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補要》~ 卷上 (7)
卷上 (7)
1. 診外感起初法
凡有外感諸症,入手總宜宣達肌表之藥,使邪有路而出。若不詳審,便與苦寒湯劑,則經絡日阻,邪氣愈為局錮,無由外透,病之輕者轉重,重者轉危。但寒涼藥,用於邪已化熱,舌現乾裂,渴欲涼飲,脈象洪數,斯時為救液靈丹,猶旱魃之遇甘霖也。至有喜以熱藥當先者,每遇病者,不究其何因,輒以熟識幾味暖性填寫紙上,其人果是寒邪,原合病勢,出乎偶爾幸中,不足為功。若療溫症,何異抱薪救火?更劫其陰,旋變狂躁喘急之患。
若極虛人生病不受重劑克伐,須於疏散方中微加黨參,輔助正氣,托邪易出,不可拘執初病無補法。試觀貧乏之輩,非濟以資財,烏能支持家道乎?若夾食滯之病,非添消導藥不效。總之首貴辨症,辨症既明,投方無誤。辨症不明,舉手便錯,誤人匪輕矣。
白話文:
凡是罹患外感疾病,剛開始治療時,總應該使用能疏通肌膚表面的藥物,使邪氣有出路可以發散出去。如果沒有仔細診察,就直接使用苦寒的湯藥,那麼經絡會一天比一天阻塞,邪氣會更加困在體內,無法向外透散,病情輕的會轉為嚴重,嚴重的會轉為危險。但是寒涼的藥物,如果用在邪氣已經化熱,舌頭出現乾燥龜裂,口渴想喝涼飲,脈象呈現洪大且跳動快速的時候,這時就像救命的靈丹,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至於有些人喜歡一開始就使用溫熱藥物,常常遇到病人,也不探究病因,就隨意寫下幾味熟悉的溫熱藥,如果這個人真的是寒邪所引起的疾病,剛好符合病勢,這只是偶爾僥倖猜中,不足為道。如果用來治療溫病,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反而更加損耗陰液,很快就會變成狂躁、喘急的疾病。
如果極度虛弱的人,生病時不能承受太過強力的藥物攻伐,必須在疏散邪氣的藥方中稍微加入黨參,輔助正氣,幫助邪氣容易發散出去,不可以拘泥於剛開始生病就不能使用補藥的說法。試想貧困的人,如果沒有資助錢財,怎麼能維持家計呢?如果夾雜有食積的疾病,不添加消食導滯的藥物是不會有效的。總之,最重要的還是要辨別病症,如果能清楚辨別病症,那麼開藥就不會出錯。如果辨別病症不清楚,一出手就會錯誤,這樣造成的傷害可不輕啊!
2. 耳痔
腎與三焦濕火上騰,使耳中氣脈阻閉,或先干癢有日,繼而焮疼異常,初生小紅肉,逐漸塞滿竅內,甚至拖出耳外,時流臭血水,名曰耳痔。正如濕地熱蒸而生菌也。宜針刺出汙血水,搽硇砂散(方見後),內服龍膽瀉肝湯(方見後)。
白話文:
[耳痔]
這是因為腎臟和三焦的濕熱之火向上竄升,導致耳朵中的氣血脈絡阻塞不通。可能一開始會覺得耳朵乾燥搔癢幾天,接著就會開始發炎疼痛異常。一開始會長出小的紅色肉粒,然後逐漸長大塞滿耳道,甚至會拖到耳朵外面,常常流出帶有臭味的血水,這種情況就叫做耳痔,就像潮濕的地面悶熱產生菌類一樣。應該用針刺放出污穢的血水,然後塗抹硇砂散(藥方在後面會提到),內服龍膽瀉肝湯(藥方在後面會提到)。
3. 鼻痔
鼻為肺竅,天氣通於肺經,以膽移熱於腦,則辛額鼻淵。乃外由風寒侵入腦戶,蘊久化熱生痔,不聞香臭,甚而外掛。先以針刺破,隨將棉花蘸硇砂散塞鼻中。五日一次,漸化為水而消。此如爐火上炎,而成煤也。內服羚羊角散(方見後),防面赤腫起火走串。若鼻流清涕為腦寒,治宜溫散,但生半鼻者可治,倘由鼻淵而成者,難消盡矣。
白話文:
鼻子是肺的通道,天氣的變化會影響到肺經,如果膽的熱氣上移到腦部,就會造成額頭和鼻腔的病症(鼻淵)。這是因為外來的風寒侵入腦戶,積久化熱而產生鼻痔,導致聞不到氣味,嚴重時還會長出鼻子外面。治療方法是先用針刺破鼻痔,然後用棉花沾取硇砂散塞入鼻中。每隔五天進行一次,鼻痔會逐漸化為水而消退。這就像爐火向上燃燒,最終形成煤一樣的道理。同時,還要內服羚羊角散(藥方在後面),以防止臉部發紅腫脹,熱氣到處亂竄。如果鼻子流清鼻涕,那是因為腦部受寒,治療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散寒。如果是只長在半邊鼻子的鼻痔,還可以治療,但如果是因為鼻淵而引起的鼻痔,就很難完全消除了。
