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蔓荊子

辛而微溫,足太陽經藥也。主太陽頭風、頂痛、目痛翳淚,亦能固齒。去白膜,酒炒,打碎。

白話文:

蔓荊子辛味帶點溫熱,是足太陽經的藥物。主要治療太陽經頭痛、頭頂痛、眼睛疼痛、眼白有翳膜及流淚等症狀,也能夠固齒。使用前需去除白膜,再以酒炒後打碎。

2. 山茶花

止血衄、腸風。取紅者為末,童溺調服。

白話文:

山茶花能止血,治療鼻出血和腸風(下血)。取紅色山茶花的花瓣研磨成粉末,用童子尿調服。

3. 密蒙花

甘寒。主目痛、赤膜多淚、羞明障翳。酒蜜拌,微炒。

白話文:

密蒙花味甘性寒。能治療眼睛疼痛、眼膜充血流淚、怕光以及眼障翳障等症狀。使用時可以將其與酒、蜜拌勻,然後稍微炒一下。

4. 側柏葉

苦辛微溫。主吐血衄血、痢血腸風、崩帶、濕痹、冷風、歷節痛。炙,罯凍瘡。汁塗黑發。丹溪曰:柏屬陰善守。故採其葉者,隨月建方取之,得月令之旺氣,為補陰之要藥。其性溫燥,大益脾上,以滋其肺。時珍曰:柏性後凋,稟堅凝貞靜之質,乃多壽之木。故道家以之點湯代茶,元旦以之浸酒辟邪。麝食之而體香,毛女食之而身輕,亦其證驗矣。

白話文:

側柏葉味苦辛,性微溫。能治療吐血、鼻出血、痢疾出血、腸風(腸道疾病)、崩漏(女性月經紊亂)、帶下(白帶異常)、濕痺(濕邪引起的痺證)、風寒痺痛、關節疼痛等。用火烤炙後,可以治療凍瘡。它的汁液可以塗抹頭髮使其烏黑髮亮。

丹溪(朱震亨)說:柏樹屬陰,具有良好的收斂作用。因此採集側柏葉時,應根據月份和節氣選擇,在當月氣候旺盛時採集,才能獲得最佳的補陰效果,是重要的補陰藥物。它的性質溫和偏燥,能大大益補脾胃,並滋養肺部。

李時珍說:柏樹生命力頑強,晚年才會凋零,具有堅韌、凝重、沉靜的特性,是長壽之木。道家常用它來煮水代替茶飲,元旦則用它浸酒以辟邪。麝香動物吃了它身體會發香,毛女吃了它身體會變輕盈,這些都是它的功效驗證。

5. 柏子仁

甘平,心腎藥也。益氣養血,清心安神,補腎助陽,去濕潤燥,辟邪益智,久服顏色美澤,耳目聰明。時珍曰:柏子甘平,不寒不燥,甘而能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仙家上品藥也。《列仙傳》云:赤松子久食柏實,齒落更生,行及奔馬。非虛語也。炒去衣,研細。

白話文:

柏子仁味甘性平,歸心、腎經。具有益氣養血、寧心安神、補腎助陽、除濕潤燥、辟邪益智的功效,長期服用能使面色紅潤、耳聰目明。李時珍說:柏子仁味甘性平,不寒不燥,既能滋補又能潤澤,氣味清香,能通達心腎,還能益脾胃,是神仙都珍愛的上品藥物。《列仙傳》記載:赤松子常吃柏子,牙齒脫落後還能再生,行動迅速如奔馬,這並非虛言。食用前應炒去外皮,研磨成細粉。

6. 松香

苦甘平,主一切瘡痍,除熱祛風,排膿化毒,生肌止痛,殺蟲療瘡。弘景雲:松、柏皆有脂,凌冬不調,理為佳物。時珍曰:脂乃英華,在土不朽,流膏日久,變為琥珀,宜其可以辟穀延齡。大釜加水,白茅襯甑,又加黃沙寸許,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減頻添熱水。候松脂盡入釜中,取出,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乃佳。服之,通神明,去百病。

白話文:

