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錄》~ 論傷寒陽證下早成結胸陰證下早成痞氣 (1)
論傷寒陽證下早成結胸陰證下早成痞氣 (1)
1. 論傷寒陽證下早成結胸陰證下早成痞氣
仲景《傷寒論》有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內虛因作痞氣。又曰:陽證下之早者,為結胸;陰證下之早者,為痞氣。夫結胸、痞氣,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獨陰陽二字,未有能確辨之者,不能不致疑其間也。
其陰陽,指表裡之陰陽言乎?抑指風寒氣血之陰陽言乎?抑指三陽三陰經臟腑之陰陽言乎?其言陽證陰證也,抑以陽邪之熱為陽證乎?陰邪之寒為陰證乎?如以陰陽為表裡之陰陽也,以病發於陽為陽證屬表之證,不宜下,誤下成結胸,固矣。若以病發於陰為陰證屬裡之證,正宜下,何云誤下反成痞?則知此陰陽,非以表裡之陰陽言也。
如以陰陽為風寒氣血之陰陽也,風為陽,陽邪傷衛,衛主氣,氣傷反成結胸;寒為陰,陰邪傷榮,榮主血,血傷反成痞氣。夫結胸為實邪,為證重;痞氣為虛邪,為證輕。豈有陽邪傷無形之氣,成結胸之實證;陰邪傷有形之血,反成痞滿之虛證乎?則知此陰陽,非以風寒傷氣傷血之陰陽言也。
如以陽證陰證為三陽三陰經言也,夫三陽經證為屬腑,如太陽、陽明、少陽為病在表,當汗不當下,誤下則邪入里而成結胸是矣。但三陰經證則屬臟,如太陰、少陰、厥陰為病在裡,正當下,當下而又言誤下遂成痞氣,則知此陰陽,非以三陰三陽之臟腑言也。如以陽邪之熱證為陽證,而下早成結胸是也,若謂陰寒之陰證下之則死,豈止於痞?則知此陰證,不可指為中寒之陰證言也。故陽證下早成結胸,此論固無庸辨,獨陰證下早成痞一語,不能無疑。
仲景亦無明文,而歷代明醫,自成無己、許叔微以下,未見有發明。或指陰證之陰,或指陰寒之陰,或指為榮血之陰,或指為三陰之陰,紛紛擬議,而無定論。予反復思之,而知此陰證之陰,蓋以經腑言也。三陽有經有腑,三陰亦有經有臟。
病在經則可汗而不可下,若風寒尚在三陰之經,則邪留肌肉之表,故曰下早則成痞,是病在經而傷於臟,則邪入而成痞,故邪在三陰之經,則可汗,若入三陰之臟,則可下,其邪在經而尚未入臟,則不可下,故病發太陰者,尚發於陰之經也,發於陰經而反下之,則作痞矣。
雖然此辨是矣,而所謂三陰者,太陰、少陰、厥陰也,然足厥陰為一陰,足少陰為二陰,足太陰為三陰,概曰三陰,抑太陰乎?少陰乎?厥陰乎?傷寒之邪,自三陽經足太陽膀胱為始,膀胱為三陽經之首,其邪在三陽經,則可汗,而反下之,故成結胸。三陰經足太陰脾為始,脾為三陰之首,若邪在三陰足太陰脾之經,則可汗而不可下,反下之則成痞氣,則陰指太陰脾經者也。故王海藏與東垣論痞,謂從血中來,治痞獨益中州。
白話文:
傷寒陽證下瀉過早會形成結胸,陰證下瀉過早則會形成痞氣。張仲景《傷寒論》中提到這一點,但對其中的“陽證”、“陰證”含義卻沒有明確解釋,導致後世醫家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陰陽”指的是表裡,陽證屬表,不應下瀉,誤下則成結胸;陰證屬裡,應下瀉,誤下則成痞氣。但若如此理解,則陰證誤下成痞氣的說法就難以解釋。
也有人認為“陰陽”指的是風寒氣血,風為陽,寒為陰。陽邪傷氣則成結胸,陰邪傷血則成痞氣。但結胸為實證,痞氣為虛證,這種說法也無法自圓其說。
再者,有人認為“陰陽”指的是三陽三陰經。三陽經屬腑,誤下則邪入裡成結胸;三陰經屬臟,本應下瀉,誤下則成痞氣。但這也無法解釋為何三陰經的病症誤下就會成痞氣。同樣地,若以陽邪之熱為陽證,陰邪之寒為陰證,則陰證誤下應致死,而非僅僅成痞氣。
因此,文中“陰證”的“陰”字並非指表裡、風寒氣血或三陰三陽經,而是指經絡。三陽經、三陰經都分經與腑臟,病在經則可汗不可下,若風寒停留在三陰經,下瀉過早就會形成痞氣,因為此時邪氣尚未入臟。
雖然此說較為合理,但三陰經指的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中的哪一條,仍需進一步探討。傷寒邪氣由足太陽膀胱經(三陽經之首)而入,若誤下則成結胸;而三陰經以足太陰脾經(三陰經之首)為首,若邪氣在此經而誤下,則成痞氣。因此,“陰證”中的“陰”指的是足太陰脾經。
王海藏和李東垣都認為痞氣源於脾虛,脾主運化,應補不宜瀉,若誤瀉脾氣,則會形成痞氣。這也印證了“陰證”指足太陰脾經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