4. 虛火鼻衄
虧弱之體,太歷辛苦,或病後未曾復元,氣血不充,肺主氣,脾統血,肺虛氣不外護,脾虛血失中守。若陰絡一傷,逼血上溢,清道而出,以補肺益脾飲(方見後),二帖自已。
白話文:
身體虛弱的人,因為過度勞累辛苦,或是生病後沒有完全康復,導致氣血不足。肺臟主管氣的運行,脾臟統管血液,如果肺氣虛弱,就無法將氣固守在體內;脾氣虛弱,血液就失去正常的控制。如果陰經脈絡受損,就會迫使血液向上溢出,從鼻腔流出。可以服用補肺益脾飲(藥方在後面),通常服用兩劑就會痊癒。
5. 蝦蟆瘟
時行厲氣,遏於膽胃二經,致耳下浮腫不堅,或由左串右,或由右串左,外宜貼清涼膏藥,內進普濟消毒飲(方見後)。若化熱成膿,按癰疽治法。倘誤用火針必赤腫可畏。若耳根痰腫,至數日後多堅大,不能左右相串。
白話文:
當季節流行嚴重的疫氣時,會阻礙膽經和胃經的氣機運行,導致耳朵下方出現浮腫,摸起來不堅硬,可能會從左邊蔓延到右邊,或者從右邊蔓延到左邊。外用方面,應該貼敷清涼的膏藥,內服方面,可以服用普濟消毒飲(藥方在後面)。如果化熱形成膿瘡,就按照治療癰疽的方法處理。如果誤用火針治療,一定會導致紅腫的狀況加劇,非常可怕。如果是耳朵根部出現痰腫,通常幾天後會變得堅硬腫大,而且不會左右蔓延。
6. 痹症
痹者,閉也。風寒濕外受,則經絡閉塞,四末失其滋養,手足麻木緩縱,周身痠痛。有因勞傷筋骨而成者,有因坐臥濕地者,有因浸入涼水者,有因衝犯雨雪者,皆宜針灸多次,內常服祛風濕活血脈藥酒,痛處常貼膏藥。遷連之病,亦有治之不應成廢疾者。痹脈沉緩或澀,先宜辨明。
白話文:
痹症,意思是閉塞不通。當風、寒、濕這些外邪侵入人體,就會導致經絡堵塞,四肢末端失去濡養,進而出現手腳麻木、軟弱無力,以及全身痠痛等症狀。
有些痹症是因為過度勞累損傷筋骨造成的,有些則是因為久坐或久臥在潮濕的地方引起的,也有些是因為浸泡在冷水裡,或者被風雨冰雪侵襲所致。這些情況都適合多次進行針灸治療,同時內服能祛除風濕、活絡氣血的藥酒,並且在疼痛的地方經常貼敷膏藥。
有些痹症如果拖延不治,會發展成難以治癒的痼疾。痹症的脈象通常是沉、緩或澀,所以在治療之前,應該先仔細辨別清楚。
7. 似痹非痹
營分不足,無以榮筋,筋急作痛者,有肌表不密,外風內乘,久郁化熱,耗營燥絡,使筋脈枯澀,周身軟弱,串疼無休者,脈數而弦,以養陰潤燥湯(方見後)。緩治自效。
白話文:
身體的營養不足,無法滋養筋脈,導致筋脈緊張疼痛。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身體表面的防禦不夠嚴密,讓外來的風邪侵入體內,長久鬱積後化為熱,消耗身體的營養,使筋脈變得乾燥枯澀。這樣會造成全身軟弱無力,到處遊走疼痛,而且疼痛不會停止。脈象通常呈現快而弦的狀況。這種情況可以採用養陰潤燥湯(藥方在後面)來治療。慢慢調理就會有效。
8. 陰斑陽斑宜辨
陰寒內伏,逼其浮火外散,舌潤脈沉遲而虛,發斑如蚊咬痕,當服理中湯(方見後)。若夫時邪所發為陽,初時寒熱,或脈靜身涼,或又嘔惡煩亂,渴不喜飲,頭疼有汗,是邪陷胃腑,而逼營分熱蒸液耗而然(治法見前)。設早誤苦寒藥,使營氣冰凝,則斑內隱,神昏譫語,恐無救法。
白話文:
陰寒潛伏在體內,會迫使虛火往外散發,這時會出現舌頭濕潤、脈象沉遲而虛弱,身上發的斑點像蚊子咬過的痕跡,應該服用理中湯(藥方在後面)。如果是因為外感時邪引起的斑疹,屬於陽證,剛開始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或者脈象平和但身體感覺發涼,或者會出現噁心嘔吐、煩躁不安、口渴卻不想喝水、頭痛而且有汗的狀況,這是邪氣侵入胃腑,迫使營分的熱氣蒸發津液所導致的(治療方法在前面提過)。假設太早誤用苦寒藥物,會使營氣凝結,斑疹就會隱藏在內,並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危險情況,恐怕無法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