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錄》~ 論三焦有幾 (1)
論三焦有幾 (1)
1. 論三焦有幾
人身十二臟腑經絡,《靈樞》《素問》詳辨,各有定名部分,獨三焦之名,在經文亦多臆說;後賢之詳其義者,更多旁雜,而無一定之論,是不能無疑,而為之考究,以正其指歸。即如王海藏,為東垣高弟,亦致疑於三焦之名,而問之曰三焦有幾,啟其端而究未能定其說。
是以總會經文與諸賢之論而詳之,以知三焦有三三焦,而後之人不能明其義,故多歧而未有以正其名也。所謂三焦之有三三焦也,即以經文正之。《靈》《素》之論三焦,與《難經》之論三焦,已自不同矣。《靈樞》曰: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關沖,小指次指之端。三焦下腧,在足大趾之前,少陽之後,出膕中外臁,足太陽以絡於手少陽。
此論手少陽三焦經脈之所行也。又曰:臍下膀胱至足,為足三焦。下焦別迴腸,注膀胱以滲入。此論足太陽膀胱,為三焦一腑之所屬也。手三焦之經為少陽,主於上;足三焦之腑為膀胱,主於下:是二三焦也。故《本臟篇》曰: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論勇》曰:勇士,三焦理橫;怯士,三焦理縱。而《素問·五臟別論》又曰: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五者,為天氣之所主。夫三焦、膀胱,與膽、胃、大小腸四腑並言,而又有厚、薄、結、直、縱、橫之意,此所謂三焦者,屬之於腑,正有形有狀之三焦也。若《靈樞》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此三焦為一氣之所主,故《三十一難》因之曰:上焦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傍,下焦在臍下,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此三焦者,即《靈樞》所謂如霧、如漚、如瀆之三焦也。故《難經》又繼言之,三焦為水穀之道路,氣之所以終始。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原氣在兩腎中間之動氣,為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此所謂三焦者,屬之於氣,正王叔和所謂有名無狀之三焦也。是又一三焦也。論其經則手少陽三焦主之於上,論其腑則足太陽三焦主之於下,論其氣則兩腎原氣之三焦以行於中。故曰《靈》《素》之論三焦,與《難經》之論三焦,名各不同也。
《靈》《素》之論手少陽三焦與足太陽三焦,是有形之腑也。《難經》之論上中下之三焦,是無形之原氣也。有形之腑,與膽、胃、大小腸為配;無形之氣,遊行於五臟六腑之中,溫分肉而充皮膚,是即腎間之原氣,自下而中,自中而上,東垣所謂有名無形,主持諸氣,統領周身之氣,熏膚充身澤毛者也。三焦之有三者,此也。
王海藏問三焦有幾,獨能辨手少陽三焦主上,足太陽三焦主下,而不及《難經》所云原氣之三焦為命門之別使,是以使後人疑而莫辨耳。故王叔和所云三焦無狀空有名者,即是腎間原氣之三焦也,不可謂盡非也。獨是陳無擇以臍下之脂膜為三焦:袁淳甫以人身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者為三焦;虞天民以包涵腸胃之總司,指腔子為三焦:是皆說之不可稽者也。至金一龍舍手足之三焦不言,而易以前三焦、後三焦,尤誕妄而支離矣。
白話文:
本文探討三焦的數量問題。古代醫籍對三焦的描述眾說紛紜,缺乏統一的說法,甚至醫學大家也莫衷一是。本文試圖整合經文和歷代醫家的觀點,闡明三焦的三種不同層面。
首先,經文中提到的三焦,包括手少陽三焦經(上焦)和足太陽膀胱經(下焦),這是指具有形體的腑臟,與其他腑臟一樣具有厚薄、結直等特徵。其次,經文中也描述了上焦、中焦、下焦,這指的是人體的元氣運行路線,像霧、水泡、水道一樣,分別負責不同的生理功能,此為無形的元氣。最後,腎間的原氣也稱作三焦,它是人體生命之根本,貫通全身,溫養肌膚。
因此,三焦並非單指某一器官,而是涵蓋了經絡、腑臟、元氣三個方面:手少陽三焦經屬上焦,足太陽膀胱經屬下焦,腎間原氣則運行於全身,貫通中焦。 過去一些醫家提出的三焦觀點,例如以臍下脂膜、人體內層最紅的組織,或包覆腸胃的組織等來定義三焦,都缺乏依據。 作者早期對三焦的詮釋也存在不足之處,並非完全準確。 總而言之,對三焦的理解需要綜合考慮其經絡、腑臟和原氣三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