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論在內為血在外為汗

回本書目錄

論在內為血在外為汗

1. 論在內為血在外為汗

方書多言血與汗異名而同類。丹溪因之,遂有在內為血,在外為汗之論。似乎血即是汗,汗即是血矣。豈知血與汗之由來,有不可以同類並言者。經云:心主血,血生於心。又云:腎主五液,入心為汗。又云:汗者,心之液。此言汗為心之液,而非曰心之血。血生於心,統於脾,藏於肝,而其原則自水穀之精氣,受於中焦,變化取汁,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以奉生身者也。

若夫汗則為人身之津液,因腠理疏,皮毛不能外衛,風、暑、濕、熱之邪干之,則蒸然發出,津津而為汗。是汗乃身之陽氣所化,故曰陽加於陰,謂之汗。當云在內為氣,在外為汗。此可以氣言,而不可以血類也。庸有在外之汗,而可以在內之血混言之乎?人之一身,有涕、淚、涎、唾、便、溺,皆屬一水之化,而發於九竅之中。

故鼻之所出曰涕,目之所出曰淚,口之所出曰唾、曰涎,二陰之所出曰便、溺,而皮毛之所泄則曰汗。汗可以血類之,則涕、淚、唾、涎、便、溺,亦可以血言之矣!

白話文:

許多醫書都說血和汗名稱不同但屬於同類,朱丹溪因此提出「在內為血,在外為汗」的觀點,好像血就是汗,汗就是血一樣。然而,血和汗的來源卻不能混為一談。經書上說:「心主血,血生於心。」又說:「腎主五液,入心為汗。」還說:「汗者,心之液。」這說明汗是心的體液,而不是心的血液。血液產生於心臟,由脾臟統攝,貯藏於肝臟,其根本來自於水穀精氣,這些精氣在中焦吸收、變化、取其汁液,在五臟調和,輸布到六腑,用以滋養身體。

至於汗,則是人體津液,因為肌膚腠理疏鬆,皮毛無法保護肌體,受到風、暑、濕、熱等邪氣的侵犯,就會蒸發而出,形成汗液。所以汗是人體陽氣轉化而成的,因此說「陽加於陰,謂之汗」。應該說「在內為氣,在外為汗」。這可以用氣來說明,而不能用血來歸類。怎麼能把體外的汗和體內的血液混為一談呢?人體的涕、淚、涎、唾、大小便,都屬於水的變化,從九竅排出。

所以鼻子流出來的是涕,眼睛流出來的是淚,嘴巴流出來的是唾液和涎液,兩個陰竅流出來的是大小便,而皮膚毛孔排泄出來的則稱為汗。如果汗可以歸類為血,那麼涕、淚、涎、唾、大小便也可以說是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