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豨薟

苦寒,入肝。主風氣麻痹,胃痛膝弱,風濕諸瘡。按豨薟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為生寒熟溫,理或有之。以為生瀉熟補,未敢盡信,豈有苦寒搜風之劑,一經蒸煮,便有補益之功耶?世俗以慎微《本草》譽之太過,遂誤認為風家至寶。余少時亦信之,及恪誠修事,久用無功,始知方書未可盡憑也。

古人所謂補者,亦以邪氣去則正氣昌,非謂其本性能補耳。酒蜜潤蒸。

白話文:

豨薟味苦性寒,歸肝經。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麻痺、胃痛、膝蓋無力以及風濕性瘡瘍。不過,豨薟味苦性寒且有毒性,會讓人嘔吐。有人說它生用寒涼,熟用溫和,這種說法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人說它生用瀉下,熟用補益,但我不太相信。苦寒性質的祛風藥物,經過蒸煮後就能產生補益功效嗎?民間過度迷信《本草》中對豨薟的誇讚,誤以為它是治療風濕的珍寶。我年輕時也相信這一點,但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發現它療效並不好,才明白方書記載不能完全相信。

古人所說的補益,指的是驅除邪氣後,正氣自然旺盛,並不是指藥物本身就具有補益的特性。可以用酒和蜜來潤蒸處理。

2. 蘆根

甘寒,入胃。主胃熱火逆,嘔吐噎噦,消渴瀉痢。取肥者,去須節並赤黃皮。

白話文:

蘆根味甘性寒,歸胃經。主治胃熱引起的火逆、嘔吐、呃逆(呃氣)、消渴(糖尿病)、瀉痢(腹瀉)。選用肥厚的蘆根,去除鬚根、節和赤黃色的外皮。

3. 麻黃

辛甘而溫,氣味俱薄,輕清上浮,入手太陰、足太陽二經。去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通利九竅,宣達皮毛,消斑毒,破徵結,止咳逆,散腫脹。按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

雖可汗之症,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症。可不兢兢至謹哉。服麻黃,須謹避風寒,不爾復發難療。去根節,煮數沸,掠去上沫,不去沫,令人煩,根節能止汗故也。

白話文:

麻黃性味辛甘溫,藥性輕薄,容易向上走,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能去除體內寒邪,消除衛氣中的風熱,疏通九竅,宣通皮膚毛髮,消散斑疹和毒素,消除腫塊,止咳逆,消散腫脹。麻黃藥性輕,能去除體內鬱積的邪氣,是治療外感風寒的首選藥物。但是,只有在冬天,表證有寒邪存在時,才能使用。如果只是發熱惡寒,但沒有頭痛、身痛、肌肉拘緊,脈象也不浮緊,就不可服用。

即使是適合發汗的病症,也必須根據病情輕重、患者虛實情況,謹慎用藥,不可服用過多。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津液,如果本不該發汗卻誤服發汗藥,或者雖然適合發汗卻發汗過度,都會使心血受到損傷,甚至出現亡陽、出血等危重症狀。所以服用麻黃一定要非常小心謹慎。服用麻黃後,必須注意避免風寒,否則容易復發,難以治療。使用麻黃時,要除去根節,煮沸數次,撇去上面的浮沫。如果不撇去浮沫,會讓人煩躁,因為麻黃的根節有止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