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上 (22)
卷上 (22)
1. 天花粉
甘苦微寒。主內熱乾渴,痰凝咳嗽,煩滿身黃,消毒通經。苦能降火,甘不傷胃,故《本經》有安中補虛之稱。虛熱燥渴者,與之相宜。且清和疏利。又能消毒通經,然毒竟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去皮,切片,水浸三日,逐日換水,搗如泥,絹濾澄粉,薄荷襯蒸,曬乾。
實名瓜蔞,主胸痹腫毒,潤肺止咳,滌痰止渴。丹溪頌其洗滌胸垢,為治渴神藥。其子功用約略相同,研爛去油。
白話文:
天花粉味甘苦微寒。能治內熱口渴、痰多咳嗽、煩躁、全身發黃,以及殺菌消炎、通經絡。它苦味能降火氣,甘味又不傷胃,所以《本經》中稱它能安中補虛。對於虛火導致的口乾舌燥很適合使用。天花粉性質平和,能疏通利導。它也能殺菌消炎、通經絡,但其藥性偏於秋冬,不適合用於生髮之時。炮製方法是:去除外皮,切片,用水浸泡三天,每天換水,然後搗成泥狀,用絹布過濾取粉,用薄荷葉襯墊蒸制,再曬乾。
瓜蔞(天花粉的別名)主治胸部痹痛、腫毒,能潤肺止咳、化痰止渴。張元素(丹溪)稱讚它能洗滌胸中積垢,是治療口渴的特效藥。天花粉的種子功效與天花粉大致相同,使用前需研磨成泥狀並去除油脂。
2. 葛根
辛甘,陽明經藥也。主頭額痛,解肌止渴,宣斑發痘,消毒解醒。元素曰:升陽生津。脾虛作渴者,非此不除。不可多用,恐傷胃氣。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又有葛根黃連解肌湯,用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太陽藥也。葛根蔥白湯,為陽明頭痛仙藥。
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使用升麻、葛根,反引邪入陽明矣。丹溪曰:癍疹已見紅點,不宜用葛根升麻湯,恐表虛反增斑爛也。東垣曰:乾葛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解肌熱,治脾胃虛瀉聖藥也。《本草》十劑云:輕可去實,麻黃、乾葛之後。益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
二藥均是輕揚發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白話文:
葛根味辛甘,是治療陽明經疾病的藥物。主要功效是治療頭痛、解肌止渴、促進麻疹或痘瘡的發疹、殺菌解酒。其藥性具有升陽生津的功效。脾胃虛弱引起的口渴,非葛根不可治。但不可過量使用,以免傷及胃氣。張仲景治療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患病的方劑,桂枝湯中會加入麻黃和葛根。此外,還有葛根黃連解肌湯,用於截斷太陽經之邪氣入侵陽明經的病程,它並非專門治療太陽經的藥物。葛根蔥白湯,是治療陽明經頭痛的良藥。
如果太陽經初期發病,邪氣尚未侵入陽明經而頭痛,則不應使用升麻和葛根,反而會將邪氣引入陽明經。朱丹溪說:麻疹已經出現紅點,不宜使用葛根升麻湯,以免表虛加重,導致斑疹潰爛。李東垣說:乾燥的葛根藥性輕浮,能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止渴,解肌熱,是治療脾胃虛弱洩瀉的良藥。《本草》十劑中記載:藥性輕微的葛根可以去除體內鬱積的邪氣,用於麻黃、葛根之後。麻黃是治療太陽經的藥物,也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是治療陽明經的藥物,也兼入脾經,脾主肌肉。
兩種藥物都具有輕揚發散的功效,但作用的經絡卻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