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濂

《醫門補要》~ 卷中 (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6)

1. 脾虛身面淡黃

胃主容納,脾主消化,居人身中,屬土色黃,蒸腐水穀,分別清濁而行升降,以生氣血而助精神,一失常度,即易生病,身面虛浮而色淡黃,如目珠不黃,並非黃疸病,乃脾虛,補土為治。

白話文:

脾胃負責容納食物和消化,它們位於人體中間,五行屬土,顏色是黃色。脾胃能將食物腐熟分解,並將食物中的精華與糟粕區分開來,使精華上升,糟粕下降,藉此產生氣血,幫助提升精神。如果脾胃功能失常,就容易生病。如果身體和臉色虛浮而呈現淡黃色,但眼珠並不發黃,這就不是黃疸病,而是脾虛所造成的,應該用補脾的方式來治療。

2. 爛皮毒癰

皮膚焮腫似癰,按之不堅,或發如痘,皮爛水淌,作疼發寒熱。倘貼膏藥及誤敷藥,立串爛流水,名爛皮毒癰。不可水洗,以生石膏、黃豆炭、川柏末、烏梅炭,研細,川蜜、米醋和敷。

白話文:

皮膚紅腫發熱像癰瘡,按下去感覺不硬,或者長得像痘痘,皮膚潰爛流出水液,會疼痛、發冷發熱。如果貼了膏藥或錯誤地敷了藥,會立刻潰爛流出更多水,這種情況叫做爛皮毒癰。這種情況不能用水清洗,要用生石膏、黃豆炭、川黃柏粉末、烏梅炭,磨成細粉,用蜂蜜和米醋調和後敷在患處。

3. 皮膚串痛

周身皮膚,作痛不止,串走不定,並不浮腫,此氣滯血燥,經絡閉塞不通,不治之症。

白話文:

全身皮膚,持續疼痛不止,疼痛會像串聯般遊走不定,而且皮膚並無浮腫的現象,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順暢、身體過於乾燥,導致經絡阻塞不通,屬於難以治癒的疾病。

4. 肋疽

脅肋初來隱痛,乍輕乍重,隨後高腫,潰流血水,久不收口,恐醫無效。

白話文:

肋骨兩側的部位,剛開始是隱隱作痛,時輕時重,接著會腫脹隆起,破潰後流出帶血的水,如果很久都無法癒合,恐怕醫生也難以醫治。

5. 小兒潰疽哭則淌血

小兒生外症已潰膿口,稍逆其意,則啼哭,擾動肝火,牽引血脈,使血自患口湧出,不須以藥止塞,安慰其不哭,則血自止。

白話文:

小孩子長了外瘡,已經化膿破口,只要稍微不順他的意,他就會哭鬧,這樣會擾動肝火,牽引血脈,使得血從傷口湧出。這時候不需要用藥去止血,只要安撫他不哭,血自然就會止住。

6. 肝鬱筋梗

鬱悶傷肝,肝主筋,位部於左,每有肚臍左邊,相離寸許,梗起一條,粗筋如箸,隱於皮內,日夜跳躍,上下串痛,或作或止。刺以艾針數次可止痛,內投蔥白丸(方見後)。倘皮肉僵硬,針不能入,只延留月日而已。

白話文:

情緒鬱悶會傷害肝臟,而肝臟主管筋脈,在身體的位置偏左邊。常常在肚臍左邊,距離一寸左右的地方,會出現一條像筷子粗的筋,隱藏在皮膚裡面,日夜不停地跳動,造成上下串連的疼痛,有時痛有時不痛。可以用艾草針灸幾次來止痛,同時服用蔥白丸(藥方在後面)。如果皮膚和肌肉變得僵硬,針灸都扎不進去,那就只能拖著,病程會持續好幾個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