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 卷上 (23)
卷上 (23)
1. 天門冬
甘苦而寒,肺與腎之藥也。主肺熱咳逆喘促,肺痿,肺癰吐血,衄血,乾渴,痰結,通腎益精。天門冬涼而能補,肺家虛熱者宜之。然虛盛者,須與參、耆同進,不致傷胃。時珍云:天門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腎氣。若服之日久,必病滑腸,反成痼疾矣。去心用。
白話文:
天門冬味甘苦性寒,是肺經和腎經的藥物。主要治療肺熱咳嗽、氣喘、肺癆、肺癰、吐血、鼻出血、口渴、痰結,以及滋補腎氣、益精的作用。天門冬性涼卻能滋補,肺部虛熱的人適合服用。但是,如果身體虛弱但邪氣盛的人,應該與人參、黃耆一起服用,以免傷胃。李時珍說:天門冬能清肺降火,滋養腎水,因此能通利腎氣。但如果長期服用,容易導致腸道滑利,反而造成慢性疾病。使用時需去除天門冬的心。
2. 百部
苦甘微溫。主咳嗽喘逆,殺傳屍、寸白蛔、蟯、疥癬、蠅蠓蝨,一切諸蟲。時珍云:亦麥門冬之類,皆主肺疾。但百部氣溫,寒者宜之;門冬性冷,熱者宜之,此為異耳。
白話文:
百部味苦甘微溫。主要治療咳嗽、氣喘、呼吸困難,以及殺死傳屍蟲、寸白蛔蟲、蟯蟲、疥癬、蠅、蠓、蝨等各種蟲害。李時珍說:百部與麥門冬藥性相似,都主治肺部疾病。但百部性溫,適合體質寒冷的人;麥門冬性寒,適合體質燥熱的人,這是兩者主要的區別。
3. 何首烏
苦澀微溫,腎肝藥也。補血氣,強筋骨,益精髓,黑鬚發,斂虛汗,固遺濁,止帶崩,理癰⿸疒栗,療腸風,悅顏色,久服令人有子。肝主疏泄,腎主閉藏,苦以堅養腎陰,澀以收攝肝氣,不燥不寒,功在地黃、麥冬之上,為滋補良藥。白者入氣,赤者入血。赤白合用,氣血交培。
一老人見有藤二株,至夜相交,掘其根歸為末,酒服,發烏顏少,連生數男,此老姓何,故名何首烏,真神物也。忌鐵,竹刀刮去皮,米泔浸半日,切片,每赤白各一斤,用黑豆三斗,每次用三升合以水浸過,以甑內先鋪豆一層,首烏一層,重重鋪完,砂鍋上蒸之,豆熟為度,去豆,曬乾,九次乃佳。
白話文:
何首烏味苦澀性微溫,是滋補腎肝的藥物。它能補血氣、強筋骨、益精髓,使頭髮烏黑髮亮,還能止虛汗、固精止遺精、止帶下崩漏,治療癰疽瘡瘍和腸風,使面色紅潤,長期服用還能促進生育。肝臟主疏泄,腎臟主閉藏,何首烏苦味能滋養腎陰,澀味能收斂肝氣,不燥不寒,功效勝過地黃、麥冬,是極好的滋補藥材。白色何首烏補益肺氣,紅色何首烏補益血液;赤白何首烏一起服用,能同時滋補氣血。
從前有位老人看見兩株藤蔓在夜裡交纏在一起,於是挖取根部磨成粉末,用酒服用,結果頭髮變黑,容顏年輕,還連生了幾個兒子。因為這位老人的姓氏是何,所以這種藥材就被命名為何首烏,真是神奇的藥物啊!何首烏忌諱鐵器,要用竹刀刮去外皮,再用淘米水浸泡半天,切成片。用赤白何首烏各一斤,黑豆三斗,每次取黑豆三升與何首烏片一起浸泡後,用蒸籠分層蒸煮,先鋪一層黑豆,再鋪一層何首烏,如此重複,直到蒸熟為止。取出黑豆,曬乾何首烏,重複九次,藥效最佳。
4. 萆薢
苦平,胃與肝藥也。搜風去濕,補腎強筋,主白濁莖中痛,陰痿失溺,惡瘡。入肝搜風,故能理風與筋之病;入胃去濕,故能理濁與瘡之病,古人或稱其攝溺之功,或稱其逐水之效,何兩說相懸耶?不知閉蟄封藏之本在腎,腎氣強旺則收攝,而妄水亦無容藏之地。且善清胃家濕熱,故能去濁分清也,楊氏萆薢分清飲,正和此意。
楊子建云:小便頻數無度,莖中痛者,必大腑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燥竭,甚則燥熱,或因酒色,或因過食辛熱葷膩,則腐物瘀血之類,隨虛入於小腸故也。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症澀痛者不同。用萆薢一兩,鹹水炒,為末,煎服,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萆薢與土茯苓形雖不同,主用相仿,豈一類數種乎?鹽水拌,炒用。
