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補要》~ 卷上 (5)
卷上 (5)
1. 產後治法大略
產後百脈皆空,不宜發表。並大寒大熱之劑,傷敗氣血,再虛其虛。雖有他症,皆以調血為主。若惡露未盡腹痛者,以當歸炭、五靈脂、桃仁、泥炮姜,血虛暈脫者,以當歸炭、白芍炭、杞子、川斷、阿膠珠、淡蓯蓉、丹參、香附、太子參、茺蔚子。有風者,加荊芥炭、桔梗、川芎。
有寒者,加肉桂。發熱口渴舌燥者,加黃芩、麥冬、丹皮。不思食者,加石斛、穀芽、炒苡仁。凡有雜症臨時斟酌,參以婦科書諸法,始無差誤矣。
白話文:
產後身體百脈空虛,不適合使用發汗的藥物。同時,也不宜使用大寒或大熱的藥物,以免傷害氣血,使身體更加虛弱。即使有其他症狀,治療的重點都應該放在調養氣血上。
如果產後惡露還沒排乾淨且肚子痛,可以用當歸炭、五靈脂、桃仁、煨過的乾薑來治療。若是因為血虛而暈眩昏倒,可以用當歸炭、白芍炭、枸杞子、川斷、阿膠珠、淡蓯蓉、丹參、香附、太子參、益母草來治療。
如果身體有風邪,可以加入荊芥炭、桔梗、川芎。
如果身體有寒氣,可以加入肉桂。如果發燒口渴、舌頭乾燥,可以加入黃芩、麥冬、丹皮。如果沒有食慾,可以加入石斛、穀芽、炒薏仁。
總之,有其他雜症時要根據情況斟酌用藥,並參考婦科書籍中的各種治療方法,才能避免發生錯誤。
2. 溫病舌驗
溫邪方發,兩三日舌便燥裂而縮,言語呢喃,神識半明半昧,飲不解渴,或渴不欲飲,即投育陰清熱之藥,病勢全然不退。此腎氣將絕,水枯無以上潮,心陽散越不斂,難過一候之期。
溫邪一見舌燥,大渴引飲,皆知進清熱養陰法。煩渴雖暫解,移時仍渴,舌雖回潤,隨復燥裂,止壯熱不見汗出,脈象躁疾不靜。此生化之源已竭,不能引邪外出,百無一生。
溫病初起,舌苔白滑如粉,至六七日,雖煩躁神昏,渴不思飲,而舌苔不見乾燥,此邪直犯心胞,不幹陽明之腑,十中難救一二,惟以參麥散(方見後),以希萬一。
初病,舌遂黃白相兼而滑,或止黃而不燥,或邊白中黃,或中白邊黃,皆不乾裂。此乃脾濕與穢濁上蒙胞絡,其人多時明時昏,渴不多飲,多凶少吉。
溫邪至五六日,舌苔見灰白而潤,或灰黑夾黃而不燥,神志模糊。此腎氣敗絕,上凌心君,水極似火之象。非津液枯耗,無以上濡。若用苦寒濟陰,是促其危,勉與炙甘草湯(方見後),聊盡人事而已。
病至數日,舌苔乍黃乍灰黑,為值邪盛之時,舌又忽轉白潤,乃值邪退之頃,一日迭變。此由正氣本虛,邪來與之交戰,故舌亦現幻象。人事皆沉不醒,雖煩不渴,姑以輔正清邪一法,以俟天命何如?
