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序

回本書目錄

1.

醫無一定之法,而有一定之理。理無可疑,則雖庸工一得,斷不以人廢言;理有可疑,則雖前代宗匠,奕祀之所奉為典型者,亦不護其所短,必為之摘發其萬一,以質諸天下後世。蓋醫以寄生死,故不得不闡發其精微,深探其義蘊。此會稽張景岳先生《質疑錄》一書之所由作也。

粵稽軒、岐二聖,化天地身,發菩提願,著《靈樞》、《素問》諸經,創立醫道,而斯民已登諸仁壽之域,厥德溥已;春秋時秦越人復有《難經》之作,漢文帝與淳于意問答若干條;臟腑之表裡陰陽,病證之寒溫虛實,言中機宜,瞭如指掌。

此即後代質疑之權輿乎!厥後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四先生,後先踵起,著述最富,或精於傷寒,或工於雜證,各立一家言,發前人之未發,大暢宗風,遂令醫之一道,如日月經天,江湖麗地,昭垂宇宙,亙古如新。

後之工於醫者,又何疑之可質乎?雖然,愚者千慮,豈無一得?智者千慮,豈無一失?況醫如用兵然,奇正變化,運用從心,不離乎法,而亦不泥乎法,豈得為前賢章句所埋,遂寄人籬下,而不思所以變通之也哉!先生天姿卓絕,復殫人工,其於岐黃之術,不啻三折肱矣,浙東西何止活萬人!取先聖之經,以辨前賢之誤。

如傷寒一證,必辨虛實,攻補兼施,而不泥「傷寒無補法」之一言;中風則必辨十二經之見證,而不以治傷寒之法治之;血證必先清外感,次理內傷,而不泥潔古「見血無寒」之語。可疑者諸如此類,先生一一搜剔之,真可謂善讀古人之書矣。楷生也晚,不獲親炙先生之門,然至今讀其遺書,雖不能至心,竊嚮往之,篝燈披閱,以是質諸軒岐也可,質諸四大家也可,即以是質諸天地鬼神,亦無不可。於是知先生之為功,於天下萬世也大,而工於醫者,庶可以無疑矣。

因先光梨棗,以公諸海內,若先生全集中,更有《雜證謨》、《傷寒典》、《婦人規》、《傳忠錄》、《本草類考》等書,嗣當謀諸同志君子,次第梓行,以共欣賞焉!

時康熙歲在丁卯蒲月東海石楷謹識

白話文:

醫術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有其一定的道理。道理無可置疑,即使是普通的醫生偶然領悟到,也不應該因為人的身份而否定他的見解;如果道理有所疑慮,即使是前代醫學大師,世代奉為圭臬的觀點,也不應盲目維護其不足之處,必須將其細緻地剖析,以求證於天下後世。因為醫術攸關生死,所以不得不深入探討其精微奧妙,徹底挖掘其義理蘊含。這就是會稽張景岳先生撰寫《質疑錄》一書的緣由。

追溯軒轅黃帝、岐伯二聖,他們通曉天地人三才之理,發下大慈大悲的誓願,著述《靈樞》、《素問》等經典,創立了醫學之道,使百姓得以享受長壽健康,其功德廣被天下;春秋時期的秦越人又著有《難經》,漢文帝與淳于意也進行過多次醫學問答;關於臟腑的表裡、陰陽,以及疾病寒熱虛實的辨證,都闡述得精準到位。

這就是後世質疑醫學的開端!此後,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四位先生,先後崛起,著述豐富,或精於傷寒,或擅長各種雜病,各立一家之言,發展前人未曾涉及的領域,宏揚醫學宗旨,使醫學之道如同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光照宇宙,歷久彌新。

後世的醫生,又有哪些疑問需要質疑呢?然而,愚者千慮,也可能偶然有正確的見解;智者千慮,也可能會有疏忽錯誤。況且醫術如同用兵,變化多端,運用自如,不能脫離法度,但也不能拘泥於法度,怎能被前賢的文字所束縛,而甘於人下,而不思考如何變通呢!張景岳先生天資聰穎,又勤奮努力,在醫學上的造詣,如同經歷了三次斷臂再生的磨練,在浙江東西兩地救活了無數人!他以先聖的經典為依據,辨別前賢的錯誤。

例如,傷寒這一疾病,必須辨別虛實,攻補兼施,而不拘泥於「傷寒無補法」這種片面之說;中風則必須辨別十二經脈的病證,而不應以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血證必須先治療外感,然後再調理內傷,而不拘泥於潔古(指潔古方派)的「見血無寒」之論。類似這樣的可疑之處,先生都一一探究,確實可以說是善於研讀前人著作的典範。我生於晚世,未能親聆先生教誨,但至今研讀其遺著,雖然不能達到心領神會的程度,卻十分欽佩嚮往,秉燭夜讀,以這些疑問向軒轅、岐伯二聖請教,也向四位醫學大家請教,甚至向天地鬼神請教,也都無妨。由此可知,先生的功績將澤被天下萬世,而後世的醫生,也應該少一些疑惑了。

因此,我將先生的著作整理編排,公開發表於天下,除了這本《質疑錄》外,先生的《雜證謨》、《傷寒典》、《婦人規》、《傳忠錄》、《本草類考》等書,也將與同道友人商議,陸續刊印,以供大家共同欣賞!

康熙丁卯五月東海石楷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