松香味苦甘,性平,能治療各種瘡傷,去除熱邪和風邪,排出膿液,化解毒素,促進傷口癒合止痛,殺死蟲子並治療瘡瘍。古代醫家陶弘景說:松樹和柏樹都含有松脂,它們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是很好的藥材。李時珍說:松脂是松樹的精華,埋在地下也不會腐爛,時間久了會變成琥珀,所以它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製作方法是:用大鍋加水,在鍋底墊上白茅草,再加一寸厚的黃沙,然後把松脂放在上面,用桑樹柴火煮。水減少了就經常添加熱水。等到松脂完全融化到鍋裡,就取出來投入冷水中,使其凝固後再蒸,這樣重複三次,就製成了上好的松香。服用它可以使人神志清醒,去除百病。

7. 松節

搜風舒筋,燥血中之濕。

白話文:

松節具有疏風通絡、舒展筋骨,以及燥濕止血的作用。

8. 松子仁

益肺止嗽,補氣養血,潤腸止渴,溫中搜風,潤皮膚,肥五臟。陰虛多燥者,珍為神藥。

白話文:

松子仁能滋潤肺部、止咳,補充元氣、滋養血液,潤滑腸道、止渴,溫暖脾胃、驅除風邪,滋潤皮膚,滋養五臟。尤其對於陰虛體質、乾燥的人來說,更是珍貴良藥。

9. 肉桂

甘辛性熱,入脾腎二經。益火消陰,溫中健胃,定吐止瀉,破秘墮胎,堅骨強筋。桂心,主風寒痛痹,心腹冷疼,破血結,痃癖癥瘕,膈噎脹滿,內托癰痘,引血化膿。桂枝,主傷風頭痛,調營散邪,去皮膚風濕,手臂痛。在下近根者為厚桂,亦名肉桂。在中者為桂心。在上枝條為桂枝,亦名薄桂,亦名柳桂。

好古云:或問仲景治傷寒當汗者,皆用桂枝湯。又云:無汗不得用桂枝。甘草湯一藥二用,其義何也?曰:仲景云: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湊之,故皆用桂枝發汗。此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從汗解,非桂枝能開腠發汗也。

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去而汗自止,非桂枝能止汗也。昧者不知其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汗發字,當作出字,汗自然出。非若麻黃能開腠,出其汗也。《醫余錄》云: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食,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目愈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制肝益脾,而一治兩得之。

故曰:木得桂而枯是也。用三種桂,忌見火,刮去粗皮。

白話文:

肉桂味甘辛性溫熱,歸脾、腎二經。它能溫補陽氣、消除陰寒,溫暖脾胃,止吐瀉,還有破血墮胎、強筋健骨的功效。

桂樹的心材(桂心)能治療風寒痹痛、心腹冷痛、血瘀、腹部腫塊、呃逆、胃脹、內癰及痘瘡,並能引導膿液排出。桂樹的枝條(桂枝)則主治傷風頭痛,能調節營衛之氣、驅散邪氣,治療皮膚風濕及手臂疼痛。靠近樹根的厚實部分稱為厚桂,也叫肉桂;中間部分為桂心;上方的枝條為桂枝,也稱薄桂或柳桂。

古人曾問道:張仲景治療需要發汗的傷寒,都使用桂枝湯,但又說沒有汗就不能用桂枝,而甘草湯卻能兩種情況都使用,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張仲景說,太陽中風,陰氣虛弱的人,汗水會自然排出,因為衛氣實而營氣虛;而太陽病發熱且汗出的人,則是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陰虛陽盛,所以都需要用桂枝來發汗。這是為了調和營氣,使衛氣自然調和,風邪無處藏身,從而汗解,並非桂枝直接打開毛孔發汗。

汗多而用桂枝,是為了調和營衛,使邪氣隨著汗液排出而汗止,並非桂枝能直接止汗。不明此理的人,遇到傷寒無汗也用桂枝,這是很大的錯誤。桂枝湯中「發汗」的「發」字,應理解為「出」字,汗水會自然排出,不像麻黃能直接打開毛孔出汗。

古籍《醫余錄》記載: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進食,用涼藥治療肝臟反而會使脾虛加重,用溫熱藥治療脾臟則眼睛更痛。但如果在溫平藥物中加入較多的肉桂,就能既補益脾臟又治療肝臟,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所以說:「木遇桂則枯」是有道理的。使用這三種桂皮時,應避免見火,並刮去粗糙的樹皮。

