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錄》~ 論陽常有餘
論陽常有餘
1. 論陽常有餘
二者,陰也,後天之形;一者,陽也,先天之氣。神由氣化,氣本乎天,故生髮吾身者,即真陽之氣也;形以精成,精生於氣,成立吾身者,即真陰之精也。經云:女子二七天癸至,男子二八天癸至。又云: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所謂陰者,即吾之精,造吾之形也。人生全盛之數,惟二八後至四旬外,前後止二十餘年,則形體漸衰。
故丹溪引日月之盈虧,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立補陰丸為神丹。不知天癸未至,本由乎氣,而陰氣自半,亦由乎氣,是形雖屬陰,而氣則從陽也。故人身通體之溫者,陽氣也。及既死,則形存氣去,此陽脫在前,陰留在後。可見生由乎陽,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
故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可見人之生,只此一息真陽為運行。孰謂陽常有餘,而以苦寒之味伐此陽氣乎?
白話文:
人體由陰陽兩方面構成:陰屬後天,是形體;陽屬先天,是氣。精神來自於氣的變化,氣源於自然,所以使我們身體生長發育的是先天真陽之氣;而形體則由精氣構成,精氣又生於氣,所以構成我們身體的是真陰之精。古籍記載,女子十四歲、男子十六歲,天癸(月經)開始;人到四十歲,陰氣就開始衰減。所謂的陰,就是我們的精氣,用來構建我們的形體。人一生最鼎盛的時期,也就是從十六歲到四十歲之間,前後只有二十幾年,之後形體就會逐漸衰老。
因此,朱丹溪以日月盈虧為例,認為「陽氣通常有餘,陰氣通常不足」,並創造補陰丸作為神丹妙藥。但他不明白,天癸的到來和陰氣的衰減,都源於先天之氣,雖然形體屬陰,但氣卻來自陽氣。所以,人體的溫暖來自陽氣。人死後,形體尚存,但氣已散去,這是陽氣先消失,陰氣後消失。由此可見,人生由陽氣主宰,死亡也由陽氣主宰。陽氣並非能使人死亡的東西,陽氣來了則生,陽氣去了則死。
古籍記載:「陽氣如同天和太陽,如果失去它,就會減壽而名聲不顯。」可見人的生命,只依靠這一息真陽之氣來運作。怎麼能說陽氣通常有餘,而用苦寒的藥物去損傷陽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