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古義》~ 卷之下 (13)
卷之下 (13)
1. 卷之下
呂氏之說得之。滑注。以素問標本論間甚之間字釋其義,非是。所謂間甚,猶言輕重,與間臟之間,不相干涉。間臟字既出病傳二篇,及平人氣象論中。學者審諸。
(第五十三舊五十四)難曰:臟病難治,腑病易治,何謂也?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若夫順傳者非難愈)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若夫逆傳者非易治)與七傳間臟同法。(可見非由臟腑第由順逆耳)
按:前篇謂七傳間臟者,言臟病有死生之分。此篇特舉臟腑二病者,以眎其難易之治。凡臟病之所以難治,多傳其所勝;若夫母子相傳則易愈。腑病之易治者,多傳其所生;若夫逆傳,雖腑病亦難治焉。故曰:「與七傳間臟同法」。滑注既得其旨,故不復贅。
(第五十四舊五十二)難曰:腑臟發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者(四字因熊氏俗解補之)何?然:臟病者止(留)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有常部分)腑病者,彷彿(轉變)賁響(奔走),上下行流,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臟腑(二病)根本不同也。
按:此為後篇論積聚起本。凡百爾病千態萬化,於澤如蕉,更僕不盡。然其所適從,唯臟腑為期,舍此無可他求。此篇舊本在七傳前,似隔一頃,故易地云。
(第五十五舊同)難曰:病有(五)積,有(六)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屬臟),聚者陽氣也(屬腑);故陰沉而伏(兼脈證),陽浮而動(同上)。氣之所積,名曰積(病根於陰);氣之所聚,名曰聚(病本於陽)。故積者五臟所生(其根深),聚者六腑所成(其本淺)也。
積者陰氣也(再說),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總言五積病),謂之積(三字舊本無因下文字例私補之)。聚者陽氣也(再說),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總言六聚病),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按:此篇所謂積聚,有臟腑之分。蓋積者其所從來,以漸而深,積累荏苒成塊,原於臟也;聚者所受猶淺,聚散倏忽,居處無常,本於腑也。積不易位,故後篇審言其病形;聚無定體,臨時變更,故此第言其所以然之由。宜與後篇連讀。
(第五十六舊同)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第一問)?以何月何日得之(第二問)?然:肝之積名曰肥氣(盛滿猛烈),在左脅下(肝部候),如覆杯(積塊),有頭足(形象);久不愈,令人發咳逆(逼所),不勝㾬瘧(乘所勝或如瘧每發寒熱),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應第二問)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金剋木),肝當傳脾(木剋土);脾季夏(六月)適王(旺同下仿此),王者不受邪(縱下同);肝復欲還肺(橫下同),肺不肯受(制者強);故留結為積(受制者弱)。故知肥氣為季夏戊己日(土旺時)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梁(血根),起齊上。
白話文:
呂氏的說法是正確的。滑氏註解時,引用《素問》的標本論中「間甚」的「間」字來解釋它的意思,這是錯誤的。「間甚」的意思,就像是說病情輕重,和「間臟」的「間」字,彼此之間沒有關係。「間臟」這個詞,已經在《病傳》二篇和《平人氣象論》中出現,學者應該仔細研究。
(第五十三舊五十四)有疑問說:臟的病難治,腑的病容易治,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臟的病之所以難治,是因為它會傳給它所能剋制的臟腑。(如果順著相剋的關係傳,就不是難以治癒的病。)腑的病容易治,是因為它會傳給它的子臟。(如果逆著相生的關係傳,就不是容易治癒的病。)這和七傳間臟的道理是一樣的。(可見病症的難易,並不是由臟腑本身決定的,而是由順傳或逆傳決定的。)
前面篇章說的「七傳間臟」,是說臟的病有生死之分。這篇特別提出臟腑這兩種病,是為了顯示它們治療上的難易差異。凡是臟的病之所以難治,大多是因為病邪傳到它所能剋制的臟腑。如果病邪在母子臟腑之間傳遞,就容易治癒。腑的病之所以容易治,大多是因為病邪傳到它所生的臟腑。如果逆著相生的關係傳,即使是腑的病也很難治。所以說,這和「七傳間臟」的道理是一樣的。滑氏的註解已經理解了這個意思,所以不再多說。
(第五十四舊五十二)有疑問說:腑和臟發病的根本,相同嗎?回答說:不相同。它們不相同的地方是(這四個字是熊氏按照通俗的解釋補充的),為什麼呢?回答說:臟的病,會停留在一個地方而不移動,它的病症不會離開它所在的部位。(有一定的範圍)腑的病,會像奔走的聲音一樣,上下遊走,居處沒有固定的地方。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知道,臟和腑(兩種病)的根本不同。
這裡說的是後面的篇章討論積聚的發病根源。各種各樣的疾病,千姿百態,多到數不清。然而它們的歸宿,最終都要歸於臟腑。捨棄臟腑,就沒有其他的路徑可以探求。這篇舊本在七傳篇之前,好像隔了一段距離,所以移動到這裡來說。
(第五十五舊同)有疑問說:病有五種積,有六種聚,要如何區分它們呢?回答說:積是陰氣所形成的。(屬於臟)聚是陽氣所形成的。(屬於腑)所以陰氣會沉降伏藏。(同時兼具脈象和病症的表現)陽氣會浮動不安。(同上)氣積聚的地方,叫做積。(病根在陰)氣聚結的地方,叫做聚。(病根在陽)所以積是五臟所產生的。(它的根源深)聚是六腑所形成的(它的根源淺)。
積是陰氣所造成的。(再次說明)它剛發作的時候,會有固定的部位,疼痛不會離開那個部位,上下有起始和終止的地方,左右有界限。(總體來說五積的病狀)把它叫做積(這三個字是舊本沒有的,我根據下面的文字例子私自補上的)。聚是陽氣所造成的。(再次說明)它剛發作的時候,沒有固定的根本,上下沒有停留的地方,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總體來說六聚的病狀)把它叫做聚。所以從這裡就可以區分積和聚。
這篇所說的積聚,有臟腑之分。積的形成,是由淺入深,逐漸積累成塊,根源在於臟。聚的形成,病邪侵襲較淺,聚散不定,居處沒有固定的地方,根源在於腑。積不容易移動,所以後面的篇章會仔細描述它的病形。聚沒有固定的形狀,會隨時變化,所以這裡只說它形成的原理。應該和後面的篇章連起來讀。
(第五十六舊同)有疑問說:五臟的積,各自有不同的名稱嗎?(第一個問題)它們分別在什麼月份和日期得病的呢?(第二個問題)回答說:肝的積,叫做肥氣。(病勢盛大猛烈)在左脅下。(肝的位置)像覆蓋的杯子一樣。(積塊的形狀)有頭有尾。(積塊的形象)久病不癒,會使人咳嗽,(逼迫肺臟)不能忍受瘧疾。(侵犯它所能剋制的臟腑,或是像瘧疾一樣,發作時寒熱交替)連年不斷。它是在季夏的戊己日得的。
(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肺的病會傳到肝。(金剋木)肝又應該傳到脾。(木剋土)脾在季夏(六月)正是旺盛的時候。(旺盛同下,類似的用法)旺盛的臟腑不會接受邪氣。(縱容,下同)肝又要回到肺。(橫行,下同)肺不肯接受。(剋制它的一方強)所以停留在肝臟而結成積塊。(被剋制的一方弱)所以知道肥氣是在季夏戊己日(土旺盛的時候)得的。心的積,叫做伏梁。(血的根源)從肚臍向上延伸。