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序

回本書目錄

1.

醫無一定之法,而有一定之理。理無可疑,則雖庸工一得,斷不以人廢言;理有可疑,則雖前代宗匠,奕祀之所奉為典型者,亦不護其所短,必為之摘發其萬一,以質諸天下後世。蓋醫以寄生死,故不得不闡發其精微,深探其義蘊。此會稽張景岳先生《質疑錄》一書之所由作也。

白話文:

醫學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但有一定的原理。如果這些原理沒有值得懷疑的地方,那麼即使是一個普通醫生所得到的見解,我們也不會因為對此人沒有好印象而否定他的言論;如果這些原理存在值得懷疑的地方,那麼即使是前代的大師,歷代以來被視為榜樣的人,我們也不會掩飾他們的缺點,而是必須指出其中的問題,來讓天下後世的人來評鑒。因為醫學關係到人的生命,所以不得不詳細地闡述其精髓,深入探討其內涵。這就是會稽的張景嶽先生寫作《質疑錄》這本書的原因。

粵稽軒、岐二聖,化天地身,發菩提願,著《靈樞》、《素問》諸經,創立醫道,而斯民已登諸仁壽之域,厥德溥已;春秋時秦越人復有《難經》之作,漢文帝與淳于意問答若干條;臟腑之表裡陰陽,病證之寒溫虛實,言中機宜,瞭如指掌。

白話文:

古代醫學聖人扁鵲和歧伯,化身天地,發願傳授醫術,寫下了《靈樞》、《素問》等醫經,創立了中醫,讓百姓從此得以長壽。他們的功德廣大無邊。春秋時期,秦越人又著有《難經》,漢文帝和淳于意互相問答,解答了許多醫學問題。臟腑表裡陰陽的關係,疾病的寒熱虛實,都被他們講得透徹,宛如親手示範一般。

此即後代質疑之權輿乎!厥後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四先生,後先踵起,著述最富,或精於傷寒,或工於雜證,各立一家言,發前人之未發,大暢宗風,遂令醫之一道,如日月經天,江湖麗地,昭垂宇宙,亙古如新。

白話文:

這正是後世質疑的依據啊!後來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四位名醫相繼崛起,著述極為豐富。其中有人精通傷寒,有人擅長雜症,各人自立門戶,發揚前人未發掘的學說,大大弘揚了中醫的宗風,於是讓醫術之道像日月運行在天際,江河流淌在大地一樣,照耀宇宙,歷久彌新。

後之工於醫者,又何疑之可質乎?雖然,愚者千慮,豈無一得?智者千慮,豈無一失?況醫如用兵然,奇正變化,運用從心,不離乎法,而亦不泥乎法,豈得為前賢章句所埋,遂寄人籬下,而不思所以變通之也哉!先生天姿卓絕,復殫人工,其於岐黃之術,不啻三折肱矣,浙東西何止活萬人!取先聖之經,以辨前賢之誤。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這種疾病時,必須分辨虛實,使用攻補兼施的方法,而不是死板地遵循「傷寒無補法」的說法;如果是中風,則必須分辨十二經絡的證狀,而不是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之;血癥必須先清外感,其次調治內傷,而不是死板地遵循古代「見血無寒」的說法。類似這樣的疑難問題還很多,先生一一搜集整理,真正可以說是善於閱讀古書的人。楷生出生較晚,未能親自拜師於先生門下,但至今仍讀著他的遺書,雖然不能深入理解,卻暗中嚮往;在燈下披閱書籍,可以向軒轅黃帝和岐伯請教,也可以向四大醫家請教,甚至可以向天地鬼神請教。因此瞭解到先生的功勞,對天下後世影響深遠,而精於醫術的人,則可以從中解除疑惑。

如傷寒一證,必辨虛實,攻補兼施,而不泥「傷寒無補法」之一言;中風則必辨十二經之見證,而不以治傷寒之法治之;血證必先清外感,次理內傷,而不泥潔古「見血無寒」之語。可疑者諸如此類,先生一一搜剔之,真可謂善讀古人之書矣。楷生也晚,不獲親炙先生之門,然至今讀其遺書,雖不能至心,竊嚮往之,篝燈披閱,以是質諸軒岐也可,質諸四大家也可,即以是質諸天地鬼神,亦無不可。於是知先生之為功,於天下萬世也大,而工於醫者,庶可以無疑矣。

因先光梨棗,以公諸海內,若先生全集中,更有《雜證謨》、《傷寒典》、《婦人規》、《傳忠錄》、《本草類考》等書,嗣當謀諸同志君子,次第梓行,以共欣賞焉!

時康熙歲在丁卯蒲月東海石楷謹識

白話文:

由於先前出版了《光梨棗論》,以便公諸天下,如果先生的全集之中,還有《雜證謨議》《傷寒典籍》《婦人醫規》《傳承精華錄》《本草種類考論》等書,我們應當與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商議,逐步刻印出版,以供大家共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