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論陽常有餘

回本書目錄

論陽常有餘

1. 論陽常有餘

二者,陰也,後天之形;一者,陽也,先天之氣。神由氣化,氣本乎天,故生髮吾身者,即真陽之氣也;形以精成,精生於氣,成立吾身者,即真陰之精也。經云:女子二七天癸至,男子二八天癸至。又云: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所謂陰者,即吾之精,造吾之形也。人生全盛之數,惟二八後至四旬外,前後止二十餘年,則形體漸衰。

白話文:

陰陽二氣是後天形體和先天天氣的來源。陽氣是先天的,神是由氣轉換而來的,氣的來源是天,所以我們身體的生長發育是由真陽之氣所控制的。形體是由精組成的,精是由氣化生的,我們身體的構成是由真陰之精所控制的。經書上說:女性十四歲時月經開始來潮,男性十六歲時月經開始來潮。又說:人四十歲時陰氣開始減半。這裡所說的陰,就是我們的精,它創造了我們的形體。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時期,只有從二八之年到四十歲出頭,前後只有二十多年,之後形體就會逐漸衰老。

故丹溪引日月之盈虧,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立補陰丸為神丹。不知天癸未至,本由乎氣,而陰氣自半,亦由乎氣,是形雖屬陰,而氣則從陽也。故人身通體之溫者,陽氣也。及既死,則形存氣去,此陽脫在前,陰留在後。可見生由乎陽,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

白話文:

丹溪引用日月盈缺的道理,認為「陽氣常有餘,陰氣常不足」,所以製造了六味地黃丸當作神丹。當人還沒有發育成熟時,是因元氣不足,而陰氣不足也因元氣不足,所以雖然身體屬於陰性,但元氣則屬於陽性。所以人體全身的溫暖,都是陽氣的功勞。等到人死亡後,身體還在,但陽氣離開了,這是先陽氣離開,陰氣還在。可見,生是由於陽氣,死也由於陽氣。並不是陽氣會使人死亡,而是陽氣來了就活,陽氣離開了就死。

故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可見人之生,只此一息真陽為運行。孰謂陽常有餘,而以苦寒之味伐此陽氣乎?

白話文:

因此《黃帝內經》說:陽氣就像天上太陽,如果失去它的位置,壽命就會縮短而變得不明顯。由此可見,人的生命,只靠這一口真陽之氣運行。誰說陽氣總是充足,而用苦寒的藥味來傷害這陽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