10. 辛夷

辛溫。溫中解肌,通關利竅。凡鼻淵鼻鼽、鼻塞鼻瘡,並研末,入麝,蔥白蘸入,甚良。時珍曰:鼻通於天。天者,頭也,肺也。肺開竅於鼻,而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辛夷辛溫走氣而入肺,其體浮,能助胃中清陽之氣,上通於天,故能溫中,治頭、目、鼻之病。軒岐之後,達此理者,東垣一人而已。

刷去毛,微焙。

白話文:

辛夷性味辛溫,具有溫暖脾胃、解表散寒、疏通經絡、利竅的功效。凡是鼻淵、鼻塞、鼻瘡等鼻部疾病,都可以將辛夷研磨成粉末,加入麝香,用蔥白蘸取藥粉塞入鼻中,效果很好。李時珍說:鼻子與頭部(天)相通,頭部與肺臟相連。肺氣通於鼻子,而胃經環繞鼻子向上運行。腦部是元神的住所,鼻子是生命之門的竅穴。如果脾胃虛弱,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就會導致頭暈目眩,九竅不通。辛夷辛溫,能快速運行於氣血之中並進入肺經,藥性輕揚,能提升胃中清陽之氣,上達頭部,因此能溫暖脾胃,治療頭、眼、鼻等部位的疾病。自軒轅黃帝、岐伯之後,真正理解此藥理的,只有元代醫家朱丹溪(東垣)一人。

使用前需去除辛夷的絨毛,然後稍微烘烤一下。

11. 沉香

辛而微溫,脾腎之劑也。調中和氣,溫暖命門。凡脹悶霍亂,癥癖積聚,中惡鬼邪,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女人陰寒,及痰涎血出於脾者,併為要藥。按:沉香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運行不倦,達腎而導火歸元,有降氣之功,無破氣之害,洵為良品。磨細澄粉,忌火。

白話文:

沉香味辛性微溫,是作用於脾和腎的藥物。它能調節中氣、協調臟腑之氣,溫暖腎陽。凡是腹部脹滿、霍亂、腫塊積聚、中惡(中邪)、大腸不通、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男性陽痿、女性宮寒,以及因脾虛導致的痰涎、出血等症狀,沉香都是重要的藥物。沉香溫和不燥熱,能通行氣血而不傷正氣,它能溫補脾陽,促進氣血運行,溫補腎陽,引導腎陽歸元,具有降氣的作用,卻不會損耗元氣,確實是上好的藥材。研磨成細粉,過篩成粉末備用,忌用火煎熬。

12. 丁香

辛溫,溫胃進食,止嘔定瀉,理腎氣奔豚,救痘瘡灰白。按:丁香溫中健胃,大有神功。須於丸劑中,同潤藥用乃佳。獨用、多用易於僭上損肺傷目。去丁蓋乳子,勿見火。

白話文:

丁香性味辛溫,具有溫暖胃部、促進食慾、止嘔止瀉、調理腎氣虛弱導致的奔豚氣喘(一種症狀),以及治療痘瘡(天花)灰白(指病情危重)等功效。 丁香溫中健胃的功效非常顯著。最好將其製成丸劑,並與滋潤的藥材一起服用效果最佳。單獨使用或過量使用容易導致邪氣上攻,損傷肺臟和眼睛。 使用前需去除丁香的蒂頭和果柄,且避免用火直接炙烤。

13. 檀香

辛溫,脾肺藥也。溫中下氣,理噎膈吐食,消風熱腫毒,引胃氣上升,以進飲食。東垣云:白檀調氣,引芳香之物,上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薑、棗、葛根、縮砂、豆蔻,通行陽明經,在胸膈之上,咽嗌之間,為理氣要劑。入湯泡,勿煎,入丸刮磨用。

白話文:

檀香味辛性溫,歸脾經和肺經。具有溫暖脾胃、降逆氣、治療噎膈、嘔吐、消散風熱腫毒等功效,還能引導胃氣上升,促進飲食進食。李東垣(醫家)說:白檀能調和氣機,引導芳香之物上升到最高處。它最適合與柑橘類藥材配伍,輔以生薑、大棗、葛根、縮砂仁、豆蔻等,可以通行陽明經,作用於胸膈以上、咽喉之間,是治療氣機阻滯的重要藥物。使用時宜將其研磨成粉末加入湯劑中沖泡服用,不宜煎煮;製作丸劑則需研磨成細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