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通玄》~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芫花

辛溫,有毒。消痰飲水腫濕痹,咳逆上氣,喉鳴咽腫,疝瘕癰毒。李時珍曰:仲景治太陽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龍湯。表已解,頭痛出汗,惡寒,心下有水氣,痛引兩脅,或喘或咳者,十棗湯小青龍發散表邪,使水氣自毛竅出,開鬼門也。十棗湯祛逐里邪,使水氣自二便出,潔淨府也。

飲症有五,皆因內啜水漿,外感濕氣,鬱而為飲。流於肺則為支飲,令人喘咳寒熱,吐沫背寒;流於脾則為懸飲,令人咳唾,痛引缺盆及兩脅;流於心下則為伏飲,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暈;流於腸胃,則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泄瀉,忽肥忽瘦;流於經絡,則為溢飲,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腫。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去濕,直達水飲窠囊之處。

取效甚捷。多即損人。陳久者良,醋煮數沸,去醋,更以水浸一宿,曬乾則毒去也。

2. 菟絲子

甘平,腎家藥也。益精髓,堅筋骨,止遺泄,主溺有餘瀝,去腰膝痠軟。菟絲子稟中和之氣,凝正陽之性,不燥不寒,故多功於北方,為固精首劑。水淘淨,去土水,酒浸一宿,焙乾。

3. 五味子

肉中酸、甘,核中苦、辛、咸,故名五味。入肺腎二經。滋腎家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強陰固精,止渴止瀉,定喘除嗽,斂汗明目。東垣云:五味子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藥,故治嗽以之為君。但有外邪者不可驟用。丹溪云:五味收肺,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臟乎?乃熱嗽必用之品。

食之多虛熱者,收補之驟也。黃昏嗽乃火浮入肺,不宜涼藥,宜五味子,斂而降之。元素云:夏月困乏,無氣以動,與黃耆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少加黃連,煎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補用熟,嗽用生。

4. 覆盆子

甘平,入腎。起陽治痿,固精攝溺。強腎而無燥濕之偏,固精而無凝澀之害,金玉之品也。酒浸一宿,焙用。

5. 馬兜鈴

苦寒,入肺。清肺氣,止咳嗽,定喘促。體輕而虛,與肺同象,故專司喘嗽,以清熱降氣為功,不能補益也。

6. 使君子

使君子甘溫,入脾。殺蟲,退熱,健脾,止瀉。殺蟲之藥,多是苦辛,此獨味甘,亦可異矣。且能扶助脾胃,收斂虛熱,為小兒要藥。

7. 牽牛子

辛溫,入肺及大小腸。利小便,通大腸,消水腫,逐痰飲,除氣分濕熱,疏三焦壅結。牽牛,主脾家水氣,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虛痞滿者,不可服也。李時珍治一人腸結,服養血潤燥藥則泥膈不快,服硝黃利藥則若罔知。

其人形肥膏粱多郁,日吐酸痰乃寬,此三焦氣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而為痰,不能下滋腸胃,非血燥也。潤劑多滯,硝黃入血,不能入氣,故無效也。牽牛為皂角膏丸,才服便通。一人素多酒色,二便不通,下極脹痛,用利藥不效。是濕熱之氣壅塞清道,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

用川楝、茴香、山甲,倍用牽牛,煎服而愈。碾取頭末,去皮面用,亦用半生半熟用者。皮能滯氣,勿誤用。

8. 天花粉

甘苦微寒。主內熱乾渴,痰凝咳嗽,煩滿身黃,消毒通經。苦能降火,甘不傷胃,故《本經》有安中補虛之稱。虛熱燥渴者,與之相宜。且清和疏利。又能消毒通經,然毒竟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去皮,切片,水浸三日,逐日換水,搗如泥,絹濾澄粉,薄荷襯蒸,曬乾。

實名瓜蔞,主胸痹腫毒,潤肺止咳,滌痰止渴。丹溪頌其洗滌胸垢,為治渴神藥。其子功用約略相同,研爛去油。

9. 葛根

辛甘,陽明經藥也。主頭額痛,解肌止渴,宣斑發痘,消毒解醒。元素曰:升陽生津。脾虛作渴者,非此不除。不可多用,恐傷胃氣。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又有葛根黃連解肌湯,用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太陽藥也。葛根蔥白湯,為陽明頭痛仙藥。

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使用升麻、葛根,反引邪入陽明矣。丹溪曰:癍疹已見紅點,不宜用葛根升麻湯,恐表虛反增斑爛也。東垣曰:乾葛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解肌熱,治脾胃虛瀉聖藥也。《本草》十劑云:輕可去實,麻黃、乾葛之後。益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

二藥均是輕揚發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