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論瀉南補北不可以治痿取陽明

回本書目錄

論瀉南補北不可以治痿取陽明

1. 論瀉南補北不可以治痿取陽明

《痿論》云:五臟使人痿,而本於肺熱葉焦。終之曰:治痿獨取陽明。是痿病原於手太陰一經,以熱相傳而成,而治之者,惟取足陽明一經以為要。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總宗筋而束骨以利機關。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手足不用而成痿。是痿之來,起於肺經,而治則取於陽明。

後人謂獨取陽明,此「取」字有教人補之意。是以丹溪獨引越人瀉南方、補北方之法,以發明「獨取陽明」之旨。究未能盡所以取陽明之義,而意反有相戾者。夫南方,離火也;北方,坎水也。其言曰:金體燥而居上,主畏火;土性濕而居中,主畏木。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

此其論似為肺熱葉焦者發明之,而於治痿取陽明之法,反未之悉也。陽明者,胃土也。補火可以生土,而反云瀉南;滋水則能助濕,而反云補北,則與取陽明之義有不合矣。夫足陽明為水穀之海,以為陽明虛而宗筋不用似矣,何以病痿之人,有兩足不任身,而飲食如故,其啖物反有倍於平人者何也?豈陽明之氣旺,而水穀入海,獨不能運化精微,以強筋骨乎?何飲啖日盛,形體日肥,而足痿不能用也?則知陽明之虛,非陽明之本虛,而火邪伏於胃中,但能殺穀,而不能長養血氣、生津液,以灌溉百骸,是以飲食倍於平人,而足反為之不用。此所謂「壯火食氣」,而邪熱不殺穀也。

陽明之邪熱,原是肺熱中傳來,故治痿獨取陽明者,非補陽明也,治陽明之火邪,毋使干於氣血之中,則濕熱清而筋骨強,筋骨強而足痿以起。張子和嘗言痿病皆因客熱而成,斷無有寒。丹溪亦云治痿以清熱為主,不可作風治用風藥。誠得取陽明之義者矣。

白話文:

《論瀉南補北不可以治痿取陽明》

《痿論》說:五臟都會導致痿證,但根本原因在於肺熱葉焦。最後總結說:治療痿證只取足陽明經。意思是痿病源於手太陰肺經,因熱邪傳導而產生,治療則需重點取用足陽明經。足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氣的總匯,它統攝筋脈,約束骨骼,使身體各部分協調運作。足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筋脈鬆弛,帶脈無力,因此手腳無力,形成痿證。所以痿證的發生始於肺經,但治療卻要從足陽明經入手。

後人認為只取足陽明經,這個「取」字有補益的意思。因此丹溪(朱丹溪)獨自引用越人(指古代越地的醫家)瀉南方、補北方的治療方法,來闡明「只取足陽明經」的意義。但這並不能完全說明取足陽明經的道理,反而有些矛盾。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他說:金屬乾燥,居於上方,怕火;土性濕潤,居於中間,怕木。瀉南方,則肺金清肅,東方(肝木)不會過盛;補北方,則心火下降,西方(脾土)不會虛弱。

這種說法似乎是針對肺熱葉焦者提出的,但對於治療痿證取足陽明經的方法,卻沒有完全理解。足陽明經屬胃,是土。補火可以生土,卻說瀉南方(火);滋水可以助濕,卻說補北方(水),這與取足陽明經的意義不相符。足陽明經是水谷的匯集之處,認為足陽明虛弱,導致筋脈失用,似乎有道理。但為什麼痿證患者,兩腿不能負重,但飲食卻和常人一樣,甚至比常人還多呢?難道是足陽明之氣旺盛,水谷大量進入,卻不能運化精微物質,以強健筋骨嗎?為什麼飲食日增,身體日胖,卻腿腳痿弱無力呢?這就說明足陽明經的虛弱,並不是足陽明經本身的虛弱,而是火邪伏在胃中,只消粍穀物,卻不能滋養氣血、生化津液,以濡養全身,所以飲食比常人多,卻反而導致腿腳無力。這就是所謂的「壯火食氣」,邪熱消耗穀物而不被清除。

足陽明經的邪熱,本是肺熱傳來的,所以治療痿證只取足陽明經,並不是補足陽明經,而是要治療足陽明經的火邪,不要讓它干擾氣血,這樣濕熱就能清除,筋骨就能強健,筋骨強健了,腿腳痿弱就能痊癒。張子和曾說,痿證都是由客熱引起的,絕對沒有寒邪。朱丹溪也說,治療痿證以清熱為主,不能用風寒類藥物治療。這才是真正理解了取足陽明經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