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論苦寒補陰之誤

回本書目錄

論苦寒補陰之誤

1. 論苦寒補陰之誤

凡物之死生,本由乎陽氣。顧今人病陰虛者,十嘗八九,不知此「陰」字,正陽氣之根也。陰不可無陽,陽不可無陰。故物之生也,生於陽;而物之成也,成於陰。則補陰者,當先補陽。自河間主火之說行,而丹溪以苦寒為補陰之神丹,舉世宗之。盡以熱證明顯,人多易見;寒證隱微,人或不知;且虛火、實火之間,尤為難辨。

孰知實熱為病者,十不過三四;而虛火為患者,十嘗有六也。實熱者,邪火也。邪火之盛,元氣本無所傷,故可以苦寒折之,亦不可過劑,過則必傷元氣。虛火者,真陰之虧也。真陰不足,豈苦寒可以填補?人徒知滋陰之可以降火,而不知補陽之可以生水。吾故曰:使劉、朱之言不息,則軒岐之道不著。

白話文:

一切萬物的生死,根本來自陽氣。然而現代人罹患陰虛的疾病,十之八九,卻不明白「陰」字其實正是陽氣的根本。陰陽互相依存,陰離不開陽,陽離不開陰。所以萬物之生,源於陽氣;而萬物之成熟,則賴於陰氣。因此,要補陰,應該先補陽。自從河間學派強調溫陽的理論盛行後,朱丹溪便將苦寒藥物視為補陰的靈丹妙藥,世人紛紛效仿。因為熱證的症狀明顯,容易被人察覺;而寒證的症狀隱晦,常被人忽略;而且虛火和實火之間,尤其難以分辨。

殊不知真正因實熱而生病的人,十個中不過三、四個;而因虛火而生病的人,十個中卻有六個。實熱是外邪引起的熱證,邪火旺盛時,元氣並未受損,所以可以用苦寒藥物來治療,但也不能過量,過量則必然傷及元氣。虛火則是因為真陰虧損所致。真陰不足,怎麼可以用苦寒藥物來填補呢?人們只知道滋陰可以降火,卻不知道補陽可以生陰(滋生體液)。所以我說:如果劉完素、朱丹溪的說法一直盛行,那麼軒轅黃帝、岐伯的醫學理論就無法彰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