白話文:
萆薢味苦性平,作用於胃和肝。它能祛風除濕、補腎強筋,主治白濁、陰莖疼痛、尿失禁、惡瘡。因為它能入肝經祛風,所以能治療風濕引起的筋骨疼痛;因為它能入胃經除濕,所以能治療白濁和瘡瘍。古人有的說它能固攝尿液,有的說它能利水消腫,這兩種說法似乎矛盾。其實不知道的是,腎臟具有閉藏精氣的根本作用,腎氣充足就能收攝精氣,多餘的水分也就沒有藏匿的地方了。此外,萆薢還能很好地清除胃中的濕熱,所以才能治療白濁、分清濁邪。楊氏的萆薢分清飲,正是基於這個道理。
楊子建說:小便頻數無度,陰莖疼痛,一定是因為大腸不通暢,水分只能停留在小腸,大腸更加乾燥虛竭,嚴重時會出現燥熱。這可能是由於飲酒過度、房事過頻,或是過食辛辣燥熱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腐敗的食物殘渣和瘀血等,隨著虛弱之氣進入小腸造成的。這種小便頻數伴疼痛,與淋症的澀痛不同。可用萆薢一兩,用鹽水炒制後研磨成粉,煎服,使小便能順利進入大腸;同時用蔥湯頻頻清洗肛門,使氣機通暢,這樣小便頻數和疼痛就能減輕。萆薢和土茯苓雖然外形不同,但主要功效相似,難道是一類藥物中的不同種類嗎?建議用鹽水拌炒後使用。
5. 土茯苓
甘平,入胃、肝二經。健脾胃,清濕熱,利關節,治拘攣,止泄瀉,除骨痛,主楊梅瘡毒,解汞粉毒。時珍云:楊梅瘡,古無病者。近起於嶺表,風土卑炎,嵐瘴熏蒸,挾淫穢濕熱之邪,發為此瘡,互相傳染,遍及海宇,類有數種,治病則同也。症屬厥陰、陽明二經,如兼少陰、太陰則發於咽喉;兼太陽、少陽則發於頭耳。
蓋相火寄於厥陰,肌肉屬於陽明故也。用輕粉、銀硃劫劑,七日即愈。水銀性走而不守,加以鹽、礬升為輕粉、銀硃,其性燥烈,善攻痰涎,涎乃脾液,此物入胃,歸陽明,故涎被劫,隨火上升,從喉頰齒縫而出,瘡即干愈。但毒氣竄入經絡筋骨,莫之能出,變為筋骨攣痛,發為癰毒,遂成廢痼。
土茯苓能健脾,去風濕。脾健而風濕去,故毒得以愈。近有秘方土茯苓一面,苡仁、防風、金銀花、木瓜、木通、白蘚皮各五分,皂莢子四分,人參、當歸各七分,日飲三服。惟忌啜茶及牛、羊、雞、鵝、魚肉、燒酒、發麵、房勞。色白者佳。
白話文:
土茯苓味甘性平,進入胃經和肝經。它能健脾胃,清熱除濕,舒利關節,治療關節拘攣,止瀉,消除骨痛,主要用於治療梅毒,以及解汞毒。李時珍說:梅毒這種病,古代沒有。近來才興起於嶺南地區,那裡地勢低窪,氣候炎熱潮濕,瘴氣瀰漫,夾雜著淫穢濕熱之邪,導致這種疾病產生,並互相傳染,遍布各地,雖然症狀類型繁多,但治療方法卻相同。此病症屬厥陰和陽明經,如果同時涉及少陰、太陰經,就會發病於咽喉;如果涉及太陽、少陽經,就會發病於頭耳。這是因為相火停留在厥陰經,而肌肉屬於陽明經的緣故。用輕粉、硃砂等藥物治療,七天就能痊癒。水銀的特性是流動而不停留在一個地方,加上鹽、礬升華製成的輕粉、硃砂,藥性燥烈,善於攻破痰涎,而痰涎是脾液,這些藥物入胃,歸屬於陽明經,所以痰涎被攻破後,隨著火氣上升,從喉嚨、頰部、牙縫排出,瘡瘍就會乾燥癒合。但是,如果毒氣竄入經絡筋骨,無法排出,就會導致筋骨攣痛,形成癰腫,最終造成殘疾。
土茯苓能健脾,祛除風濕。脾胃功能強健,風濕去除,所以毒氣才能得以痊癒。近來有秘方:土茯苓一錢,薏苡仁、防風、金銀花、木瓜、木通、白蘚皮各五分,皂莢子四分,人參、當歸各七分,每日服用三次。服用期間需忌食茶葉及牛、羊、雞、鵝、魚肉、燒酒、發麵食品,以及房事。土茯苓顏色潔白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