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論靜而得之曰中暑
論靜而得之曰中暑
1. 論靜而得之曰中暑
潔古《此事難知》有曰:動而得之曰中熱,靜而得之曰中暑。此言不能無議。夫中熱、中暑,均自夏月感受之熱邪也。故中暑即是中熱,初無有分,但其得之則有別者。如行人、農夫,奔走勞動於道途田野之間,此時熱氣充斥,一時昏悶猝倒,此謂中暑,即謂中熱,是皆動而得之者也。
若靜而得之者,如安逸之人,乘涼於大廈高堂、涼亭水閣,一時陰寒之氣遏郁,周身之陽氣不得舒越,而肌膚粟慄、頭疼、發熱,此是夏月感寒病,而不得以中暑名之也。中暑者,中天令之熱邪,豈有感受房室陰寒之氣,而混以靜時得之,亦名之曰中暑可乎?若靜時感夏月之寒,而漫稱曰中暑,使不正其名、辨其症,而以清暑寒涼之品,如彼白虎、益元投之,其禍人必矣!
白話文:
潔古在《此事難知》中說:「動則中熱,靜則中暑。」這種說法值得商榷。中熱和中暑,都是夏季感受熱邪所致。所以中暑本就是中熱,一開始並沒有區分,只是發病的原因不同。比如,行人、農夫在路上或田間奔走勞作,遇到熱氣襲人,突然昏迷倒地,這就是中暑,也就是中熱,都是因為活動而導致的。
但如果是在靜止狀態下發病,例如安逸之人,在涼爽的大廈、涼亭或水閣乘涼,卻因為陰寒之氣鬱結,全身陽氣無法舒展,出現皮膚起雞皮疙瘩、頭痛、發熱等症狀,這是夏季感受寒邪所致的疾病,不能稱為中暑。中暑是感受天地間的暑熱之邪,怎麼可能因為感受室內陰寒之氣而得病,還混淆為靜止狀態下的中暑呢?如果將靜止狀態下感受夏季寒邪的疾病都稱為中暑,就會導致疾病名稱不準確、症狀辨別不清,如果再用清暑解熱的藥物,例如白虎湯、益元散等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