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錄》~ 論諸痛不宜補氣
論諸痛不宜補氣
1. 論諸痛不宜補氣
《靈樞》云:病痛者,陰也。又云: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夫陽者,氣也,是痛病當先治氣。顧氣有虛有實。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邪實者,以手按之而痛,痛則宜通。正虛者,以手按之則止,止則宜補。丹溪猥云:諸痛不宜補氣。
夫實者,固不宜補,豈有虛者而亦不宜補乎?故凡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痛而喜寒者多實熱,喜熱者多虛寒;飽而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壯年者多實,愈攻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弦大,痛在臟者脈沉微,兼脈症以參之,而虛實自辨。
是以治表虛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痛者,陰不足也,非養榮不可;上虛而痛者,心脾受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脫泄亡陰也,非速救脾腎溫補命門不可。凡屬諸痛之虛者,不可以不補也。有曰「通則不痛」,又曰「痛隨利減」。人皆以為不易之法,不知此為治實痛者言也。
故王海藏解「痛利」二字,不可以「利」為「下」,宜作「通」字訓。此說甚善。明哲如丹溪徒曰:「諸痛不可補氣」,則失矣。
白話文:
論諸痛不宜補氣一文中,認為疼痛屬陰,若疼痛且無明顯外在病灶,也是陰虛的表現,應先治療陽氣,而非攻伐陰氣。陽氣即氣,故疼痛應先治氣,而氣分虛實。邪氣實者,按壓疼痛加劇,宜疏通;正氣虛者,按壓疼痛減輕,宜補益。但丹溪先生卻認為所有疼痛都不宜補氣。
然而,實證當然不宜補,但虛證是否也不宜補呢?實際上,脹滿閉塞的疼痛多屬實證,不脹不閉的疼痛多屬虛證;畏寒的疼痛多為實熱,喜熱的疼痛多為虛寒;飽腹時疼痛加劇者多為實證,飢餓時疼痛加劇者多為虛證;脈象實大氣粗者多為實證,脈象虛弱氣少者多為虛證;新發病且年輕力壯者多為實證,治療後症狀加重的則多為虛證。經絡疼痛脈象弦大,臟腑疼痛脈象沉微,需結合脈象和症狀綜合判斷虛實。
因此,表層虛證引起的疼痛,因陽氣不足,需溫經散寒;內臟虛證引起的疼痛,因陰氣不足,需滋養補益;上焦虛證引起的疼痛,因心脾受損,需補益中氣;下焦虛證引起的疼痛,因陰液虧損,需溫補脾腎,急救命門。總之,所有疼痛的虛證,都不可不補。有人認為「通則不痛」、「痛隨利減」,以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療方法,卻不知這只適用於實證疼痛。
王海藏先生解釋「痛利」中的「利」並非瀉下之意,而是指疏通,此說甚是。丹溪先生「諸痛不宜補氣」的說法,因此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