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錄》~ 論傷寒陽證下早成結胸陰證下早成痞氣
論傷寒陽證下早成結胸陰證下早成痞氣
1. 論傷寒陽證下早成結胸陰證下早成痞氣
仲景《傷寒論》有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內虛因作痞氣。又曰:陽證下之早者,為結胸;陰證下之早者,為痞氣。夫結胸、痞氣,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獨陰陽二字,未有能確辨之者,不能不致疑其間也。
白話文:
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陽症發作卻反過來攻下,熱氣進入身體內部就會形成結胸;陰症發作卻反過來攻下,內部虛弱就會形成痞氣。又說:陽症過早攻下,就會形成結胸;陰症過早攻下,就會形成痞氣。結胸、痞氣都是因為過早攻下而形成的,這點大家都知道。但只有「陽」與「陰」這兩個字,卻沒有人能夠準確地辨別,因此難免會產生疑惑。
其陰陽,指表裡之陰陽言乎?抑指風寒氣血之陰陽言乎?抑指三陽三陰經臟腑之陰陽言乎?其言陽證陰證也,抑以陽邪之熱為陽證乎?陰邪之寒為陰證乎?如以陰陽為表裡之陰陽也,以病發於陽為陽證屬表之證,不宜下,誤下成結胸,固矣。若以病發於陰為陰證屬裡之證,正宜下,何云誤下反成痞?則知此陰陽,非以表裡之陰陽言也。
白話文:
文中所提的「陰陽」所指為何?
是表裏的陰陽嗎?還是指風、寒、氣、血的陰陽?抑或指三陽三陰經絡臟腑的陰陽?
文中所說的「陽證」、「陰證」又是什麼呢?是指陽邪的熱證,陰邪的寒證嗎?
如果把「陰陽」解釋為表裏的陰陽,那麼由表發生的病症就是陽證,屬表證,就不能用瀉法,否則會誤下成結胸。
但如果把由裏發生的病症解釋為陰證,屬裏證,則應當瀉下,為什麼說誤下反而會成痞?
由此可知,文中的「陰陽」並非指表裏的陰陽。
如以陰陽為風寒氣血之陰陽也,風為陽,陽邪傷衛,衛主氣,氣傷反成結胸;寒為陰,陰邪傷榮,榮主血,血傷反成痞氣。夫結胸為實邪,為證重;痞氣為虛邪,為證輕。豈有陽邪傷無形之氣,成結胸之實證;陰邪傷有形之血,反成痞滿之虛證乎?則知此陰陽,非以風寒傷氣傷血之陰陽言也。
白話文:
如果將陰陽等同於中醫理論中的風寒氣血的陰陽,那麼風為陽,陽邪會損傷身體的防禦力,而防禦力主導氣,氣受傷反而會轉變成胸部積聚;寒為陰,陰邪會損傷身體的營養供給系統,而營養供給系統主導血,血受傷反而會轉變成腹部的積聚。胸部積聚是由實邪引起的,症狀較重;腹部積聚是由虛邪引起的,症狀較輕。怎麼可能有陽邪損傷無形的氣,反而變成胸部積聚的有形實證;陰邪損傷有形的血,反而變成腹部的積聚的虛證呢?因此,這裡所說的陰陽並不是指風寒損傷氣血的陰陽。
如以陽證陰證為三陽三陰經言也,夫三陽經證為屬腑,如太陽、陽明、少陽為病在表,當汗不當下,誤下則邪入里而成結胸是矣。但三陰經證則屬臟,如太陰、少陰、厥陰為病在裡,正當下,當下而又言誤下遂成痞氣,則知此陰陽,非以三陰三陽之臟腑言也。如以陽邪之熱證為陽證,而下早成結胸是也,若謂陰寒之陰證下之則死,豈止於痞?則知此陰證,不可指為中寒之陰證言也。故陽證下早成結胸,此論固無庸辨,獨陰證下早成痞一語,不能無疑。
白話文:
如果按照陽證、陰證來解釋三陽三陰經,那麼三陽經的症狀屬於表症,例如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的疾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不宜用瀉下法。如果誤用瀉下法,邪氣就會進入體內,形成結胸。
