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補要》~ 卷上 (2)
卷上 (2)
1. 外症用刀針法
艾針,用細銀絲寸許,或二寸長者,一頭銼尖,一頭繞銅絲作柄。每遇寒濕,侵入經絡肢體,走串痠痛,安艾炷灸之。
喉內諸症,不可輕漫用刀刺,恐日後易於復發。果腫處膿熟,必起軟小點,或生小白頭,方可用刀,刺出膿血,立時能見鬆快。
白話文:
艾針,是用細銀絲做成,大約一寸或兩寸長,一頭磨尖,另一頭用銅絲纏繞做成柄。每當遇到寒氣濕氣侵入經絡肢體,導致痠痛遊走不定時,可以用艾炷來灸它。
喉嚨內部的各種疾病,不可以輕率隨便用刀刺,恐怕日後容易復發。如果腫脹的地方已經化膿成熟,一定會出現柔軟的小點,或者長出小白頭,這時才可以用刀,刺破排出膿血,立刻就能感到輕鬆舒適。
2. 火針不可輕用
火針(又名燔針)為外症所必用,能決膿癰,消散陰疽,惟紅腫焮痛,火毒旺者。誤用,更腫痛深潰。頭面為諸陽總會,一用火針,引火閉邪,使輕病轉危矣。
白話文:
火針(又名燔針)是治療外科疾病的必要方法,能夠使膿腫破開,消除陰性瘡瘍。但是,如果紅腫發熱疼痛,火毒旺盛的情況下,誤用火針,反而會使腫痛加劇,甚至潰爛更深。頭面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如果使用火針,會引火閉塞邪氣,使輕微的疾病轉為危重。
3. 治筋縮法
隱曲處,生癰疽,膿水日久潰多。夫膿為血液,與肌肉所化而成。血脈已枯,束骨之筋,失其滋養,故筋縮,不得屈伸。待完口時,外以青蔥新艾,煎湯,先熏後洗,內進十全大補湯。
俾氣旺血充,筋得舒潤,再加時常以手揉抹患上或扯之左,或拽之右,或伸之前,或屈之後,不拘手足身體,如此行之無間,約月餘則骨節可活,氣血可通,筋脈可舒,自必復原歸舊。若肌肉爛深,大筋已斷,雖然肌生口斂,必有曲無直,或直不得曲,終成廢疾。
白話文:
治療筋縮的方法:
在身體隱蔽彎曲的地方,如果長了癰疽,膿液流出而且時間久了,潰爛的範圍會擴大。要知道,膿液是血液和肌肉轉化而成的。當血脈衰竭枯槁,束縛骨頭的筋,失去了血液的滋養,就會發生筋縮,導致關節無法彎曲伸直。
等到傷口完全癒合的時候,可以用新鮮的青蔥和艾草煎煮成湯,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再用藥湯清洗。同時,內服十全大補湯。這樣可以使氣血旺盛充足,筋脈得到滋潤舒展。
然後,再經常地用手按摩患處,或者向左拉,或者向右拽,或者向前伸,或者向後屈,無論是手、腳或身體其他部位,都這樣不停地進行。大約經過一個多月,骨骼關節就可以活動起來,氣血也可以暢通,筋脈得以舒展,自然就能恢復原狀。
但是,如果肌肉腐爛得很深,大筋已經斷裂,即使肌肉重新長好,傷口癒合,也會導致關節只能彎曲不能伸直,或者只能伸直不能彎曲,最終成為殘疾。
4. 治足筋縮法
腿足生癰疽,膿水去多,筋無榮養,故易短縮。乘完口時,用二尺長酒杯粗竹子一段,帶於身旁,時常放地上,將患足蹋其上,推轉來去,活動筋脈,約月餘,即和活如舊矣。
白話文:
腿腳長了癰疽,膿液流失過多,筋脈沒有得到滋養,所以容易攣縮變短。等到傷口癒合後,準備一段約兩尺長、酒杯粗細的竹子,隨身帶著,常常放在地上,將患病的腳踩在竹子上,來回推轉,活動筋脈,大約一個多月,就能恢復像以前一樣靈活了。
5. 浮皮兜膿須剪開
癰疽潰膿,日久內肉爛空,外皮浮軟,上下有孔流膿,中間薄皮,搭住如橋,使毒護塞,不能儘性摻藥,難以完功。用剪刀將浮皮剪開,自可任意上藥,易於收口。
白話文:
癰疽潰爛流膿,時間久了,裡面的肌肉會腐爛空洞,外面的皮膚變得浮腫鬆軟,上下都有孔洞流膿,中間有一層薄皮,像橋一樣搭著,讓毒素堵塞住,無法完全把藥敷進去,很難治好。這時用剪刀把浮腫的皮剪開,就可以隨意上藥,傷口也容易癒合。
6. 升藥所忌
手背乃三陽經脈之部,生瘡忌用升藥,助火蝕肌,宜清火燥濕藥摻之。膝蓋下至足背生瘡,皆濕熱下注居多,尤忌用升藥,閉濕生火,須以利水清火藥外摻。
白話文:
手背是屬於三陽經脈循行的部位,如果長瘡,切忌使用升藥,因為升藥會助長火氣,腐蝕肌肉,應該使用清火燥濕的藥粉來敷抹。膝蓋以下到腳背長瘡,大多是濕熱往下流注造成的,尤其忌用升藥,因為升藥會阻礙濕氣排出,反而會產生火氣,必須使用利水清火的藥粉外敷。
7. 背部濕痰塊
背為陽部,又督脈循行之道,人身氣為陽,而血為陰。若陽衰而陰偏盛,脈絡因之不暢,每入飲食,所化精微,不歸正化,而變為痰,留滯經絡,走注於背,致漫腫隱痛,最難消散。體壯者,潰膿雖遲,猶可收功。體弱者,十中難保二三。
白話文:
背部是屬於陽性的部位,又是督脈運行的路徑,人體的氣是陽,血是陰。如果陽氣衰弱而陰氣偏盛,經脈就會因此不通暢,每次吃進食物,所轉化的精華物質,無法正常運行,反而變成痰,滯留在經絡中,流竄到背部,導致背部出現瀰漫性的腫脹和隱隱作痛,這種情況最難消散。體質強壯的人,即使化膿的時間較晚,還是有可能治好。但體質虛弱的人,十個裡面大概只有兩三個能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