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論諸痛不宜補氣

回本書目錄

論諸痛不宜補氣

1. 論諸痛不宜補氣

《靈樞》云:病痛者,陰也。又云: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夫陽者,氣也,是痛病當先治氣。顧氣有虛有實。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邪實者,以手按之而痛,痛則宜通。正虛者,以手按之則止,止則宜補。丹溪猥云:諸痛不宜補氣。

白話文:


《靈樞》說:疼痛是陰症。又說:無形而痛的,也是陰症。陽氣充足但陰氣受傷,應急治陽氣,不要攻伐陰氣。陽氣就是氣,所以疼痛時應先治療氣。氣分虛實,實者是邪氣實,虛者是正氣虛。邪氣實的話,用手按壓會痛,痛則應疏通氣血。正氣虛的話,用手按壓就會止痛,止痛則應補氣。丹溪隨便說:所有的疼痛都不宜補氣,這是不對的。

夫實者,固不宜補,豈有虛者而亦不宜補乎?故凡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痛而喜寒者多實熱,喜熱者多虛寒;飽而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壯年者多實,愈攻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弦大,痛在臟者脈沉微,兼脈症以參之,而虛實自辨。

白話文:

凡是病情屬於實證,當然不適合進補,難道虛證就不適合進補了嗎?所以凡是疼痛且感覺脹閉的,大多是實證;不脹不閉的,大多是虛證;疼痛且喜歡冷的,大多是實熱;喜歡熱的,大多是虛寒;吃飽後症狀加重的,大多是實證;飢餓時症狀加重的,大多是虛證;脈搏實、氣粗壯的,大多是實證;脈搏虛、氣微弱的,大多是虛證;新發疾病且患者壯年的,大多是實證;病情應激治療後反而加重的,大多是虛證。疼痛位於經絡的,脈象會弦大;疼痛位於臟腑的,脈象會沉微。結合脈象和症狀進行分析,虛實之症即可辨別清楚。

是以治表虛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痛者,陰不足也,非養榮不可;上虛而痛者,心脾受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脫泄亡陰也,非速救脾腎溫補命門不可。凡屬諸痛之虛者,不可以不補也。有曰「通則不痛」,又曰「痛隨利減」。人皆以為不易之法,不知此為治實痛者言也。

白話文:

因此,治療體表虛弱引起的疼痛,陽氣不足,必須溫補經絡;治療體內虛弱引起的疼痛,陰血不足,必須滋養營血;上部虛弱引起的疼痛,心脾受損,必須補益中氣;下部虛弱引起的疼痛,由於脫氣洩精導致陰血虧虛,必須迅速救治脾腎,溫補命門。凡是屬於虛證的疼痛,都不能不進行補益治療。有人說「氣血通暢則不痛」,又說「疼痛隨著氣血暢通而減輕」。人們都認為這是不變的法則,卻不知道這只是針對實證疼痛而言的。

故王海藏解「痛利」二字,不可以「利」為「下」,宜作「通」字訓。此說甚善。明哲如丹溪徒曰:「諸痛不可補氣」,則失矣。

白話文:

因此,王海藏解釋「痛利」這兩個字,不能將「利」解釋為「通便」,應該解釋為「通暢」的意思。這種說法非常好。像丹溪那樣聰明的人,卻說「所有疼痛都不可以補氣」,那樣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