有種時邪並病,久之,人神氣清爽,尚能起動,口又不作渴,舌苔忽現嫩黃光潤色。此胃氣欲絕,以胃屬中央,黃乃土之正色,中氣外泄,真色不能內藏,不出四五日當死。
白話文:
溫病剛開始發作,病程兩三天,舌頭就變得乾燥、龜裂、萎縮,說話含糊不清,意識時而清楚時而模糊,喝水也無法解渴,或是口渴卻不想喝水,如果這時就用滋陰清熱的藥物,病情完全沒有好轉的跡象,這表示腎氣將要耗盡,體內的水液枯竭無法向上滋潤,心陽外散無法收斂,病人難以撐過一個階段的時間。
溫病一旦出現舌頭乾燥,而且非常口渴想喝水的情況,大家都知道要用清熱養陰的方法來治療。雖然暫時解除了口渴,但過一會兒又會感到口渴,舌頭雖然恢復滋潤,卻又馬上變得乾燥龜裂,只有發高燒卻不見汗出,脈搏也變得急促而不平穩。這表示身體產生津液的來源已經枯竭,無法將病邪排出體外,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
溫病初期,舌苔呈現像粉一樣的白色且滑潤,到了六七天,即使出現煩躁不安、神志不清,口渴卻不想喝水的情況,但舌苔卻沒有乾燥的現象,這表示病邪直接侵犯心包,而不是侵犯陽明經的腑臟,十個病人中很難救活一兩個,只能用參麥散(藥方在後面)來試試看,看能不能有萬分之一的機會。
剛開始生病,舌苔呈現黃色與白色交雜且滑潤的現象,或是只有黃色但不乾燥,或是舌頭邊緣白色中間黃色,或是中間白色邊緣黃色,這些舌苔都不會乾燥龜裂。這表示脾臟的濕氣和污濁之氣向上蒙蔽了心包絡,病人常常時而清醒時而昏迷,口渴卻不想多喝水,這種情況多半凶險少有吉兆。
溫病到了五六天,舌苔呈現灰白色且濕潤,或是灰黑色夾雜黃色但不乾燥,神智模糊不清,這表示腎氣已經衰敗殆盡,向上侵犯心臟,呈現水液極度虛乏卻像火熱的假象。並不是津液真的枯竭,而是無法向上滋潤。如果用苦寒的藥物來滋陰,反而是加速病情的惡化,只能勉強用炙甘草湯(藥方在後面)來治療,盡人事而已。
生病數天後,舌苔時而黃色時而灰黑色,這表示正值病邪旺盛的時候,舌苔又突然轉為白色且濕潤,表示病邪正在消退,舌苔一天之內不斷變化。這是因為病人正氣本來就虛弱,病邪來襲與之交戰,所以舌苔也出現變化的假象。此時病人意識不清醒,雖然煩躁卻不口渴,只能暫時用扶助正氣、清除病邪的方法來治療,聽天由命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時邪與其他疾病同時發生,經過一段時間後,病人精神清爽,還能起身活動,口也不感到口渴,舌苔突然呈現嫩黃色且有光澤。這表示胃氣將要耗盡,因為胃屬於身體的中央,黃色是土的本色,中氣外洩,原本的顏色無法隱藏在內,這種情況不出四五天就會死亡。
3. 診婦人宜先問
凡診有夫之婦病脈,先詢其經水何時宜行,何時而止。若逐月應期者,不關經水與妊娠之事。倘經已停兩三月,非天癸有故,即恐懷孕之兆。用藥中須加和營順胎之味,始不與理相悖。忌大熱破血(桃仁、附子)之類,傷胎損命。
白話文:
診斷已婚婦女的疾病,應該先詢問她的月經何時應該來,何時結束。如果每個月都按時來潮,就與月經不調或懷孕無關。如果月經已經停止兩三個月,不是月經本身有問題,就可能是懷孕的徵兆。用藥時必須加入調和氣血、幫助安胎的藥材,才不會違背醫理。要避免使用大熱、破血的藥物(如桃仁、附子),以免傷胎損命。
4. 病退緩進飲食
病將退去,胸中多嘈雜難安,乃胃經浮火沖激,欲得食物來填始快。但病中消耗臟腑脂膏,腸胃必為枯細,務忍餓一日周十二時,待胃氣漸回。若遽與之食,恐脾土虛,不克磨化,則無形餘邪,必藉有形穀氣為依附,遂搏結不散,而微焰又能復熾。壯熱神昏,治實難於初病,每致深陷不救,仲景謂之食復症,主以枳殼梔子湯(方見後),再加消滯清熱藥。俟四五日方漸退,亦有延遷不起者。
凡既餓一日,先須進米飲二三日,再食稀粥可也。
白話文:
當疾病快要痊癒時,胸口常常會覺得嘈雜不安,這是因為胃經的虛火在衝擊,想要吃東西來填飽肚子才會覺得舒服。但生病期間已經消耗了內臟的脂肪,腸胃一定會變得虛弱,所以務必忍耐飢餓一天,讓胃氣慢慢恢復。如果馬上就給他吃東西,恐怕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那麼殘留的病邪就會藉由食物的能量依附,結果就會結聚不散,而且虛火又會再次旺盛起來。這樣就會導致高燒、神智不清,治療起來比剛生病時還要困難,常常會陷入危險而無法挽救。張仲景把這種情況稱為「食復症」,主要用枳殼梔子湯(藥方在後面)來治療,再加一些消積滯、清熱的藥。通常要過四五天病才會慢慢好轉,也有拖延很久都好不了的。
所以,凡是已經餓了一天的人,首先要先喝兩三天的米湯,之後才能吃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