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芫花

辛溫,有毒。消痰飲水腫濕痹,咳逆上氣,喉鳴咽腫,疝瘕癰毒。李時珍曰:仲景治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龍湯。表已解,頭痛出汗,惡寒,心下有水氣,痛引兩脅,或喘或咳者,十棗湯。小青龍發散表邪,使水氣自毛竅出,開鬼門也。十棗湯祛逐里邪,使水氣自二便出,潔淨府也。

飲症有五,皆因內啜水漿,外感濕氣,鬱而為飲。流於肺則為支飲,令人喘咳寒熱,吐沫背寒;流於脾則為懸飲,令人咳唾,痛引缺盆及兩脅;流於心下則為伏飲,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暈;流於腸胃,則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泄瀉,忽肥忽瘦;流於經絡,則為溢飲,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腫。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去濕,直達水飲窠囊之處。

取效甚捷。多即損人。陳久者良,醋煮數沸,去醋,更以水浸一宿,曬乾則毒去也。

白話文:

性味辛溫,有毒。功效是消散痰飲、水腫、濕痺,治療咳嗽逆氣上涌、喉嚨鳴叫腫脹、疝氣、瘕積塊、癰瘡毒腫。李時珍說:仲景治療太陽經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作並伴有咳嗽,或者喘息或腹瀉的人,用小青龍湯。表證已解,頭痛出汗,惡寒,心下有水氣,疼痛牽引兩脅,或者喘息或咳嗽的人,用十棗湯。小青龍發散表邪,使水氣從毛孔排出,打開鬼門關。十棗湯祛除裡邪,使水氣從大小便排出,清潔內府。

飲證有五種,都是因為內部吸入水漿,外部感受濕氣,鬱結而成飲證。流入肺部則為支飲,讓人喘咳寒熱,吐痰並感到背部發涼;流入脾臟則為懸飲,讓人咳嗽吐痰,疼痛牽引鎖骨和兩脅;流入心下則為伏飲,讓人胸部滿悶嘔吐,寒熱眩暈;流入腸胃則為痰飲,讓人腹鳴吐水,胸脅部脹滿,或腹瀉,忽胖忽瘦;流入經絡則為溢飲,讓人身體沉重疼痛,或出現水腫。芫花、大戟、甘遂的藥性,是逐水去濕,直接到達水飲聚集的地方。

藥效很快。服用過量就會傷人。陳久者較好,用醋煮沸數次,去除醋,再用清水浸泡一夜,曬乾即可去毒。

2. 菟絲子

甘平,腎家藥也。益精髓,堅筋骨,止遺泄,主溺有餘瀝,去腰膝痠軟。菟絲子稟中和之氣,凝正陽之性,不燥不寒,故多功於北方,為固精首劑。水淘淨,去土水,酒浸一宿,焙乾。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的一種草藥:菟絲子。

【甘平,腎家藥也】:意思是菟絲子的味道是甘甜且平和的,屬於腎經的藥材。

【益精髓,堅筋骨,止遺洩,主溺有餘瀝,去腰膝痠軟】:這句話描述了菟絲子的功效,可以補充體內的精氣,強健筋骨,防止尿失禁,對尿後滴瀝有一定的療效,也能緩解腰部和膝蓋的痠痛。

【菟絲子稟中和之氣,凝正陽之性,不燥不寒,故多功於北方,為固精首劑】:菟絲子吸收了中間和諧的氣息,具備正直溫暖的特性,既不燥熱也不寒冷,因此特別適合在北方使用,被認為是最優秀的補腎固精藥物。

【水淘淨,去土水,酒浸一宿,焙乾】:使用方法是用水淘洗乾淨,去掉泥土和水分,再用酒浸泡一夜,最後再進行烘焙使其乾燥。

3. 五味子

肉中酸、甘,核中苦、辛、咸,故名五味。入肺腎二經。滋腎家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強陰固精,止渴止瀉,定喘除嗽,斂汗明目。東垣云:五味子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藥,故治嗽以之為君。但有外邪者不可驟用。丹溪云:五味收肺,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臟乎?乃熱嗽必用之品。

