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錄
張介賓,字景岳,明代醫學大家,《質疑錄》乃其醫論著作,旨在針對前賢論醫之偏頗處,深入辨析,以期匡正其失。此書匯集其畢生醫學經驗與獨到見解,尤其在其「重陽氣」學術思想指引下,對溫補學說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是研究景岳醫學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張介賓生於明代(據所附資料記載,其生於1454年),博學多才,不獨醫學精湛,於天文、地理、數學、文學亦有深研。他是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力倡陽氣為生命之本。其著作等身,《景岳全書》為其醫學思想之集大成者。而《質疑錄》作為其晚年重要著作(所附資料中提及成書於嘉靖三十八年,即1559年,然其傳記記載卒年為1529年或其傳記內文所示之約1532年,此處或為刊刻或輯錄之年而非撰寫之年,然其內容應為景岳晚年思想之體現),收錄於《醫林指月》之中,專門展現其「質疑」精神。
《質疑錄》之名,開宗明義,點出其核心目的乃「質疑」。景岳認為,醫無定法而有定理,對於前代宗匠如金元四大家(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等)的學說,雖貢獻卓著,亦難免有偏執之處,可能貽誤後人。用序言中的話來說,即便是「前代宗匠,奕祀之所奉為典型者,亦不護其所短,必為之摘發其萬一,以質諸天下後世」。因此,本書共收錄醫論四十五篇,正是針對這些被奉為圭臬的觀點進行辨析論證,旨在「正其失」,而非好辯或輕蔑前賢。綜觀其內容,全書重點論述多種病證的治則,並按疾病性質或科別分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雜病科六部分,對各類病證的診斷與治療原則提出獨到見解。書中甚至對自己早年著作中不盡完善之處亦作了辨析和糾正,如書介所述「對作者本人早年著作中立言未當處,也作了辨析和糾正」,體現了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不斷完善自我學說的精神。
在對前賢理論的質疑中,景岳最力辯者莫過於「傷寒無補法」一說。這是一句長期以來影響甚廣的醫諺。景岳在專門的篇章中駁斥此論,指出傷寒病證變化萬端,「只虛實二字盡之」。實證固然當攻邪,但虛證或挾虛者絕非少數。他引證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指出仲景所立之法,用於虛寒證者甚多,所用方劑中含有人參、桂枝、附子等補益藥物的比例亦高,足證傷寒並非絕對不可補。景岳認為,尤其在明代,人們體質多虛,挾虛傷寒者十居六七,若泥守「傷寒無補法」,見發熱便攻,不分虛實,往往導致正氣先衰,病邪難解,貽害無窮。他以臨床常見的困境為例,如表邪不解,屢散不汗,可能因中虛無力、陰氣不能達,此時「補陰最能發汗」;身熱不退,屢清猶熾,可能因陰不足,需「滋陰方能降火」。他強調,對於正氣不足、邪氣有餘、正不勝邪的情況,應當「實中氣,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此時甚至可以不散表而表自解,不攻邪而邪自退。這一段論述,深刻剖析了當時醫界機械泥古、不辨虛實的弊病,並提出以扶正為先、兼顧扶正與祛邪的治療思路,這是景岳對溫補學說在傷寒領域的重要拓展與應用,也是其「重陽氣」思想的鮮明體現。
關於中風病證,景岳亦提出質疑。他批評當時一些醫者混言「外有六經之形症」,並簡單套用治療傷寒的六經辨證模式來治療「真中風」。景岳推崇金元醫家如潔古(寇宗奭)、東垣(李東垣)對中風「中臟、中腑、中血脈」的辨證方法,認為中腑病變多影響四肢,中臟病變則危及性命,中血脈則可見口眼喎斜等局部症狀。他明確主張應依據中風自身的病機特點進行辨證論治,反對將治療外感傷寒的六經辨證機械地套用於內傷中風。這同樣顯示了他對於不同疾病應採用不同辨證體系的主張,反對僵化的醫學觀念。序言中提及他論中風「必辨十二經之見證」,這與篇章中推崇中臟腑血脈辨證似有不同側重,但其核心均指向反對簡單套用傷寒六經法,強調中風有其自身獨立的辨證體系。
貫穿《質疑錄》全書的核心思想,便是景岳對陽氣的極度重視。他堅信「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一切生理功能皆賴陽氣支持。疾病的發生,很多情況下是陽氣不足或受損所致。因此,在治療原則上,景岳力主「扶助陽氣」,通過溫補之法來「正其失」,恢復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他認為,許多看似實熱的病證,其根源實為陰陽失衡,陽氣虛弱導致陰邪或假熱外顯,此時若盲目使用苦寒攻伐,無疑是雪上加霜。其對「傷寒無補法」的質疑,對脾胃陽氣的重視,以及對扶正固本的強調,都深刻體現了他的「重陽氣」學術思想,並通過具體的病證辨析與治療方法闡述,進一步發展了溫補學說的理論與應用。
除了核心的「重陽氣」和對前賢學說的辨析外,《質疑錄》亦強調了中醫治療的其他重要原則。景岳反覆申明「辨證施治」的重要性,不論內、外、婦、兒、五官或雜病,都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體質、病情、病機進行個性化診斷和治療,絕不可「盲目用藥」或「隨意用藥」。這體現了中醫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靈活精神。序言中亦提及他善讀古人之書,但又不拘泥於前賢章句,強調「奇正變化,運用從心,不離乎法,而亦不泥乎法」,主張變通之道。此外,雖然書中具體篇章未詳細展開,但書介中提及景岳亦重視「飲食調養」和「預防保健」,認為這些是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措施,這與其整體觀、扶正氣的思想是相一致的。飲食調養可補充後天之精微,為陽氣提供物質基礎;預防保健則旨在固護陽氣,未病先防。
總而言之,《質疑錄》不僅是張介賓對金元以來醫學發展進行深刻反思和批判性繼承的成果,更是他成熟醫學思想,特別是溫補學說和「重陽氣」思想的集中體現。書中以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臨證經驗,對一些長期以來被視為圭臬的觀點進行了質疑和匡正,展現了景岳作為一代醫學大家的學術勇氣和創新精神。本書作為《景岳全書》或《醫林指月》的一部分,集景岳晚年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溫補學派的理論體系。通過研讀《質疑錄》,後學者得以窺見景岳「善讀古人之書」的真諦,以及其力求醫理精微,以期「救時弊」的良苦用心,並學習其不迷信權威、勇於獨立思考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