而三陰經的症狀屬於裡症,例如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的疾病,應該用瀉下法治療。但是如果瀉下得過早,就會形成痞氣。可見這裡的陰陽,並不是指三陰三陽經的臟腑而言。
如果按照陽性邪氣的熱證來解釋陽證,那麼瀉下過早會形成結胸,這是確切無疑的。但如果認為陰性寒氣的陰證瀉下會導致死亡,就不止是形成痞氣而已了。可見這裡的陰證,不能指中寒的陰證而言。
所以陽證瀉下過早會形成結胸,這一論點並無爭議。唯獨陰證瀉下過早會形成痞氣這一句話,不能不令人產生疑問。
仲景亦無明文,而歷代明醫,自成無己、許叔微以下,未見有發明。或指陰證之陰,或指陰寒之陰,或指為榮血之陰,或指為三陰之陰,紛紛擬議,而無定論。予反復思之,而知此陰證之陰,蓋以經腑言也。三陽有經有腑,三陰亦有經有臟。
白話文:
張仲景著作中沒有明確記載,而歷代傑出的醫家,如孫思邈、許叔微,也沒有發現。有的說是陰證之陰,有的說是陰寒之陰,有的說是榮血之陰,有的說是三陰之陰,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我反覆思考,認為這個陰證之陰,應當指月經而言。三陽經有月經,三陰經也有月經。
病在經則可汗而不可下,若風寒尚在三陰之經,則邪留肌肉之表,故曰下早則成痞,是病在經而傷於臟,則邪入而成痞,故邪在三陰之經,則可汗,若入三陰之臟,則可下,其邪在經而尚未入臟,則不可下,故病發太陰者,尚發於陰之經也,發於陰經而反下之,則作痞矣。
白話文:
疾病在經絡時,只能發汗治療,不能瀉下。如果風寒之邪仍然停留在太陰、少陰、厥陰三條陰經的經絡上,則邪氣留滯於肌肉表層,所以說如果過早瀉下,就會形成痞塊。這是因為疾病在經絡上,卻傷及臟腑,邪氣侵入臟腑而形成痞塊。因此,邪氣在三條陰經的經絡上,可以使用發汗治療;如果邪氣進入三條陰經的臟腑,就可以使用瀉下治療。但是,如果邪氣仍在經絡上,尚未進入臟腑,則不能瀉下。所以,發病在太陰經時,病情還停留在陰經的經絡上。如果此時反過來用瀉下治療,就會形成痞塊。
雖然此辨是矣,而所謂三陰者,太陰、少陰、厥陰也,然足厥陰為一陰,足少陰為二陰,足太陰為三陰,概曰三陰,抑太陰乎?少陰乎?厥陰乎?傷寒之邪,自三陽經足太陽膀胱為始,膀胱為三陽經之首,其邪在三陽經,則可汗,而反下之,故成結胸。三陰經足太陰脾為始,脾為三陰之首,若邪在三陰足太陰脾之經,則可汗而不可下,反下之則成痞氣,則陰指太陰脾經者也。故王海藏與東垣論痞,謂從血中來,治痞獨益中州。
中州者,脾也。脾可補不可瀉,當補而瀉之,是以成痞。此之謂也。
白話文:
雖然這個辨別方法是正確的,但是所說的「三陰」是指太陰、少陰、厥陰。然而,足厥陰為一陰,足少陰為二陰,足太陰為三陰,概括地稱為「三陰」,到底是太陰、少陰還是厥陰呢?
傷寒之邪,從足太陽膀胱經開始,膀胱為三陽經之首。其邪氣在三陽經時,可以發汗治療,如果反過來用下法,就會形成結胸。三陰經從足太陰脾經開始,脾為三陰之首。如果邪氣在三陰經的足太陰脾經,則可以發汗治療,不可用下法,反過來用下法就會形成痞氣,因此,這裡的「陰」是指足太陰脾經。
因此,王海藏與東垣討論痞氣時,認為痞氣從血中產生,治療痞氣只需要補益脾胃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