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質疑錄》~ 論真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

回本書目錄

論真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

1. 論真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症

中風證宜從潔古、東垣之論,以中臟、中腑、中血脈為辨證之的。潔古云:中腑多著四肢,中臟多滯九竅。東垣亦云: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中血脈則口眼喎斜。而方書所載,混言外有六經之形症,以大小續命湯為主。夫人身臟腑有十二經,手有三陽三陰,足有三陽三陰。

中風之有六經形症也,手之六經乎?抑足之六經乎?六經之症,惟傷寒有之。或謂中風六經形症,即是傷寒六經形症,至有引傷寒六經之症,以解中風六經之症。其言為大可嗤也。夫傷寒六經症,只傷足而不傷手,故一日巨陽,則有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之症,而中風無有也;二日陽明,則有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之症,而中風無有也;三日少陽,則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之症,而中風無有也。此足三陽之見症也。

至傳入足三陰,四日有腹滿、咽乾、自利、不渴、腹痛之症,是足太陰之見症,而中風有之乎?五日有引衣蜷臥、舌乾、口燥之症,是足少陰之見症也,而中風有之乎?六日有煩滿、囊縮之症,是足厥陰之見症也,而中風有之乎?傷寒六經次第傳變,故仲景有麻黃、桂枝、大小承氣之法,若中風為猝暴病,一時猝倒昏迷,難分經絡,而有臟腑、血脈之別,或中於足之六經,或中於手之六經,非若傷寒之有次第傳焉者也。

若謂中風六經形症,即是傷寒六經形症,是欲以治傷寒之法治中風,其不至於殺人也幾希矣!若論中風,則十二經皆有見症,而不止於六經也。如四肢不收、手足拘攣者,風中足太陰脾也;口眼喎斜、口噤不開,風中足陽明胃也;痰涎壅塞,聲如曳鋸,風中手太陰肺也;大便閉結,風中手陽明大腸也;舌喑不語,風中足少陰腎也;目瞀昏迷、不省人事,風中手少陰心與手厥陰包絡也;瘛瘲強直、角弓反張,風中足厥陰肝與足太陽膀胱也;耳聾、脅痛,風中足少陽膽也。此皆中風之形症,豈可以六經拘之乎?其不同於傷寒之六經也明矣!

白話文:

中風的辨證應參考張從正(潔古)和李東垣的論述,以臟腑和血脈為診斷的依據。張從正認為,中腑病症多見於四肢,中臟病症多見於九竅(眼、耳、鼻、口、肛門、尿道等)。李東垣也說,中腑受損則肢體功能喪失,中臟受損則性命危急,中血脈受損則口眼歪斜。但許多醫書卻混淆地說中風有六經的症狀,並以大小續命湯為主方。人體有十二經脈,手部有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足部有足三陽經、足三陰經。

中風若出現六經的症狀,是手部六經還是足部六經呢?六經辨證是傷寒病特有的診斷方法。有人認為中風的六經症狀與傷寒的六經症狀相同,甚至用治療傷寒的六經辨證方法來治療中風,這種說法十分荒謬。傷寒的六經症狀循序漸進地從足部經脈發展,例如:第一天巨陽經症狀包括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痛等,中風卻沒有這些症狀;第二天陽明經症狀包括身熱、目痛、鼻乾、失眠等,中風也沒有這些症狀;第三天少陽經症狀包括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及嘔吐等,中風也沒有這些症狀。這些都是足三陽經的典型症狀。

傷寒病邪傳入足三陰經後,第四天出現腹脹、咽喉乾燥、腹瀉、不渴、腹痛等症狀,這是足太陰脾經的症狀,但中風會出現嗎?第五天出現蜷臥、舌乾、口燥等症狀,這是足少陰腎經的症狀,但中風會出現嗎?第六天出現煩躁、陰囊收縮等症狀,這是足厥陰肝經的症狀,但中風會出現嗎?傷寒六經的傳變有其順序,所以張仲景有麻黃湯、桂枝湯、大小承氣湯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中風是突然發病的急症,病人會突然昏倒失去意識,很難區分經絡,但可以區分臟腑和血脈的病變,病邪可能侵犯足部六經或手部六經,而不會像傷寒那樣循序漸進地傳變。

如果認為中風的六經症狀等同於傷寒的六經症狀,那就想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中風,這樣幾乎必死無疑!論及中風,十二經脈都可能出現症狀,而並非僅限於六經。例如:四肢不能收縮、手足拘攣,是風邪侵犯足太陰脾經;口眼歪斜、口不能張開,是風邪侵犯足陽明胃經;痰涎阻塞,聲音嘶啞如鋸木,是風邪侵犯手太陰肺經;大便秘結,是風邪侵犯手陽明大腸經;舌頭髮硬不能說話,是風邪侵犯足少陰腎經;眼睛模糊昏迷、神志不清,是風邪侵犯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包絡經;抽搐強直、角弓反張,是風邪侵犯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耳聾、脅痛,是風邪侵犯足少陽膽經。這些都是中風的症狀,怎麼可以用六經來限制呢?中風與傷寒的六經辨證方法顯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