食之多虛熱者,收補之驟也。黃昏嗽乃火浮入肺,不宜涼藥,宜五味子,斂而降之。元素云:夏月困乏,無氣以動,與黃耆、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少加黃連,煎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補用熟,嗽用生。

白話文:

五味子,其果肉帶酸、甘味,果核則苦、辛、鹹,故名五味。它入肺經和腎經。

五味子能滋補腎臟不足之水,收斂肺氣耗散之金,增強陰氣、固精,止渴止瀉,平喘止咳,斂汗明目。

東垣(李杲)說:五味子能收斂肺氣,是治療火熱症狀必不可少的藥物,故治咳嗽以五味子為主藥。但如果有外邪入侵,不可急用。

丹溪(朱丹溪)說:五味子收斂肺氣,不是清熱嗎?補腎,不是溫暖腎臟嗎?所以它是最適合治療熱咳的藥物。

食用過多會導致虛熱,是因為五味子收斂補益的作用過於快速。黃昏時咳嗽,是因為火氣浮上肺部,不宜使用涼性藥物,宜用五味子,收斂並降火。

元素(張元素)說:夏季困乏無力,無法活動,可用黃芪、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再加少量黃連煎服,可使人精神頓時恢復,雙腿力量湧現。補益用熟的五味子,止咳用生的五味子。

4. 覆盆子

甘平,入腎。起陽治痿,固精攝溺。強腎而無燥濕之偏,固精而無凝澀之害,金玉之品也。酒浸一宿,焙用。

白話文:

「甘平,歸於腎經。能提振陽氣、治療萎縮症狀,並能固守精氣、調節尿瀦功能。其特點是補腎而不燥熱、不傷濕氣,且能固精而不導致精液凝結過度,堪比金玉般寶貴的藥材。建議將此藥材用酒浸泡一夜後,再進行烘焙使用。」

5. 馬兜鈴

苦寒,入肺。清肺氣,止咳嗽,定喘促。體輕而虛,與肺同象,故專司喘嗽,以清熱降氣為功,不能補益也。

白話文:

苦寒的藥性,進入肺經。能清淨肺部的氣息,停止咳嗽,安定喘息急促的症狀。藥物的性質輕盈且虛無,與肺的特性相同,因此專門處理喘息和咳嗽的情況,通過清熱降氣來發揮功效,無法提供補益的作用。

6. 使君子

使君子甘溫,入脾。殺蟲,退熱,健脾,止瀉。殺蟲之藥,多是苦辛,此獨味甘,亦可異矣。且能扶助脾胃,收斂虛熱,為小兒要藥。

白話文:

【使君子】這味藥性甘溫,主入脾經。具有殺蟲、退熱、健脾、止瀉的功效。通常殺蟲的藥物大多性質苦辛,但使君子獨特地味甘,實在是不同凡響。而且它還能補助脾胃功能,收斂虛熱,因此被認為是兒童用藥的重要選擇。

7. 牽牛子

辛溫,入肺及大小腸。利小便,通大腸,消水腫,逐痰飲,除氣分濕熱,疏三焦壅結。牽牛,主脾家水氣,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虛痞滿者,不可服也。李時珍治一人腸結,服養血潤燥藥則泥膈不快,服硝黃利藥則若罔知。

其人形肥膏粱多郁,日吐酸痰乃寬,此三焦氣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而為痰,不能下滋腸胃,非血燥也。潤劑多滯,硝黃入血,不能入氣,故無效也。牽牛為皂角膏丸,才服便通。一人素多酒色,二便不通,下極脹痛,用利藥不效。是濕熱之氣壅塞清道,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

白話文:

牽牛性辛溫,能進入肺臟及大小腸。它能利尿,通便,消除水腫,化痰飲,清除氣分濕熱,疏通三焦壅結。牽牛主要針對脾臟的水氣,能治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腫,以及大腸風秘,效果顯著。但對於血分有病或脾虛痞滿者,則不可服用。李時珍曾治療一位腸結患者,服用養血潤燥藥無效,服用硝黃利藥也無效。患者肥胖,飲食油膩,多有郁氣,經常吐酸痰,這是三焦氣滯,上行而下行不足,津液轉化為痰,無法滋養腸胃,並非血燥。潤燥藥易致滯留,硝黃入血,無法入氣,所以無效。牽牛製成皂角膏丸,服用後就能通便。另一位患者,平時縱慾過度,大小便不通,下腹部脹痛,服用利藥無效。這是濕熱之氣阻塞清道,病在陰部,導致小便不通,大便不通,而非大腸或膀胱的病症。

