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論傷寒春變溫病夏變熱病

回本書目錄

論傷寒春變溫病夏變熱病

1. 論傷寒春變溫病夏變熱病

《內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又曰:熱病者,傷寒之類也。此之言熱病,乃冬令嚴寒,人觸冒之,感而即病之謂,而非夏時暑病為熱病之比。夏時熱病,今夏至後,天令暑熱炎蒸之邪,感傷於人,與冬時傷寒之熱病,大不侔也。冬寒之熱病,自表而入,夏暑之熱病,自內而發。

病不同時,故治法亦異。辛溫發表與寒涼清解,有不可同日語矣。自王叔和序《傷寒論》而曰: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夏至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斯言出,而後世醫者,俱以春時之溫病,由冬傷之寒而變;夏月之暑病,亦由冬傷之寒而變。是溫病、熱病,皆因冬時受寒,而至春、夏以變焉者也。

其言不大謬乎?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者,蓋以冬時不藏精,觸冒寒邪,則春時必有溫病之症,非以春時之溫病,必自冬寒而變也。又云:夏至後病熱為暑。此本天令大熱之氣,即時感受而成,豈有寒毒藏於肌膚之中,至春不發,歷過春三月,伏藏至夏至後,而又變為熱,有是理乎?叔和又云:三月、四月,其時陽氣尚微,為寒所折,病熱則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夫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之寒,此暴時之寒氣也,與冬令嚴寒伏藏之寒不同。

既曰春變為溫,夏變為熱,由冬時之寒傳變而來,又云陽氣已盛,為寒所折,則其變病為溫、為熱,其冬令之寒乎?抑時行之寒乎?立言為矛盾矣。夫風寒傷人,未發病已前,不能預知其客於某經絡、某臟腑,及其發病已後,而後能審其為何因何感也。若謂冬時受寒,而必逆決為春之必變為溫病也,夏之必變為熱病也,則鑿而不可稽矣。

大約冬傷於寒而即病者,曰傷寒;冬不藏精而春病者,曰溫病;夏傷於暑而病熱者,曰熱病。此三證本各以其時受病,而非寒變為溫、變為熱之謂也。

白話文:

《論傷寒春變溫病夏變熱病》

《內經》說:人受寒邪侵害,就會生病發熱。又說:熱病是傷寒的一種。這裡說的熱病,是指冬天嚴寒時,人受寒邪侵襲而立即發病,而不是夏天暑熱引起的疾病。夏天的熱病,是指夏至以後,天地間暑熱炎蒸的邪氣侵害人體而引起的疾病,與冬天傷寒引起的熱病完全不同。冬天寒邪引起的熱病,是從體表入侵的;夏天暑熱引起的熱病,是從內部發出來的。

因為發病時間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一樣。辛溫解表和寒涼清解,根本不能混為一談。王叔和在《傷寒論》序言中說:受寒邪立即發病的,叫做傷寒;沒有立即發病的,寒邪毒素藏在皮膚裡,春天會變成溫病,夏天會變成暑病。暑病的熱邪比溫病更重。自此以後,後世醫生都認為春天的溫病是由冬天受寒而轉變來的;夏天的暑病,也是由冬天受寒而轉變來的。也就是說,溫病、熱病都是因為冬天受寒,到春夏才發作。

這種說法難道不很謬誤嗎?《內經》說:冬天受寒,春天就會得溫病,這是因為冬天沒有好好保養精氣,受了寒邪侵襲,所以春天就會出現溫病的症狀,而不是說春天的溫病一定是由冬天的寒邪轉變而來的。又說:夏至以後發熱的病是暑病。這本就是因為天地間熱氣盛極而立即感受邪氣造成的,怎麼會有寒邪毒素藏在皮膚裡,春天不發作,過了春三月,等到夏至以後才發作變成熱病呢?這有道理嗎?叔和又說:三月、四月,陽氣還很弱,被寒邪所傷,發熱的症狀就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經很盛了,被寒邪所傷,發熱的症狀就重。三月、四月、五月、六月所受的寒邪,是當時的寒邪,和冬天嚴寒伏藏的寒邪不同。

既說春天變為溫病,夏天變為熱病,是由冬天的寒邪傳變而來的,又說陽氣已經很盛,卻被寒邪所傷,那麼,溫病、熱病的轉變,是冬天的寒邪呢?還是當時的寒邪呢?這兩種說法互相矛盾。風寒傷人,在發病之前,不能預知它會侵犯哪條經絡、哪個臟腑,只有發病以後,才能判斷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果說冬天受寒,就一定會轉變為春天的溫病和夏天的熱病,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總之,冬天受寒立即發病的,叫做傷寒;冬天沒有保養好精氣,春天發病的,叫做溫病;夏天受暑熱而發病的,叫做熱病。這三種病都是當時受邪氣侵襲而發病的,而不是寒邪轉變為溫邪、熱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