦虛則遺溺。胞移熱於膀胱則遺溺。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厥陰病則遺溺。所謂肺盛者,實熱也,必氣壯脈強。宜茯苓以滲其熱,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肺虛、心虛、胞熱、厥陰病者,皆虛熱也。必上熱下寒,脈虛而弱。法當用升陽之藥,升水降火。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於水,水泉不藏。脫陽之症,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熱之藥,峻補其下。
二症皆非茯苓輩淡滲之藥所能治,故曰陰虛者不宜用也。
白話文: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它能健脾開胃,利水消痰,安神定驚,生津止瀉,止嘔,清除虛熱。顏色發紅的茯苓,主要功效是利尿、祛除濕熱。茯苓藉由松樹的餘氣而生成,吸收了最充足的土氣,所以是中焦(脾胃)的要藥。《本草經》說它利尿,能去除腎臟的邪氣。李東垣(李杲)卻說,小便過多者服用能止尿,小便不利者服用能通利。朱丹溪(朱震亨)又說陰虛體質的人不宜服用,這好像互相矛盾,這是為什麼呢?
茯苓性味平和,具有淡滲利水的功效,能上行生津液,疏通肌膚腠理,滋養水的上源(肺),然後再下降,因此能利尿。張潔古(張元素)認為茯苓屬陽性,向上浮升,這是指茯苓的藥性。李東垣則認為茯苓是陽中之陰,能下降,這是指茯苓的功效。經書記載:飲食進入胃部,精氣遊走,向上輸送到肺,調節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由此可知,淡滲利水的藥物,都是先上升後下降的。
小便過多,其原因也各有不同。經書記載:肺氣盛則小便次數多,肺氣虛則小便失禁;心虛則氣少,小便失禁;下焦虛弱則小便失禁;胞宮之熱移到膀胱則小便失禁;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閉塞,膀胱氣化不固則小便失禁;厥陰病也會導致小便失禁。所謂肺氣盛,是指實熱,必然氣壯脈強。此時可用茯苓來滲泄其熱,所以說小便多者服用能止尿。但肺虛、心虛、胞宮熱、厥陰病患者,都屬於虛熱,必然是上熱下寒,脈虛弱。這就應該使用升陽的藥物,以達到升陽降火的目的。膀胱氣化不固、下焦虛弱者,是火氣下注於水,水泉不能收藏,屬於陽氣虛脫,必然肢體冰冷,脈搏遲緩。這就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大力溫補下焦。
這兩種情況都不能用茯苓這種淡滲的藥物治療,所以說陰虛者不宜使用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