用川楝、茴香、山甲,倍用牽牛,煎服而愈。碾取頭末,去皮面用,亦用半生半熟用者。皮能滯氣,勿誤用。

白話文:

使用川棟子、小茴香、山甲,其中牽牛的用量加倍,煎煮後服用可以痊癒。將其研磨成頭部末狀,去除表面的皮,並使用部分生用部分熟用的材料。皮會阻礙氣流通,請避免錯誤使用。

8. 天花粉

甘苦微寒。主內熱乾渴,痰凝咳嗽,煩滿身黃,消毒通經。苦能降火,甘不傷胃,故《本經》有安中補虛之稱。虛熱燥渴者,與之相宜。且清和疏利。又能消毒通經,然毒竟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去皮,切片,水浸三日,逐日換水,搗如泥,絹濾澄粉,薄荷襯蒸,曬乾。

實名瓜蔞,主胸痹腫毒,潤肺止咳,滌痰止渴。丹溪頌其洗滌胸垢,為治渴神藥。其子功用約略相同,研爛去油。

白話文:

瓜蔞味甘苦性微寒,具有治療內熱乾渴、痰凝咳嗽、煩躁胸悶、身體發黃、消毒通經的功效。苦味可以降火,甘味不會傷胃,所以《本經》中稱它具有安中補虛的功效。對於虛熱燥渴的人來說,瓜蔞非常適合。它清涼和緩,疏通利氣,還能消毒通經。不過,由於它具有毒性,而且在秋冬季節最為活躍,因此不適合滋養萬物。

使用瓜蔞時,要先去皮切片,用水浸泡三天,每天換水一次。然後搗成泥狀,用絹布過濾,取澄清的粉末。用薄荷葉襯着蒸,再曬乾。

瓜蔞的別名是「瓜蔞」,它主要用於治療胸部阻塞、腫毒、潤肺止咳、化痰止渴。丹溪先生讚揚它能洗滌胸中積垢,是治療渴症的良藥。瓜蔞的種子功效與瓜蔞本身相似,研磨成粉末後去除油脂即可使用。

9. 葛根

辛甘,陽明經藥也。主頭額痛,解肌止渴,宣斑發痘,消毒解醒。元素曰:升陽生津。脾虛作渴者,非此不除。不可多用,恐傷胃氣。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又有葛根黃連解肌湯,用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太陽藥也。葛根蔥白湯,為陽明頭痛仙藥。

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使用升麻、葛根,反引邪入陽明矣。丹溪曰:癍疹已見紅點,不宜用葛根升麻湯,恐表虛反增斑爛也。東垣曰:乾葛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解肌熱,治脾胃虛瀉聖藥也。《本草》十劑云:輕可去實,麻黃、乾葛之後。益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

二藥均是輕揚發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白話文:

辛甘性味,屬於陽明經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頭額痛,解肌止渴,宣發疹痘,消毒解醒。藥性具有升陽生津的功效。脾虛導致口渴者,非此藥物不可治療。但不可過量使用,以免傷及胃氣。張仲景治療太陽與陽明合病時,在桂枝湯中加入麻黃和葛根。還有葛根黃連解肌湯,用來阻止太陽病邪進入陽明經,並非專屬太陽病的藥物。葛根蔥白湯,是治療陽明頭痛的良藥。

若太陽病初起,尚未進入陽明經而頭痛者,不可使用升麻和葛根,否則會引邪入陽明經。朱丹溪認為,癍疹已出現紅點,不宜使用葛根升麻湯,恐因表虛而加重斑爛。李東垣認為,葛根輕浮,能鼓舞胃氣上行,生津解肌熱,是治療脾胃虛瀉的聖藥。《本草》中十劑藥物論述提到,葛根屬於輕藥,可以去除實邪,麻黃和葛根功效相似。麻黃是太陽經藥物,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是陽明經藥物,兼入脾經,脾主肌肉。

兩種藥物皆具有輕揚發散的功效,但作用的部位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