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補要》~ 卷中 (10)
卷中 (10)
1. 流注初起治法
風寒與痰濕,走竄脈絡,結為流注,愈者將愈,發者又發,延綿不已,多進陽和湯可效。若皮色紅者,不可用熱藥。(附方:)
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研),鹿角膠(三錢),肉桂(一錢),炮姜(五分),麻黃(五分),生甘草(一錢乳岩加土貝母五錢),陳酒(一杯)
白話文:
風寒和痰濕,在身體的經脈裡到處流竄,互相結合形成流注,快要好的時候又會復發,持續不斷,多服用陽和湯會有效果。如果皮膚顏色發紅,就不可以使用熱性的藥物。(附帶的藥方如下:)
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磨成粉),鹿角膠(三錢),肉桂(一錢),炮薑(五分),麻黃(五分),生甘草(一錢,如果是乳癌則加土貝母五錢),陳酒(一杯)
2. 癰疽驗膿法
放膿拔刀用響銅打成,臨時以右手大指與食指,掐住刀口,向上臥刺,方不傷好肉,要膿口順下流勢之處,淺深量意。口欲大則刀斜出,口欲小則刀直出。膿深放淺,則內膿不出,反泄好血。膿淺放深,則內膿雖出,好肉已傷。輕捺病處,便痛皮熱,重者膿淺而稠。重按方痛,皮稍熱者,膿深而稀。
遍捺患上,有一點軟陷不起者,或皆硬不痛者,膿未熟,或瘀血,若放早,必傷氣血,而膿難成。捺之軟而即起者,或皆軟不痛者,膿己熟,或濕水,若不放,則腐爛深,而瘡難斂。腫高而軟者,發於肌肉,放宜淺。腫低而硬者,發於筋脈,放宜深。腫平皮色不變者,毒著於骨,當火針烙之。
體虛者,先補而後放。有起一二日,皮色照常,已有膿者。或十數日,皮色紫黑,尚無膿者。有數月之久,仍須刀放者。亦有不待放而死者。故用刀針宜審。
白話文:
使用放膿刀具的技巧,是用響銅打造的。臨時使用時,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刀口,刀刃朝上臥刺進去,這樣才不會傷到好的肌肉。開刀口要順著膿液向下流動的方向,刺入的深淺要根據情況判斷。如果想要刀口大一點,就斜著出刀;想要刀口小一點,就直著出刀。膿液在深處卻開淺刀口,會導致裡面的膿液出不來,反而流出好血;膿液在淺處卻開深刀口,雖然裡面的膿液出來了,但也會傷到好的肌肉。
輕輕按壓患處,如果感覺疼痛且皮膚發熱,通常是膿液淺而濃稠;如果用力按壓才感覺疼痛,且皮膚只是稍微發熱,通常是膿液深而稀薄。
按壓整個患處,如果有一個地方軟陷下去卻不會回彈,或者全部都硬硬的不痛,表示膿液還沒成熟,或者只是瘀血,如果太早放膿,必定會損傷氣血,而且膿液也很難形成。如果按下去軟軟的且馬上回彈,或者全部都軟軟的不痛,表示膿液已經成熟,或者是濕水,如果不放膿,就會腐爛加深,而且瘡也很難癒合。腫脹高起而且軟軟的,是發在肌肉裡的,放膿要淺;腫脹低平而且硬硬的,是發在筋脈裡的,放膿要深。腫脹平平,皮膚顏色沒有變化,表示毒已經侵入到骨頭了,這時候應該用火針燒灼。
體質虛弱的人,要先補養身體再放膿。有的腫脹一兩天,皮膚顏色正常,但裡面已經有膿;有的腫脹十幾天,皮膚顏色變成紫黑色,但還沒有膿;有的甚至腫脹好幾個月,仍然需要用刀放膿。也有一些人沒等到放膿就過世了。所以使用刀針要謹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