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補要》~ 卷上 (14)
卷上 (14)
1. 痧痘後與病後宜戒口味
痧痘後與病後,氣血皆虛,則肌膚薄嫩。若犯一切動風,鮮味,發物葷腥,助火生風,或轉走馬牙疳,或風疹,癢瘡,或外癰,遺毒。每有愈後,值其痧痘所發,節氣復發。凡乳孩,須乳母戒口為要。
白話文:
痧疹、痘疹之後以及生病剛痊癒時,身體的氣血都比較虛弱,導致皮膚變得薄而嬌嫩。如果這時吃了任何會引起體內風邪的食物,像是味道鮮美的、容易引發疾病的、葷腥的食物,這些都會助長體內的火氣,產生風邪,可能轉變成走馬牙疳(一種口腔疾病),或是出現風疹、搔癢的瘡,甚至長出外癰,留下毒素。常常看到有些人在痊癒後,遇到之前長痧疹或痘疹時的節氣,又再次復發。特別是嬰兒,更需要哺乳的母親注意飲食,避免食用上述食物,這樣才能照顧好嬰兒的健康。
2. 小兒疊發風疹
小兒乃脆嫩弱質,淫風厲氣,每能侵犯而發風疹。壯熱,咳嗽,鼻塞,作嘔,眼如含淚,煩躁易啼,身現似針尖紅點,此名風疹,非痧也。治法同痧。有一月發兩次者,有連接發三四次者。病孩與乳母,皆宜戒發物。
白話文:
小孩子體質嬌嫩脆弱,容易受到強烈的風邪侵襲而引發風疹。症狀會有發高燒、咳嗽、鼻塞、想吐、眼睛像含著淚水、煩躁不安容易哭鬧,身上出現像針尖大小的紅色疹點,這就叫做風疹,不是痧。治療方法和治療痧相同。有些小孩一個月會發作兩次,甚至連續發作三四次。生病的小孩和哺乳的母親,都應該避免食用會誘發疾病的食物。
3. 爛皮野痘
夏秋間,濕熱蒸爍,浸淫人之肌表,發膿窠瘡。皮薄起殼,頂空漿清,形似痘粒,易破流水。但水淋處,爛如剝鱔,一用水洗,則串爛難圖。他人黏近其瘡,亦焮腫爛皮,治同㿹皮瘡。
白話文:
在夏天和秋天之間,因為濕熱的氣候蒸騰,濕熱侵入人的皮膚表面,就會長出膿瘡。這種瘡的皮膚很薄,會起殼,頂部是空心的,裡面有清澈的液體,看起來像痘痘一樣,很容易破裂流出液體。但是,只要有液體流過的地方,皮膚就會像剝掉鱔魚皮一樣潰爛,如果用水沖洗,就會像蔓延一樣爛得更嚴重,難以治療。其他人如果接觸到這種瘡,也會紅腫潰爛。治療方法和治療㿹皮瘡(一種皮膚病)的方法一樣。
4. 虛火牙衄
病後中虛,使脾不統血,無根之火,逼血上湧牙縫而出,脈虛弦,用六味湯加肉桂三分,(方見後。因口不臭為別。)引火下降。誤與苦寒制火,反大涌出不治。若胃經實火口臭,脈數有力,宜投犀角地黃湯。
白話文:
病後身體虛弱,導致脾臟無法好好控制血液,沒有根源的虛火,迫使血液向上湧出,從牙縫滲出。這種情況的脈象是虛弱且帶有弦象。治療上,應該使用六味湯加上少許肉桂(具體藥方在後面)。因為這種情況的口氣不會有異味,與其他狀況不同,所以要用引導火氣下降的方法治療。如果誤用苦寒的藥物來抑制火氣,反而會導致出血更嚴重,難以治癒。如果是由於胃經實火引起的牙齦出血,同時伴隨口臭,脈象快速且有力,這時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