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難經古義》一書,乃清代醫家丁錦窮研中醫經典《難經》三十載之巨著,旨在闡釋其深奧義理,撥開歷代注家積累的迷霧。全書共十卷,結構上承襲傳統,分為上、下兩篇,分別對應《難經》所探討的人體生理機制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大綱。這不僅是一部對古籍的注釋,更是丁錦個人對《難經》乃至整個中醫理論體系「理會」深刻體悟的展現。
《難經》本身作為一部重要的中醫經典,被視為補充和發揮《黃帝內經》(《素問》與《靈樞》)的著作。其以八十一條問難的形式,深入探討了《內經》中未盡或較為隱晦的理論,涉及脈學、經絡、臟腑、病因病機、診法、針法等多個面向,歷來被醫家奉為圭臬。然而,《難經》成書較早,文辭古奧簡練,且歷經傳抄與散佚,原貌難考,存在不少闕文錯簡,加之其理論有時看似與《內經》相異,這都給後世的理解和闡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書中引用的《黃帝八十一難經序》所載,此書傳承譜系悠遠,從黃帝、岐伯歷經伊尹、湯、太公、文王、醫和,直至秦越人(扁鵲)始定立章句,再傳華佗、黃公、曹夫子等,可見其淵源及珍貴程度,但也說明了其流傳過程的複雜性與可能造成的文本變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丁錦撰寫了《難經古義》。他在書前的「敘」中,開宗明義地表達了對《難經》作者扁鵲「探賾於鼎湖」深厚功底的讚譽,並認為扁鵲之作是為了「幹城軒岐,羽翼靈素」,即支持和補充《內經》。他同時嚴厲批評了當時一些注家「因循,濫吹不鮮,具曰予聖」,未能真正理解《難經》的核心。丁錦強調,研讀醫書的關鍵在於「理會」,即領悟其深層的原理和邏輯,而非拘泥於字句或表象。他認為,若能真正理會,則醫道自然通達,診治疾病便不再是難事。他將自己的著作命名為「古義」,正是希望能回歸經典本身,探求其本來的意蘊。
在「附言八則」中,丁錦詳細闡述了他撰寫《難經古義》所採取的態度和方法,這八則附言是理解《難經古義》這本書,特別是理解丁錦這位注家獨特之處的關鍵: 首先,他直面《難經》文本的殘缺問題,指出雖然經過後人(如呂廣)的編次,但仍有不足,尤其是一些後加的數字編排,他認為「古之所無」,並將其削去,力圖恢復文本的原貌,儘管他也承認「未必得其本色」。 其次,他考證了「難」字的含義,認為是「難問難之難為是」,即提出難題、進行辯論的意思,這符合《難經》書名的實際內容。 第三,他駁斥了「難經乃燼餘之文」的說法。他認為所有古籍都難免散佚,不能因此貶低《難經》,這是在為《難經》「雪其冤」。這表明了他對《難經》文本價值的堅定維護。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深刻分析了《難經》與《內經》理論看似「異義」之處,例如命門、三部九候、衝脈歸屬等問題。他批評了過去注家對此的「依違竽濫」或「仇視攻擊」,認為他們是「不知其所以斡軒轅之蠱」,未能理解《難經》正是為了「斡旋」或釐清《內經》中的難點。丁錦鼓勵學者應仔細體察這些差異背後的深意。 第五,他說明了自己的注釋風格,專注於「所以立問答之由」,即解釋為何提出這些問題以及答案的邏輯基礎,而非簡單地訓詁字詞,因為這部分已有其他注家做過。 第六,他對前代注家習慣在卷首繪製脈圖提出批評,認為脈象「其猶水邪」,難以圖畫,強調理解脈象在於醫者「深得諸心」的體悟,警告讀者不要「按圖索驥」,這再次體現了他重「理會」輕表象的治學態度。 第七,他解釋了書中白黑字體的用意,白字用於彌補原文語氣的連貫性,黑字則是對其意義的直接解釋。這對於理解古奧的《難經》原文至關重要,特別是像陰陽虛實這類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辨別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含義。 第八,他再次提到文本的闕文錯簡問題,指出即便如滑壽這樣的大家,其校正也未必「妥貼」。丁錦的編次則是努力使前後問答接續流暢,方便學者連讀理解。
綜合這些附言,可以看出丁錦在《難經古義》中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注釋者,更是校勘者、辨析者和理論闡發者。他對《難經》懷有高度的敬意,同時保持了批判性的眼光,尤其是對待前人注釋和文本問題上。他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深入「理會」原文的內在邏輯和與《內經》的關聯,來揭示《難經》的「古義」。
《難經古義》的具體內容,上篇圍繞人體基本的生理概念展開。丁錦依照《難經》原文,詳細剖析了經絡作為「氣血運行的通道」、穴位作為「經絡上的特殊點」以及氣血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這些中醫核心理論。他不僅解釋了經絡的循行路徑、穴位的分佈,更重要的是闡釋了氣血在體內的運行規律。例如在對第一難「獨取寸口」的解釋中,丁錦結合《素問》關於「胃氣」和肺「朝百脈」的理論,有力地論證了寸口作為「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終始」的診脈重要部位的合理性,這就體現了他融會貫通、以「理會」為導向的解釋方法。對第二難「脈有尺寸」的解析,他則精確界定了寸口與尺膚的部位及其與陽陰的對應關係,並探討了正常的脈動規律及其變化,展現了其理論闡釋的細緻。
下篇則轉入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丁錦繼承並闡發了《難經》「疾病是由於氣血的失調而引起的」這一基本病機觀,強調「調理氣血」是治療的核心。他詳細梳理了《難經》中提出的各種診法(如脈診、望診等)和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拔罐、艾灸、藥物等。丁錦的貢獻在於,他不僅是羅列這些方法,更是結合《難經》的理論體系,解釋了這些診治手段的原理和適用條件,將臨床實踐與理論基礎緊密結合。
《難經古義》的影響是深遠的。丁錦對《難經》的系統整理、校勘和深入闡釋,為後世醫家理解這部艱深古籍提供了重要的範本和路徑。他對「理會」的強調,對前人注釋的批判性繼承,以及對《難經》與《內經》關係的獨到見解,都啟發了後來的醫學研究者。特別是他對《難經》中疑難問題的剖析,如寸口診法、命門實質等,至今仍是中醫學術討論的重要內容。這部著作不僅是研究《難經》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也反映了清代中醫在整理、詮釋經典方面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是研究中醫思想史和學術發展史的重要文獻。
總之,《難經古義》是丁錦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理會」方法,對中醫經典《難經》進行的系統性注釋與闡發。他不僅對文本進行了整理和校勘,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究了《難經》理論的內在邏輯,尤其是其與《內經》的相互關係,為後人理解和應用《難經》提供了清晰且富有洞見的指引。這部書是研習《難經》的寶典,也是了解清代醫家治學精神和學術成就的重要窗口,其價值不僅在於繼承,更在於創新與釐清,無怪乎被譽為難得的醫學典籍,值得後世學者深入閱讀和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