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濂

《醫門補要》~ 卷中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4)

1. 用藥宜審分兩為先

小兒之體最嫩,服藥分兩較大人當用藥一錢者,只可二三分,以次加減。如藥味過大,樹皮草根,船小何能重載?反損真氣。至老人與體虛者,縱藥可合機,亦宜小其劑數。以其氣質本衰,無能抵禦藥力,宣達臟腑,充貫脈絡,易使氣壅胸塞,嘔惡神傷,未收本病之效,先發變端。合機之藥尚如此,不合病之大劑,其不至誤人,果誰信哉?故分兩不可不慎。

且古之一兩,乃今時七分六釐,簡編久載。古人稟賦強實,每用一藥,不過數分,每服一方尚分數次,而今運會日下,人身較於古時倍見孱弱,無如醫者漫喜大劑浪投,不辨症之虛實,不究分兩之重輕。任情率意,恬不自悔,病家昧於不知,罹其夭札者,不一而足,何啻暗中以刃殺人?惜未經人發明者,良足致慨,倘病陰寒,非大溫劑,不足以回其陽。大時熱,非大涼藥,不足以救其陰。

驟脫症,非重用參耆,不足以接其元陽。與夫壯實之輩,非輕劑所能勝其病,又非可一例論也。

白話文:

給小孩用藥要特別小心,因為他們身體很嬌嫩,用藥的劑量要比大人少很多。例如,大人用一錢的藥,小孩可能只需要兩三分,然後再慢慢調整。如果藥性太強,就像小船承載過重的貨物一樣,反而會損害小孩的元氣。對於老人和體虛的人,即使藥方對症,劑量也要減少,因為他們氣血衰弱,無法承受藥力,容易造成氣血瘀滯、胸悶、噁心等不適,還沒治好原來的病,反而先引起其他問題。對症的藥都這樣了,如果是不對症的藥又用大劑量,難道不會害人嗎?所以用藥的劑量一定要謹慎。

而且古代的一兩,相當於現在的七分六釐,這在很多古籍都有記載。古人身體強壯,每次用藥也只用幾分,一副藥方還要分幾次服用。而現在人的體質比古人虛弱很多,但是很多醫生卻喜歡用大劑量的藥,也不分病人是虛證還是實證,也不考慮用藥劑量的輕重,隨心所欲,一點都不反省。病人不了解情況,就這樣被耽誤病情甚至喪命的,實在太多了,這就像暗中用刀殺人一樣。可惜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這真令人感慨。當然,如果是陰寒的病症,不用大溫熱的藥就不能恢復陽氣;如果是大熱的病症,不用大寒涼的藥就不能救回陰氣;如果是突然脫證的病人,不用大量的參耆,就不能恢復元陽;另外,身體強壯的人,用輕劑量的藥可能沒效果,所以用藥劑量也不能一概而論。

2. 龜背症治法

龜背症起於小兒,筋骨脆弱,加以先天不足,或病後失調,或跌傷碰損,大人腎虛腰痛,每成此症。由脊骨第一節數至第十四節下,兩傍各一寸五分為腎俞穴,入之兩腰,乃腎經發源,即在此一點,先天生命所繫,陰陽之變化出焉。今十四節椎骨腫凸如梅,痛連腎俞,使腰屈而不能直,久則腫大,傴僂不治。

乘初起用長尺許寬五寸布膏藥,再摻觀音救苦膏末藥(方見《青囊集》)於上,外貼腫處連兩腰眼,半月一換,內服方看體質虛實,輕者半年,重者一載屢效。此法亦可治雞胸痰。

白話文:

龜背症這種病,通常發生在小孩身上,因為他們的筋骨還很脆弱,再加上先天體質不好,或是生病後沒有好好調養,又或者跌倒撞傷所導致。大人如果腎虛、腰痛,也常常會變成這個病。從脊椎骨第一節數到第十四節的下方,兩邊各一寸五分的地方是腎俞穴,這個穴位進入兩側腰部,是腎經的起源,也是先天生命力的所在,陰陽變化的樞紐。現在如果第十四節椎骨腫脹突出像梅子一樣,痛起來還會牽連到腎俞穴,使得腰部彎曲不能伸直,時間久了腫脹會越來越大,變成駝背就難以治癒。

在剛發病的時候,可以使用長約一尺、寬約五寸的布膏藥,然後在上面撒上觀音救苦膏的藥末(藥方記載在《青囊集》中),然後貼在腫脹的地方,連同兩側腰眼一起貼住,每半個月換一次。內服的藥方則要看體質的虛弱或強壯程度來調整。病情輕微的,大概半年就能見效,嚴重的可能要一年左右,通常都能看到效果。這個方法也可以用來治療雞胸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