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論傷寒春變溫病夏變熱病

回本書目錄

論傷寒春變溫病夏變熱病

1. 論傷寒春變溫病夏變熱病

《內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又曰:熱病者,傷寒之類也。此之言熱病,乃冬令嚴寒,人觸冒之,感而即病之謂,而非夏時暑病為熱病之比。夏時熱病,今夏至後,天令暑熱炎蒸之邪,感傷於人,與冬時傷寒之熱病,大不侔也。冬寒之熱病,自表而入,夏暑之熱病,自內而發。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人如果受到了寒冷的傷害,就會導致發熱的疾病。又說:發熱的疾病,都是像傷寒那樣的。這裡所說的發熱疾病,是指在寒冷的冬天,人觸摸或冒犯了寒邪,立即感到不適而發病,而不是夏天因為暑熱而發生的疾病。夏季發生的發熱疾病,是從夏至後開始,因為天氣炎熱蒸騰的邪氣,侵襲人體而導致的,和冬天因為寒邪而發生的發熱疾病,有著很大的不同。冬天的寒邪導致的發熱疾病,是由外而內入侵的;夏天的暑熱導致的發熱疾病,是由內而外發作的。

病不同時,故治法亦異。辛溫發表與寒涼清解,有不可同日語矣。自王叔和序《傷寒論》而曰: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夏至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斯言出,而後世醫者,俱以春時之溫病,由冬傷之寒而變;夏月之暑病,亦由冬傷之寒而變。是溫病、熱病,皆因冬時受寒,而至春、夏以變焉者也。

白話文:

不同的疾病,治療方法也不一樣。辛溫發表的藥物和寒涼清解的藥物,不可在同一天使用。王叔和在《傷寒論》序言中說:感染了寒邪後立即發病,叫做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寒邪藏在肌膚裡,到了春天就會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變成暑病。暑病是熱到極點,比溫病更嚴重。這句話流傳開來後,後世的醫生都認為:春天的溫病是冬天受寒而變來的;夏天的暑病也是冬天受寒而變來的。所以,溫病和熱病都是因為冬天受寒,到了春天和夏天發作而變化的。

其言不大謬乎?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者,蓋以冬時不藏精,觸冒寒邪,則春時必有溫病之症,非以春時之溫病,必自冬寒而變也。又云:夏至後病熱為暑。此本天令大熱之氣,即時感受而成,豈有寒毒藏於肌膚之中,至春不發,歷過春三月,伏藏至夏至後,而又變為熱,有是理乎?叔和又云:三月、四月,其時陽氣尚微,為寒所折,病熱則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夫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之寒,此暴時之寒氣也,與冬令嚴寒伏藏之寒不同。

白話文:

他的話有道理嗎?經典說:冬天受寒,春天就會得溫病。這是因為冬天沒有收藏好精氣,接觸到寒邪,春天就會得溫病,而不是說春天得溫病,都是由冬天的寒邪變化而來的。又說:夏至以後得熱病是暑病。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導致的,而不是寒毒潛伏在皮膚中,春天不發作,經過春天三個月,潛伏到夏至以後,才變成熱病。叔和又說:三月、四月,陽氣還很小,被寒氣所折,病熱會很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經很強,被寒氣所折,病熱會很重。三月、四月、五月、六月這段時間的寒氣,是暫時性的寒氣,與冬天嚴寒潛伏的寒氣不同。

既曰春變為溫,夏變為熱,由冬時之寒傳變而來,又云陽氣已盛,為寒所折,則其變病為溫、為熱,其冬令之寒乎?抑時行之寒乎?立言為矛盾矣。夫風寒傷人,未發病已前,不能預知其客於某經絡、某臟腑,及其發病已後,而後能審其為何因何感也。若謂冬時受寒,而必逆決為春之必變為溫病也,夏之必變為熱病也,則鑿而不可稽矣。

白話文:

既然說春天會轉變成溫症,夏天會轉變成熱症,是由冬天時的寒邪變化而來的,又說陽氣已經旺盛,被寒邪擊倒,那麼風寒熱變的疾病是溫症、熱症,是冬天遺留的寒邪嗎?還是當時流行的寒邪?這樣說的話就自相矛盾了。風寒入侵人體,在發病之前,無法預知它會入侵哪條經絡、哪個臟腑,只有在發病之後,才能判斷是什麼原因導致發病的。如果說冬天受了寒邪,春天就必定會變成溫病,夏天就必定會變成熱病,這樣說就太武斷而不可信了。

大約冬傷於寒而即病者,曰傷寒;冬不藏精而春病者,曰溫病;夏傷於暑而病熱者,曰熱病。此三證本各以其時受病,而非寒變為溫、變為熱之謂也。

白話文:

大約冬天受了寒氣而馬上發病的,稱為傷寒;冬天沒有藏好精氣而春天發病的,稱為溫病;夏天受了暑氣而發燒的,稱為熱病。這三種病證本來就是由於不同的季節受到不同的病因而導致的,而不是寒氣轉變為溫氣、再轉變為熱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