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補要

《醫門補要》是清代醫家趙濂於光緒年間(1883年)完成的一部綜合性醫學著作,全書共分三卷。此書以其內容簡要、切於實用的特點,反映了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並在治法上展現了敢於創新的精神,特別是對外科雜證的治療尤為重視。書中不僅系統地論述了多種病證的證候、治法與方藥,更收錄了作者親身驗證的治案,為後世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本書的架構清晰實用。上、中二卷被命名為「醫法補要」,旨在補充和完善醫學理論與治療方法,內容涵蓋內科、外科等多個領域的病證。這部分可視為作者對前人學說的融會貫通,結合自身體會所作的系統整理和補充。下卷則為「見症實錄」,收錄了196條治案,這是本書最具臨床價值的精華所在。透過這些具體病例,讀者得以窺見趙濂醫家如何辨證論治、靈活運用方藥和治療手法,這些醫案不僅是理論的印證,更是作者臨床思維和經驗的直接體現。書末還附載了《先哲察生死秘法》等三篇,進一步豐富了書的內容廣度,顯示了作者對醫學各層面的關注。

從趙濂的自序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醫學的深刻體悟和著書的用心。在自序二中,趙濂開宗明義地指出,真正有益於世的著作,應能「見諸實事」,而醫學正是一門能「拯急恤災,徵諸日用而最切」的實學,具有「起死回生之力」。他也坦言醫學的難度,認為一個合格的醫者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養,如「胸無洞見,不知變通」則難奏效,強調「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的十項準則,為醫者樹立了行為和學術的標竿。趙濂在自序中特別提到,雖然內科書籍已極浩瀚,但外科卻「必須傳授,另多手法奇方」,且往往有醫者「秘其術而藏其方」,不願公之於世。這也反襯出他著書的目的:不憚數十年心血,搜求前賢義蘊,記錄自身臨症經驗,並將師傳及化出諸法「彙輯成帙」,「以災棗梨」(付梓出版),旨在「要使閱者,瞭然心目」,即使自謙為「一得之愚」,也希望「未必於醫林無小補」。這份將醫術公諸同好的開闊胸襟,是本書問世的重要動機。

由馬培之所作的自序一則從另一角度肯定了本書的價值。馬培之盛讚趙濂對古典醫籍和後世名家學說的「淹貫」,並將《醫門補要》比作白居易的詩,形容其語言「老嫗都能解說」,即通俗易懂。同時,他也指出本書「擷經之腴,搜方之秘」,內容精煉,治療效果「甚驗」,稱其為「醫林之寶筏,壽世之奇珍」,足見當時醫界對本書實用性和有效性的認可。

從卷上所載的具體醫法中,更能體現趙濂的創新精神和對外科的重視。例如在「外症用刀針法」一節中,作者詳細描述了運用銀絲針、披刀、火針、骨針、拔膿管等工具處理外科病變的方法。他不僅說明了這些工具的使用時機和具體步驟,更特別強調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和禁忌。對於火針,他指出其適用於癰疽化膿或陰疽回陽,但嚴格限制其在火毒旺盛、紅腫焮痛的病症和頭面部的使用,因為這會「引火閉邪,使輕病轉危」。這種對工具應用的精細化和規範化,體現了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對患者安全的重視。此外,他記載了在動刀針前讓患者含桂元肉以「接補元氣」防暈脫的方法,以及對老人、幼孩、虛弱者的操作禁忌,這些細節無不彰顯其臨床的周全考慮。處理喉內、舌下病灶用烙鐵的方法,甚至詳細說明了烙鐵的材質(忌銅)和使用技巧,均是其臨床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和經驗總結。

本書對特定病證的論述也頗具特色。在「治筋縮法」中,趙濂分析了癰疽潰膿日久導致筋縮的原因,提出了結合內服十全大補湯補益氣血、外用蔥艾湯熏洗以及物理按摩、拉伸的綜合治療方案,並預示了預後(大筋已斷者難復原)。對足部筋縮則介紹了獨特的竹筒滾動法。這些治療方法兼顧了內治、外治與功能鍛煉,思路全面。處理瘡口「浮皮兜膿」的問題,他直截了當地提出「須剪開」,以便徹底清創上藥,反映了實事求是的治療原則。

書中對藥物應用的禁忌也有明確提示。例如「升藥所忌」一節中,他指出手背、膝蓋下至足背的瘡症忌用升藥,因為這些部位的病變多與濕熱有關,升藥反而會助火蝕肌或閉濕生火。這體現了他對藥性與病位、病機結合應用的細膩觀察。

對於一些較為頑固或複雜的病證,如「背部濕痰塊」、「痔漏」和「臁瘡」,趙濂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提供了治療思路。他從氣血、濕痰、經絡、臟腑(肺與大腸相表裡)、甚至生理因素(天癸)等多方面探討其病因病機,並提出相應的治法,如痔漏體實者主張內服消漏丸,而非一概採取手術,顯示了其治療策略的靈活多樣。

總體而言,《醫門補要》是一部集理論、方法、醫案於一體的綜合性醫書。趙濂通過此書,不僅傳承了經典醫學的精髓,更融入了他數十年的臨床心得和創新實踐。書中對外科雜證的詳細描述和獨特療法的介紹,尤其對火針、刀剪等手術技巧的規範和禁忌提示,在當時乃至後世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語言簡潔明瞭,旨在讓讀者易於理解和應用,充分體現了作者「切於實用」、「壽世利人」的著書宗旨。書中所載的196條醫案,更是寶貴的第一手臨床資料,為研究清代中醫外科和各科臨證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雖然書名為「補要」,但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鮮明的臨床實踐導向,使其不僅僅是補遺之作,更是清代醫學發展中一部具有獨特價值和深遠影響的重要著作。對今天學習和研究中醫的人來說,閱讀《醫門補要》能夠深入了解清代醫家的臨證思路,特別是在外科領域的經驗和創新,從中汲取智慧,指導當代臨床實踐。


自序一

自序二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中 (1)

卷中 (2)

卷中 (3)

卷中 (4)

卷中 (5)

卷中 (6)

卷中 (7)

卷中 (8)

卷中 (9)

卷中 (10)

卷中 (11)

卷中 (12)

卷中 (13)

卷中 (14)

卷中 (15)

卷中 (16)

卷中 (17)

卷中 (18)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附載 (1)

附載 (2)

附載 (3)

附載 (4)

附載 (5)

附載 (6)

附載 (7)

附載 (8)

附載 (9)

附載 (10)

附載 (11)

附載 (12)

附載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