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論《原病式》病機十九條

回本書目錄

論《原病式》病機十九條

1. 論《原病式》病機十九條

《內經》一十九條,實察病機之要旨,末言「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以答篇首「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之旨,總結一篇十九條之要法,此正先聖心傳妙旨。劉河間略其顛末,遺此一十六字,獨取其中十九條病機,著為《原病式》,偏言盛氣實邪,俱歸重於火者十之七八,至於不及虛邪,全不相顧。又云:其為治,但當瀉其過甚之氣,不可反誤其兼化。

立言若此,虛者何堪?如病機大要,各司其屬。其在太過所化之病為盛。盛者,真氣也。其在受邪所化之病為虛。虛者,假氣也。故有其病化者,恐其氣之假,故有者亦必求之。無其病化者,恐其邪隱於中,凡寒勝化火,燥勝化風,及寒伏反躁,熱伏反厥之類,故無者亦必求之。其病之化似盛者,恐其盛之未的,故盛者亦必責之。

其病之化似虛者,恐其虛之未真,故虛者亦必責之。此一十六字,為病機之要,今全去之,猶有舟無操舟之工,有兵無將兵之帥矣。實智士之一失也!

白話文:

《原病式》病機十九條論述了《內經》十九條病機要旨,最後總結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回應篇首「盛者瀉之,虛者補之」的原則,精妙地概括了十九條的治法。這是古代聖賢的精髓心法。劉河間簡化了原文,只留下這十六字,並以此為基礎,選取十九條病機撰寫《原病式》,卻過度強調盛氣實邪,多數歸因於火邪,而忽略了虛邪,這是不全面的。他又說,治療時只應瀉去過盛之氣,不可誤治其兼夾的病變。

這樣說法,虛證患者怎能承受?實際上,病機各有其歸屬。 太過所致的病變屬於盛,而盛是指真氣;受邪所致的病變屬於虛,而虛是指假氣。因此,即使有病理變化,也擔心是假氣,所以有病者也要探究;即使沒有明顯的病理變化,也擔心邪氣隱匿其中,例如寒邪化火、燥邪化風,以及寒邪潛伏反而表現為燥熱,熱邪潛伏反而表現為厥逆等等,所以無病者也要探究。如果病情看似實證,也擔心其實證尚未明確,所以實證也要追究;如果病情看似虛證,也擔心其虛證尚未確定,所以虛證也要追究。這十六字是探究病機的關鍵,若完全捨棄,就如同有船卻沒有掌舵的人,有兵卻沒有領兵的將帥一樣,這是真正聰明人所犯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