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錄》~ 論關格是脈而非症
論關格是脈而非症
1. 論關格是脈而非症
《素問》云:人迎與氣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靈樞》云: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不和則陽脈盛;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不和則陰脈盛。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故曰關;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故曰格。關格者,不得盡命而死。
此《靈》、《素》之論關格,以脈言,而非症也。自仲景宗之,而謂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夫人迎四倍,寸口四倍。則非尺寸之謂,而曰吐逆者,此隔食症也。曰不得小便者,此癃閉症也。自此叔和以後,俱莫能辨,悉以尺寸言關格。而潔古則曰:寒在上,熱在下。
夫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而可謂之寒在上、熱在下乎?東垣則以清氣反行濁道曰格,濁氣反行清道曰關。丹溪但言膈中覺有所礙,不能升降,是有格而無關。元方以大小便不通為關格,其說尤為舛錯。後丹溪竟以關格立症分門,致後學茫然莫辨。獨馬元臺力辨諸子之非,謂關格非隔食、癃閉之症。
夫巢、張、李、朱為醫之宗,尚與《內經》相乖,況下工?豈知關格為脈體,而非病名者哉!
白話文:
《素問》和《靈樞》都提到關格,是指脈象,而非疾病症狀。《素問》認為,人迎脈和氣口脈都超過正常四倍以上,就是關格。這種脈象虛弱,無法充分吸收天地精氣,就會導致死亡。《靈樞》則認為,邪氣在六腑則陽脈失調,表現為陽脈過盛;邪氣在五臟則陰脈失調,表現為陰脈過盛。陽氣過盛,陰氣無法調和,稱為關;陰氣過盛,陽氣無法調和,稱為格。關格這種脈象,會導致夭折。
這些經書論述關格,都是從脈象的角度來講,而不是疾病症狀。從張仲景開始,就認為尺脈盛為關,寸脈盛為格,關則小便不通,格則嘔吐。但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超過四倍,就不能簡單地用寸尺脈來解釋嘔吐和小便不通,因為這些可能是隔食和癃閉的症狀。從張仲景之後,大多數醫家都未能正確理解關格,都以寸尺脈來判斷。而潔古認為關格是上寒下熱。
但脈象的寸口都超過正常四倍以上,怎麼能說是上寒下熱呢?李東垣則認為清氣逆流為格,濁氣逆流為關。朱丹溪只說膈中感覺阻塞,氣機升降不利,是有格而無關。張仲景則認為大小便不通就是關格,這種說法更是錯誤的。後來朱丹溪甚至把關格獨立成一種疾病,導致後學者更加迷惑。只有馬元臺力排眾議,指出關格並非隔食、癃閉等疾病症狀。
巢、張、李、朱等醫學大家尚且與《內經》有所出入,更何況後世的醫生?他們難道不知道關格是脈象的類型,而不是疾病名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